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的第三视角-地震预报与民众避震的可行性


    2008519晚,重庆电视台抗震救灾直播频道的直播画面下部滚动条反复出现一条消息“据地震局预测,19日至20日在四川预计有6-7级余震,重庆将有明显震感,请各市民作好安全防范”(大意),在重庆交通广播台也反复播送这一消息。于是,大街小巷,城市乡村都出现了离家避震的人流,人们携儿带女、背包揽被,在稍显空旷的地方摆开阵势席地而眠。约20日凌晨2时,有警察告诉避震的人们,“余震已过,只要家里不是危房,都可以回家休息”(大意)。次日,上班族均睡眼惺忪、精神疲惫,更有甚者开始骂地震预报瞎折腾人。

 

    从512主震的毫无预报,到519对余震的预报,我们应当看作一种进步。但是需要总结的是民众对预报与否的反应所揭示的矛盾。

    512下午228分,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明显震感。地震发生后,不少人开始发出疑问:为什么这么强的地震事前一点没有预报?地震局在此重大灾难中应承担什么责任?这表明民众希望专业部门进行预报以作准备,减少损失。

    519地震局预报余震,事后民众的反应(如前述)又表明民众对专业部门的预报质疑甚至反对。

    据专家解释,地震预报准确到日尚属世界级难题。那么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不准确的预报导致民众警惕心下降,甚至怀疑,最后就麻木,当真的地震来临时,也就毫无防备了。

    这种情况似乎只有一个解,那就是专业部门提高预报准确度。但面对科学,准确预报不是仅仅提出要求或希望就能达到的。那么就没解了吗?

    据地震专家访谈信息(央视地震首日直播),地震局一直在关注几大地震带的活动情况,网友披露也曾预测08年将出现大地震。即使未能预测准确到08年,而是最近2年,我们的地震部门是不是也可以向公众公布预测情况呢?至少告诉生活在地震带的人们地震带的活动情况吧,让人们加强防震意识,学一点避震、防震知识也能在地震来临时救几人性命吧。

    预报或公布信息的方式需要特别考究,才能正确引导公众。预报应对可能的后果作出明确说明,对应对措施作出明确安排,为公众指明方向。我们来分析重庆19日对余震的预报,“重庆有明显震感”算是对可能后果的说明吧,但不够明确;“市民做好安全防范”更没有对应对措施作出明确安排,结果导致公众恐慌和不知所措,显然这种预报是极不可取的。如果我们按如下方式来预报:“据地震局预测,19日至20日在汶川震区预计有6-7级余震,重庆将有明显震感,抗震级别低于*级的建筑将存在受损可能,请居住在危房或抗震级别低于*级的建筑内的居民注意防范,建议暂时移居抗震级别较高的建筑”,公众防范是否会更有效更可行一点呢?

    专业部门的信息准确度,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将有效提高地震预报与民众避震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