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抗震救灾折射出时代的文明变迁


   5.12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以来,心中总是涌出太多的感动和感慨,我经常想到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河北唐山的那场7.8级大地震,并且很自然地进行着一些比较。两场地震对我们中华民族同胞的危害都是非常巨大的,当年唐山地震有24万多人不幸遇难,此次汶川地震的死亡数字目前已经达到了4万多人,还有3万多人失踪,估计遇难者总数将达到5万人以上。由于当年的唐山地震发生在城市中,人口比较密集,因而遇难者众多。而此次的汶川是县城和山区农村,人员相对分散,但各种地质次生灾害频发,导致救灾难度远比当年唐山要大得多。尽管如此,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洗礼的今日之中国,在此次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的有序、高效,令整个世界为之赞叹。显然,两次发生在不同时期的抗震救灾折射出了时代文明的巨大变迁。

透明与高效。当年的唐山地震发生时我已经22岁,但记忆却是模糊和抽象的,印象中只是非常惨烈、伤亡惨重,解放军是救灾的主力军。其原因除了当时的媒体传播很不发达之外,最主要的一条是当时的灾情信息是完全封闭的。国内的普通百姓和国际社会根本没有任何渠道获得那次的灾情及救灾的有关情况信息,我们只是坚定地相信;“红色的中国不可战胜,人定胜天”。而今,地震一发生,全体国人及国际社会就在第一时间了解了灾情,国家的权威媒体在第一时间就实时启动了24小时不间断的滚动报道,使全体国人随时了解灾情的最新信息,及时知晓救灾的进展情况。同时,最高当局在第一时间启动紧急状态预案,共和国总理在灾情发生几个小时后就出现在灾区前沿,军队在第一时间开赴救灾前线,各路救灾大军马不停蹄向灾区紧急开进。各级政府快速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投入抗震救灾的战斗。许多国际舆论坦承:这种效率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很难做到的。看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举国体制,在应对紧急情况时的高效率,是具有相当大的优势的。

人性的光辉。当年唐山大地震的年代,是信奉“人定胜天、精神万能”的年代,当时的救灾口号之一就是:国家财产高于一切,为了抢救国家财产,不惜付出献血和生命的代价。而在今天的抗震救灾前线,国家主席和总理所代表的最高当局,在第一时间发出的命令是:救人是压倒一切的,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人的生命。于是,十几万精锐大军开上去了,80名将军冲上去了,100多架飞机以及救灾急需的各种装备源源不断地开了上去。在灾区倒塌建筑的废墟上,我们看到,为了一个微弱的“生命迹象”,几十甚至几百名救援人员、解放军战士,花费几十个小时千方百计去争取哪怕是1%的生存希望。这种救援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一条具体生命的价值,更是任何巨大的物资财富所不能比拟的。它所焕发出的人性光辉极大地温暖了全体国人的心田,并向全世界昭示着“中国政府是对人民高度负责任的政府”这一特征。

自立与外援。在过去的年代,我们坚定不移地信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在唐山的抗震救灾及后来的灾后重建中,我们始终坚持地拒绝任何国际援助,再大的困难也要我们中国人自己来抗。而此次的汶川大地震,尽管每个国人都坚定不移地确信:凭借我们中国的强大综合国力,赢得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断无问题。但已经将自身融入世界大家庭、善于用国际化视野处理抗震救灾中的国际关系的中国政府,非常理性恰当地向国际社会敞开了接受国际援助的大门,并先后为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的国际救援组织提供了必要的协助,尽管除俄罗斯救援队成功救活了一名废墟中的幸存者之外,其他各队并没有实质性的成效。但此次我国接受国际救援的意义和影响,远远超出了实际的救援成效本身。如同接受各国及国际组织的救灾物资援助一样,尽管这些救灾物资本身相对如此庞大的救灾需求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但它却映射出今日之中国高度开放、具有高度国际化视野的现代文明程度。

科技与专业。在抗震救灾的手段上,时隔32年后的今天,我们对如此巨大的反差唏嘘不已。当年的唐山救援,战士们除了一个血肉之躯而外,手中无非是锹、镐、撬棍一类的原始工具,而今的救灾现场,我们却看到了先进的生命探测仪、便携的自动切割、扩张、支撑、器械,以及大型的起重、挖掘设备,通讯上有海事卫星电话,环境监测有遥感,机动救援上有海陆空的立体网络支援,伤员救治有高度现代化的小型野战医院及专家远程会诊的专业技术支持,生活保障上有野战炊事车。看到这一切,作为中国人既为同胞们的罹难而悲痛,也为祖国的强大、子弟兵的神勇无敌而倍感骄傲和自豪。

救灾与发展。抗震救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现场救援、伤员救治、灾民安置、灾后重建等各个方面。通过媒体,我们看到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大中国的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伤员众多就向各省市分流,物资紧缺就全国征调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灾后刚刚10天,孩子们就已经陆续复课了,农民也开始了抢收夏粮,在医生救死扶伤的同时,大批的心理后援力量也在抚慰灾民心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昨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经明确提出,既要加紧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又要坚持发展经济,使抗震救灾能够拥有坚强的经济后盾,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健康进行。这一切当然更是当年的唐山地震所无法比拟的,在那个政治为中心的年代,国力已经脆弱到了崩溃的边缘。我想,这样的比较性思考,能够使我们国人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加增强我们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的信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