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导演粮食价格暴涨


 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春季年会上,许多国家部长发言时都有一个共同的要点:新的粮食危机正在形成。但日益严峻的“粮荒”使许多贫穷国家民众面临饥饿威胁,不少国家也因此面临社会动荡的风险。到底是谁主导了这一问题的再现呢?
   对发达国家来说,粮价暴涨对民众生活冲击还相对较轻;但对贫穷国家来说,粮价暴涨的结果是破坏性的。据世行的估计,去年小麦价格翻番,已使也门1998年至2005年的脱贫成果一笔勾销。在埃及、菲律宾等地,粮价暴涨正引发居民抢购潮和社会动荡。虽然粮价高涨为部分农业生产国增加了收入,但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许多城市贫困人口来说,高粮价已成为难以承受之重。
   然而面对粮价的持续大幅走高。世行的相关报告显示,在过去三年中,全球食品价格整体上涨83%,小麦价格上涨181%。IMF认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升幅将达到7.4%,创2001年来最高水平,发达经济体CPI也将达到2.6%,创1995年以来新高。
   我们应该看到,气候问题、干旱、某些国家粮食储备下降以及对耕地的侵占和以美国为主的土地荒芜,大量的粮食“换石油”等,这都是21世纪这首场粮食危机的要害之处。一方面也应看到粮食储备下降、工业用地增加,一些国家的战略目的都是导致粮价如此疯狂上涨的原因。那么,谁在搅动全球粮食这个“大盘”?炒作的“由头”是什么?他们疯狂炒作的战略目的又是什么?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年的粮食生产和交易。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主导的全球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就是全球粮价的晴雨表。而在这一轮资源性产品的大牛市中,农产品不过是继石油之后,被大型投机资本操纵的另一个“玩偶”。那些真正的市场“先知”们,巴菲特、罗杰斯等,及其背后数量庞大的“热钱”,在两年前甚至更早就在这里布局。到去年,美国“次贷”风波爆发后,从房贷市场逃逸出来的资金也纷纷涌入,从而制造了这波历史上少见的粮价暴涨。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的“生物能源计划”提供了“炒作”由头。玉米换石油,绝妙的乙醇汽油替代方案,它的低效能比和环保问题已经被人质疑。而这方案本身,就是在制造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有分析称,2006年,美国投入4200万吨玉米生产乙醇,按照全球平均食品消费水平计算,足可以满足1.35亿人口整整一年的食品消耗。按照美国去年通过的新能源法,2022年美国生产150亿加仑乙醇需1.8亿吨玉米,足够5.8亿人口吃一年。
    一切都配合默契。玉米拿去炼油了,预期供应不足,价格暴涨。随后带动小麦、大豆等农产品价格狂涨。简称“ABCD”的四大跨国粮商,借机兴风作浪,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80%的“中间商”们,则赚得盆满钵满。这也是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也是穷国则爆发饥荒的原因。
从宏观看,这就是肮脏的“富国的汽车与穷国老百姓争夺口粮”计划的主要原因。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农业国,它有大量休耕的土地。当其他后发国家拼命挤占自己耕地用来发展工业,从而制造出廉价消费品输往美国时,美国却减少了粮食出口,抬高了粮价。人们可以批评那些闹饥荒的亚、非、拉国家政府失职、笨拙和愚蠢,可是否有人指出,在这个扭曲的国际粮食生产和定价体系中,那些高高在上的得利者们可曾尽到一点点责任和义务?
    好的市场经济不应该是这样。现在的粮食危机,更是一场富国通过不合理的“国际规则”,向穷国转嫁经济危机的财富掠夺。它不是流血的战争,但结果可能比流血更残酷。
    尽管有些国家的领导人首先对世界表态,但那种双边的外交和贸易政策,必将导致发展中国家吃亏,贫穷的国家受害。帝国主义向来是这样,石油部能换取和平,就打!经济衰退就用资本投机低价收购,转手高价倒卖国际紧俏商品用以转移经济危机。而后者的手段也可等同于战争的侵略,只不过把方法换了一下而已。
由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构建国际和平的同时,我们必须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同时要制定国际公约,坚决反对用粮食换石油的做法。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粮食节约制度,把粮食用于能源的做法,要却定为一种对人类的犯罪制度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