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稳定和谐即是高校发展


高校稳定和谐即是高校发展

作者:杨党校

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追求的一个宏大愿景,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相应地,维护校园稳定,实现校园和谐与发展,不但是当前迎接08北京奥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实现路径,而且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维护校园稳定、和谐,是我们青年教师自觉带头肩负起、不可推卸的重大职责和使命。

首先,就稳定的实质而言,稳定就是发展。当代美国新权威主义的代表人、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强调的就是政治稳定这个前提。亨氏强调政治稳定,实质上就是强调发展的理性,是理性的政治发展。同政治稳定一样,学校稳定也即学校发展。而和谐则是更高意义和更高层次上的稳定。

稳定、和谐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关系到学校的安定和发展。构建稳定、和谐校园的思想,不仅为维护学校稳定工作带来了新的理念,而且对维护学校稳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维护学校稳定工作,需要提高高校对维护稳定工作意义的认识,使各院系党总支和行政及其各个部门,乃至每一个师生员工都能自觉地担负起维护学校稳定工作的责任。要把稳定放在树立和落实高校“内涵发展”这个更大、更高的目标中去认识、理解、研究和部署,以促进校园和谐来指导维护学校稳定工作,以能否实现高校“内涵发展”检验维护高校稳定、和谐工作的成效。

其次,就和谐社会内涵来看,其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特征和要求,正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自身发展的应有之义。

以“诚信”言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诚信是人的基本品质,是引导自我修养、人格进步和培养高尚道德的重要前提。然而,在高等教育中,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的现状是不容忽视的。2006年在上海市8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作弊行为较为普遍,有29.8%的学生表示曾经有过作弊行为。高等教育出现的诚信危机,是制约高校稳定发展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它要求青年教师,尤其是青年党员教师以身作则,诚信而立,确实做到言论与客观事实一致、言与行一致、普遍诚信与有限诚信的一致,从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同学走出“诚信危机”之泥潭。

再次,就社会发展角度而言,诚如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指出的,世间万物,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一切均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要发展,社会要发展,学校也要发展。一方面,由于人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学校的发展将取决于人的发展和人才建设。只有全面发展了的人和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发展。以人为本,尊重人,体现人性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一切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尊重人的教育主体性。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学校党组织和行政各部门必须充分尊重、保障每一位师生员工的价值和利益,充分调动和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自觉性,从而使他们成为推动学校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与不竭源泉。

另一方面,学校的发展又直接影响着人的教育和成才。只有高度发展、和谐稳定的校园才能使每一位师生员工得到最充分、最全面的教育和发展。在这方面,要求广大师生员工尤其是青年党员和学生,确实做到爱护学院,维护学院利益,培养一种“人人是学院主体、人人是学院形象”,“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爱校、护校优良意识和品格。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实现学校稳定、和谐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绝非文本的简单分析就可以完全解决。只有在学校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创新,努力把握稳定、和谐与发展三者有机统一的客观规律,才能不断开拓学校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