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大地震看提高经济层次的急迫性


  从汶川大地震看提高经济层次的急迫性

  此次大地震救灾,中央政府反映的迅速、有力,中外称道;中国人高度的勇气、临危不惧、忘我献身精神、卓有成效的救灾能力,世人真心钦佩。但是,从中也使人们看到了中国的软肋。

  1、建筑抗震的低标准,反映的是我国经济的众多方面仍处于较低层次。对本次大地震倒塌建筑比例之高,尤其是校舍的倒塌,人们怀疑其中有豆腐渣工程。对此过后理当追查。但建筑抗震的低标准,无疑是一个基础性原因。不妨引用“环球网”发布的日本专家的看法:“日本目前的抗震标准根据地基强度及建筑构造而有所不同,据日本国土交通省称,其基本标准为能经受住300~400伽(gal)的地震加速度值。阪神大地震的地震加速度值为800伽。”

  “熟悉中国防震情况的首都大学东京的地震工学教授岩楯敞広介绍说,中国于2001年制定了各地区建筑抗震标准,北京为200伽,上海为100伽。发生本次大地震的四川省的标准较低,成都为100伽,重庆、绵阳和德阳仅为50伽。”

  岩楯教授还指出:“与日本相比,中国一般建筑物的支柱较细、混凝土质量较差、钢筋数量较少。地方上的老房子几乎没有使用新的建筑技术。”

  之所以如此,从基础层面讲,还是因为原来中国的经济层次实际很低。其中广大的农村地区的情况更是人所共知。但实际上,当今中国的经济层次,也正面临一个发展的转折点。目前的中国巨大的生产能力,也是从另一方面表示着,当今中国已经具备了快速地提高经济层次的实力和能力。

  2、怎样做到这一点呢?市场化的运作、广大企业向较高层次的发展、各类消费者看起来近于苛刻的要求、企业对投资类产品的日益挑剔,这些都是更加成熟和理性的社会的健康发展所需要的。但是除此之外,社会宏观管理当局必须要有远大的眼光。要看到现在的国情与几十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较高的抗震建筑标准,在经济上是承受得住的。这方面管理当局类似的近视眼光,不久前对个税起征点的调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样的调整如果考虑到通胀的影响,再考虑到未计入物价指数的翻番上涨的房价,甚至可以说比原来的起征点还降低了。再比如,对于别的国家提高进口产品的安全标准、防污染标准、技术标准,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或业内人士出面作对策性指导时,总是说别的国家是搞贸易壁垒。几乎没有听到有人说,这是社会生活进步的必然发展趋势,更听不到有人说,中国国内销售的产品达到这样的标准也是大势所趋。

  3、再回到抗震话题。另一位致力于日中交流事业的建筑家團纪彦表示,“应向中国提供成本低效果好的抗震技术”,并指出日本研制出的“SRF技法”能对将要倒塌的建筑物起到支撑作用。该技术通过在建筑物支柱上缠绕聚酯纤维带而起到加固作用。團纪彦已通过日中交流文化协会发出电子邮件表示希望提供技术,据称中方已回信表示将对此加以研究。

  我国大地震频发区域众多,这一类事情实际非常急迫。大地震的发生对于某个特定地点看起来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对于全国则是发生频度并不低的巨大灾害。而地震灾害的防范、损失的减少,有赖于全社会多层次方方面面长期不懈的努力。地震的预报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从目前现状来看短时期里做不到准确预报,大幅度提高地震高发区域建筑抗震标准则更加急迫。抗震方面建筑技术研究开发的社会需求引导,实际也与此紧密相关——技术类型的需求与行业管理部门有关。

  4、尽快提高我国的经济层次,还涉及广大的乡村地区。即使局限于抗震问题也是如此。对此宏观管理部门绝不应忽视。这方面,在社会强制性标准的制订和相关政策的实施上,高度前瞻性的眼光同样十分重要。社会经济的其他重要方面同样如此。

  200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