中国迈着坚实步伐走向世界


中国迈着坚实步伐走向世界
中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胡锦涛在重灾区的亲民镜头感人至深;温总理以其表率,成为灾区人民“最好的心理医生”;80名将军奋战抗灾一线,显示强大感召力!众多志愿者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爱的颂歌,13亿中国人民的无私奉献,感天动地!而平常与一般老百姓离的比较远的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的领导人,也纷纷致电我国领导人,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慰问。不少国家表示了援助意愿或已经开始向中国提供救灾援助,有的国家还追加援助,援助的力度不断加大。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的搜救队已经在汶川灾区参与救灾。
联合国安理会20日在举行高级别辩论,会前专门举行默哀仪式,全体与会代表随后起立默哀一分钟,悼念汶川大地震遇难者。一些国家宣布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提供援助。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决定,沙特向中方捐赠5000万美元现金和1000万美元物资,帮助中国抗震救灾。英国首相布朗表示英国将提供100万英镑援助。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表示,作为第一步,德国政府向德国红十字会提供50万欧元帮助中国救灾。波兰外交部已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灾区提供10万美元援助。印度500万美元,日本约5亿日元(约480万美元)紧急援助,派遣专业救援队,俄罗斯四批物资价值400万美元,并派出救援队,挪威2000万克朗约合400万美元,亚洲开发银行165万美元 ,世界银行,150万美元,西班牙100万欧元 ,爱尔兰100万欧元,美国50万美元和70万美元物资 ,韩国约100万美元援助物资、派遣救援队,阿尔及利亚100万美元 ,比利时65万欧元,泰国80万美元,老挝50万美元木材援助,新西兰50万新元约40万美元,瑞士40万瑞士法郎约38万美元,法国约25万欧元物资。。。。。。
目前,国际援助的资金和物资正在向我灾区聚集。。。。。
由此,我们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到了我们国家不断增加的实力,看到了我们对于别的国家伸出的援助之手的回应。中国古话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中国,好样的!尤其是地震灾区的人民,切身感受到了国家进步的意义!
“中方感谢并欢迎国际社会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和援助”,这是一种态度。进步的态度。开放的态度。
  中国这次震灾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人员伤亡之多,破坏力之大,救援条件之艰难,是空前的。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灾害的反应之迅速,救援行动的组织之有效,信息公布之及时透明,也是空前的。国际舆论对中国的震灾高度关注,报道普遍客观,对政府救灾行动给予积极评价。
  当今世界,人类共同体的意识渐入人心,一国有难,各国支援,已成一种国际惯例。一个国家遇上了大灾大难,牵动了全世界的人心。在这次中国特大地震灾害中,世界各国寄予同情,施以援手,表现了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责任意识。此外,全世界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更是奔走呼吁,捐款捐物,他们不仅表现了人道主义之大爱,更表现了深浓的同胞之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实力进一步增强,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快速提高。由于国家实力的不断加强,中国也大力参与了国际众多救灾援助。例如,在2004年年底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对外救灾援助的总额达68763万元人民币。对2005年美国的“卡特里娜”风灾、以及巴基斯坦震灾、伊朗震灾、缅甸风灾,中国都进行了救灾援助。中国政府对外救灾援助日益扩大,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国际救灾意识也日益增强,例如,印度洋海啸发生后,民间也进行了普遍的赈灾捐助。
  中国2001年成立了中国国际救援队,5次参加国际抗震救灾援助,包括2003年伊朗大地震、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2006年印尼地震等。联合国有关官员说,在近年国际上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中国政府都派国际救援队在第一时间赶赴救灾现场,显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负责任”的良好形象。
  救危济难,对个人而言,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一种人之为人的神性;对国际社会而言,也代表着一种对世界和平稳定的共同维护。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世界,人溺己溺对各国人民来说,不仅是道德要求,而且是现实感受。各国都需要有更强的国际责任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地球村内危机处理的需要。每个人都可能有不时之患,在这种情况下,救危济难成为一个社会能否健康运行的一种价值要求。同理,每个国家都可能遇上突如其来的灾难,对灾难的共担、对危机的集体预防也成为国际社会能否有效运作的一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