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一个叫facebook的网站一时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仿效者蜂拥而起,以善于“学习”出名的中国互联网精英和非精英们更是一个劲往里扎堆,你方唱罢我登场,模仿也好,创新也好,但却难有出类拔萃者。如何突破瓶颈,我认为我们应当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社交网站的发展,也只有符合国情的需要也才能为国家和社会认同,也才能创造对人民有意义的价值。对于社交网站而言,有三大国情需要考虑:一、中国仍然处于一个从农业型社会向工业型社会转型的时期,这一时期存续时间很长,现在仍在继续,并且在加速转型。那么这个转型伴随着以下的基本社会现象:1.人员流动加剧。这个主要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及大学生读书与就业两个方面组成;2.农村的消费习惯在向城市学习。这由地缘因素和人缘因素两方面构成,地缘因素指的是对当地农村影响最大的是与他有隶属关系的城市,人缘因素指的是对当地农村影响最大的是当地人才输出的主要流向城市;3.农村的生产习惯在迎合城市的需求,这包括产业向城市周边转移以及城市人休闲消费向城市转移。以上三个基本现象对于建设社交网站最基本的一些启示是:1.关注流动人员在流向城市的融合;2.关注流动人员与流出地的天然情感联系;3.社交网站应当结合本地消费需求进行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探索。二、美国的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引导美国的主流消费文化,而中国的大学生不是中国主流消费文化的引导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也是我不看好校内、占座等以高校为核心的交友网站的最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来讲,不管是社会意愿还是学生本身的需求,学习仍然是第一要义的事情,让学生把大把的时间花费在无明确目的或者不良目的的交友上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我们要做能为社会创造增量价值的事情,而不是“高能耗”的项目。三、在中国,社交网站主要目标用户的“上一代”的网络应用能力非常低,这又是一个与美国家庭社会实际情况的巨大差异。所以在中国与亲友间的主流联系纽带目前并且在10年内仍然是语音通讯,而这里面尤其重要的是移动电话的无线强大的普及。你的父母不一定会上网,但是一定会用手机,并且手机的普及率仍将上升。基于这样的一个现状,社交网站必须要跟无线有一个紧密的主动的结合,主要包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主流的GSM网络以及即将兴起的3G网络。同时这一点也是手机终端更适合于社交网站的天然属性造成的:你为了与亲友时刻保持联系,你希望时时刻刻挂在网上,但是这做不到,但是你一定会时时刻刻带着手机。用最近听到比较多的一句网络用语:弱弱的问一句,各位是否考虑过将twitter与社交网络相结合呢?呵呵。人们说阿里巴巴在中国的成功是因为中国的国情,他不能成为世界上主流的网络应用;但是我们可以反过来讲,世界上主流的网络应用不能符合中国的国情就不能取得成功!玩味小品,但重要的思想是我们不仅关注产品,更应关注用户,关注国情。
论中国社交网站的发展方向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