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稠的第三世界
——读阿切比的《崩溃》
陈家桥
《崩溃》这部小说,在全世界有着极高的发行量,近年在国内引来众多读者。其实小说成书已有几十年,按照那些批评家的话说,是世界范围内,关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兴起,才使得阿切比的这部小说长期引人关注。但我读《崩溃》,并没有真正被所谓的后殖民理论所影响,我看那种理论对于小说以及小说中的现实,很难起到阐释的作用。《崩溃》的成功,其实并不在于别人所提到的从后殖民的视角去看待非洲传统和非洲文化的问题。我敢肯定地说,《崩溃》真正的意义恰恰不在于有了后殖民视角所取得的非洲传统的凸现,《崩溃》的最大意义在于非洲本身,在于传统本身的叙事,在于非洲自身,更直接的说法,应该是它是第三世界自身的真实在叙事中架构了非洲英雄的一生。
阿切比,长期居美国,用英语写作,有西方背景,在小说技法上,虽然也使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的技法,但总体上讲,阿切比还是非常“非洲”地讲述了一个非洲领袖的一生。而这个奥孔克沃的一生,由于时代环境的客观变化被分成了形式上的两大块,一部分是非洲内部的自足的英雄的成长和生活史,另一部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在白人文化和白人力量入侵后,这位领袖的遭遇,我想跟读者强调的便是阿切比在描写奥孔克沃在非洲内部的成长史那一部分,我认为只有这一部分是这部小说真正的意义所在,我们发现在阿切比的叙事中,非洲部落,非洲传统,非洲的生活方式,是以它完整的自足的世界图景出现的,包括借种子,恶林、避祸、驱魔,部落冲突等,这些叙述段落,在非洲土地以上,在这种非洲自我的图解方式上,奥扎克沃,拥有它的妻儿,邻居,拥有它的同乡、追随者,同时它拥有了一份信念,这一切都完全陷于非洲内部的一种氛围。我把这种氛围称作“黏稠的第三世界”。
说它黏稠,是因为阿切比在这一部分里让奥孔克沃,按照非洲的神性来处理土地上的一切行为,他所有的成长和事业,是不会折断的、是不会退缩的,是不被拆解的,它是一种精神。为什么是第三世界呢?我想读者会明白,阿切比是用英语写作,《崩溃》的成功是世界意义上的,《崩溃》的流行和可读,实际上和它的第二部分紧密相关,因为阿切比写到了白人和白人的入侵,两种异质文明在强弱悬殊的对比中交互作用,阿切比和这个世界,最终都要承认,“非洲”的崩溃,说的仍然是非洲在白人力量和白人文化的入侵中,它那受损害的部分的崩溃,这种崩溃,是非洲对于西方的整体的塌陷。而我更愿意指出的是,作为一种记忆,作为一种英雄,非洲的整体,在它的内部,在它的信仰上,它仍然是粘稠的,所以我说奥扎克沃的一生,其实更应该是白人到来之前,“非洲”并没有崩溃之前的一生,那是粘稠的一生,不可折断的一生。
处于人类的底处,我坚信,任何一种文明和信念,它和它的人民之间,始终是内部的关联、始终是暗中的成长,崩溃的更重大的解释应该是一种陷落,是一种标差和身份的异质的说明,在它民族的英雄史诗中,它仅仅是呈现了一种最新的现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