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2006年2月15日
作者:郭韶明
现象:陈先生怎么也不能理解,早年冷酷的父亲为什么会对孙子如此溺爱,搞得他连瞪一眼儿子,都要看老爷子的脸色。
教育儿子更是无从下手。从小,他对父亲的惟一印象就是打人,从三四岁开始一直打到上大学。如今自己有了儿子,老爷子却突然温情起来,什么都由着孙子。陈先生很纳闷儿:明明曾经是那样一个父亲,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个爷爷?
父、子、孙三辈之间,此类颇具戏剧冲突的“隔代教养”舞台剧,正在中国的许多家庭上演。而这,绝不仅仅是老人溺爱孩子那样简单。
心态差异引发教育冲突
“实际上,不是老人变温情了,而是30岁的心理需要与60岁的心理需要不同。”旅美心理学专家尹璞说,“作为父母的心理需要与孩子成长的关系更为直接”。父母往往为孩子设计好了未来的发展模式,所以对孩子的要求往往具体而苛刻。另外,出于一种补偿心理,他们还把圆梦的任务传给下一代,“他们在追求一种不现实的完美。”对于老人来讲,尹璞表示,“也是出于一种弥补的心态。”自己做父母的时候,由于社会的责任、工作的压力,内心感受的体验与表达比较欠缺,而到了老年,从前束缚他们感受的东西渐渐没有了,比如日常工作、人情往来、家庭负担等等压力都在逐渐消失,所以想去弥补自己从前所忽视的东西。
“老人可以变成孩子”
尹璞这样解读老人晚年的心理需求:年轻时他们分担家务,减轻父母的重担;盛年时他们努力赚钱,挑起抚养的责任;工作中他们独当一面,为单位和自己谋福利。这些时候,他们都觉得自己是重要的,被社会和家庭所需要的。随着慢慢变老,他们逐渐觉得自己不再被需要。而孩子的世界特别简单,只要你陪他玩,满足他,他就愿意亲近你。在这种亲近中,老人尝到了一种被孙子需要与依赖的快感,而要维系这种关系,他们无一例外都选择了溺爱与放纵。“老人可以变成孩子。”尹璞说,“老人像保护最好的小伙伴一样保护着孙子,有时你都看不出是谁在陪谁玩。”而老人的这种教养方式往往与年轻人格格不入。结果就造成了:一方面,老人不满年轻人对孩子的严厉,从而横加干涉;另一方面,年轻人不满老人对孩子的溺爱,认为这样是耽误了孩子。
“对病下药”而非“对症下药”
“隔代教养的矛盾冲突从表面看是一种症状,但真正要解决问题,不是去指责父母,而是去寻找这种症状的真正病因。在我看来,就是满足老人真正的心理需要。”尹璞提出。他说,作为父母,想控制孩子的教育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可以和爷爷奶奶合作共同参与。实际上,两代人对孩子的教育完全可以形成互补。比如父母教育方式过于教条,目的性过强,对孩子的心理感受比较忽视。而作为爷爷奶奶,平时相处比较多,对这方面可能了解得比较清楚,就可以适当填补孩子这方面的欠缺。他还建议“中间辈”能够成为平衡三代教育关系的中心,因为他们无法要求孩子,更难以苛责父母。所以,与孩子一起成为父母的朋友应该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争取让老人在家里就有两个朋友,从而建立三代人沟通的基础。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