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会友:解读王煥之


 

王煥之:问鼎天下第三之

 

 

 

那天,一位朋友特地向我介绍了他:枣庄“三之书院”院长、王羲之后裔第五十六世传人、号称“三之轩主”的当代“书法劲秀”王煥之。说他潜心研习王羲之书法艺术,颇得其艺术精要,形似神似兼而有之,并且自创“三之书院”,传承推广书法艺术,在国内书法艺术界赢得很高的期待。于是,我慕名拜访了他。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在枣庄市行政审批中心的办公楼上,我们热情地握手了。握手相叙之际,得知他就是我们运河古城台儿庄人,享誉苏北鲁南书画艺术界的“古镇书圣”王履安先生是他的近房伯父。于是,我知道他作为王羲之后裔第五十六世传人并非攀附。
 
早在清朝乾隆四十二年,台儿庄王氏始祖王炳(字焕文),辞别祖居之地浙江绍兴(会稽)蛏浦,沿运河只身北上,前往山东瑯琊寻根,拜谒先祖王羲之诞生之地都乡南仁里(今临沂市岚山区北孝友村),见台儿庄作为运河古镇商贾云集俗称天下第一庄,且与祖居蛏浦一衣带水,遂定居与此,以家传中医立业传世,荣寿堂、宝寿堂、仁寿堂,三房鼎立,很快成为古镇望族。
 
王焕之今年刚进天命。也是“长身体挨饿,上学停课”那段岁月的经历者。小学阶段无学在家的王焕之,百无聊赖中欣赏满街大字报上的书法兴趣盎然。一个冬日下午,一人在家练笔的王焕之接待了一位登门讨水喝的老年行者。他的热情与礼貌给行者留下很好的印象,获得老人的慷慨赠与:祖传的羲之书经,让王焕之后来的习书生涯有了懵懂之中的醍醐之悟。
 
王焕之习书如饥似渴,又有伯父大家风范的示范导引,加上对独享的羲之书经的揣度,书法渐入佳境。参加工作之后,受命在天津一家造船企业驻厂监造,有了一个广交朋友切磋求艺的天地,从而使书艺登上了大雅之堂。在此基础上,王焕之广泛参与国内外书界重要赛事,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完成了以书圣王羲之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书法的系统总结,发表了《王羲之与中国书法传统用笔》、《王羲之书法及其字诀》,将王羲之用笔笔肚在前、隐锋而作,端笔为主,运用腕、肘、臂、腰之间重心的任意切换,或递进或旋转相携不辍,直达法度的“传统用笔之精要”作了生动形象的表述传播。承继这一传统之精要,王焕之身体力行并大胆创新,提出并首创了具有全新理念的“后王羲之用笔”的书法理论,形成了笔锋前置逆行、携墨尽饱其锋、笔速快捷劲健、牵带成于意外、架构法度森严的书风特征,创作出版了大草《三之轩书帖会稽赋》和《三之轩书论》,引起国内外书界的关注。
 
他还关注并致力于文化产业的实践。去年底开始在浙江绍兴王羲之后裔聚居地运作“中国绍兴王羲之文化旅游园区”筹建开发事宜。如今,枣庄市在台儿庄开发建设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王煥之想就近发展,将这一项目引入运河古城,以王羲之这位文化名人为载体,集王羲之生平事迹、文化影响、书法传承、纪念景观、书艺博览于一体,辅之以兴建中华王氏宗祠等等,为江北水乡运河古城注入文化之灵性。他对这个项目很有兴趣和信心,而且筹资渠道都有了眉目。不过他说这得官方感兴趣有信心才行。
 
和王焕之交谈,随时感觉着他大气磅礴的张扬和温润如玉的内敛。这也许和他的“后王羲之用笔”的书法成就与法度相关。看着墙壁上悬挂的《三之书院》匾额,品味着《三之轩》系列著述,就向他求证何谓“三之”,他的诠释是:“三之轩”是羲之后裔王氏族亲为纪念先祖而代代相传的书房。寓意为昔之、惜之、系之。这和我揣度的“三之”好像不太一样。我揣度的“三之”是王羲之、王献之、王焕之,寓意为传承光大王羲之书法传统,打造新的艺术高度。我说了,他笑了,笑着说起了“浙水家声远,稽山世泽长”的家训和“走近先祖羲之公,相问天下第三之”的抱负,他说他的实名叫王权,“焕之”则是字号而已。听之,我笑了,为我的会意而得意。
 
笑声中,我们情感融洽得颇具高山流水之境了。于是,午间小酌之后,借着微醺状态,他挥毫泼墨,一支大笔如出水蛟龙,酣畅淋漓地行云流水,大气磅礴的张扬与温润如玉的内敛相得益彰,中规中矩的严谨法度与不拘一格的奇笔异划尽显风骚,一幅幅佳作完美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哦呵,见识了“书家劲秀”的潇洒风度!
 
王焕之“书法劲秀”的潇洒风度,是对“问鼎天下第三之”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