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棺材钉


  美国人的棺材钉

  分类:随笔;关键词:香烟、美国人、棺材钉

  作者:林胜锋;时间:2008年5月29日,星期四

  美国人把香烟比作“棺材钉”,这是很久以前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一则小文章。意思是说:每当人们多吸一支香烟,等于是给自己多钉了一枚棺材钉,与死神的距离又拉近了一步。在5月31日的“世界无烟日”来临之际,我又想起了“棺材钉”这个说法。

  平时一提起人类的戒烟问题,人们总是说什么“尼古丁占百分之几”……之类话,最后还是叫人们搞不清吸烟的危害性到底有多大,而“棺材钉”这个简单的比喻真是太好了,可以说它胜过了任何其他一切关于劝人们戒烟的科学说理。

  人类吸食烟草的历史比较悠久,然而现代过滤嘴香烟的真正全球化与全民化,一直要等美国人詹姆斯·杜克运用他的聪明才智发明了蒸汽推动的机器才得以实现。1884年,一台机器在10小时的运转中生产了12万支香烟。

  虽然某一时期,“烟草就是美国人”成了一个象征和口号,但是现在的美国人却是反对香烟最激烈的民族,他们甚至把香烟看作比子弹更厉害的东西。

  其实在20世纪初,大多数人已经认为吸烟是一种不受欢迎的陋习,美国汽车大亨——亨利·福特在一份1914年的小册子中公开指出不能雇用吸烟者,而那些伦理主义者攻击香烟,说它是“棺材钉”、“哮喘烟”,甚至有人把吸烟者与罪犯、神经病患者或吸毒的瘾君子相提并论。

  后来吸烟的再度流行,主要是战争年代的特殊情况导致的。比如当时的美国军队司令约翰·珀尔兴将军给国防部长来信——“你问我赢得战争需要什么?我要告诉你,我们需要香烟,更多的香烟——甚至比食物更多。”

  从“一战”到“二战”,以及之后的各种战争中,香烟是每个军人的至爱,因为它带来了慰藉,舒散了饥饿与疲倦,在苦战中激励了勇气。美国国防部按照战前的市场份额比例从生产商处购买香烟,主要的受益人是“骆驼”和“好彩”。美军到达前线时的流行语是“骆驼来了”,美军的绿军装也被称为“好彩绿”。

  在战争时期,香烟虽然不能愈合伤口,也不能当食物充饥,更不能当做花花公子上的裸体兔女郎来过眼瘾,但却是战争物资中最宝贵的东西,像金子一般贵重,甚至成为通用的交换物,一度被称为“金币”,有记载称,“在1940年法国遭到入侵的时候,烟草变成了一种金币,在黑市上的价格一天比一天高。”

  在“二战”时期,开动美国的战争机器需要1200万人,这些人平均每天抽30支烟,约占当时美国烟草总产量的30%,在美国卷入战争的4年时间里,烟草总产量比战前上升了50%。也许这与当时反法西斯联盟的三大国的首脑都是大烟民有关。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大战极大地促进了烟草业的发展,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与在历次战争中死去的全部军人相比,香烟杀死的人还要多。于是又有人说,香烟比子弹和刺刀更厉害,因此把香烟比作“棺材钉”是相当形象的。

  战争年代,人们的命运朝不保夕,即使香烟的毒性再厉害,只要不是一吸马上会死,吸几支能给人们带来精神慰藉的香烟又何足挂齿?可是在今天逐渐远离战争的和平年代,为了自身的环境和健康,人们是否更有理由远离甚至杜绝吸烟呢?因为香烟岂止是美国人的棺材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