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工作。

    近年来,白银市在“三农”工作中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落脚点,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白银的农村工作,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农产品受市场制约程度加大。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农产品生产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增长越来越受到市场的约束,农产品价格增长空间小,增产以后增效增收的难度加大。

    2、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农村劳动力逐步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全市约有四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大批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进入城镇经商务工。

    3、农民收入增长来源日益多元化。由主要来自种植业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转变,由主要来自农业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并举转变,由主要靠增加产量向提高效益和扩大就业转变。目前,白银市农村家庭经营收入约占纯收入的73%,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体;劳务等工资性收入约占纯收入的21%,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超过了40%。

    4、农村发展对城镇和国民经济依赖程度发生了新变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开始有所改变,各种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互动性、互补性越来越强。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农村发展越来越有赖于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

    5、白银市农业与外界的关联更加密切。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农业科技合作逐步深入,农业资源配置已由市内配置向市外和省内外配置转移。大宗农产品外销力度加大,2007年全市粮食、蔬菜、羔羊等农产品的商品率达到51%,蔬菜的外销率达到45%。

    6、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不断扩大。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自身的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更加注重改善结构和提高质量,更加注重改善生态和保护资源,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应对这些新变化,解决这些新问题,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一、继续推进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推进农业区域布局调整。按照优势产品向优势产业区域集中的原则,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着力抓好蔬菜、养羊、优质小杂粮和林果等两大产业、四大基地建设,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推进农林牧大农业结构调整。着力调高林牧业比重,以优质果品为重点,发展壮大林果业;以舍饲养殖为着力点,发展壮大农区畜牧业,使畜牧养殖业占农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的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

    推进粮经饲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继续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经济作物,扩大牧草种植,使经济作物的效益更加明显,使草产业有较大发展。

    推进农产品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把优质专用产品和传统特色产品生产作为发展重点,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一批种植业、养殖业优良品种,走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尽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转变。

    推进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就业的比重逐步下降,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外出就业有较快增加。

  二、放手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扩大农民增收渠道。首先,要推动乡镇企业改革和发展。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体制创新,积极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乡镇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其次,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外,允许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其他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开展经营,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和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再次,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积极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发展二、三产业,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

    第四,培育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来抓,通过争取国家投资、招商引资和激活民资等多种办法,做大做强,重点要在乳品、肉类、蔬菜、果品、粮食、饲草、皮革、菌类加工等龙头企业建设上取得新进展。

    第五,要搞好农产品流通。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市场营销、农资供应等服务,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进城开办农产品超市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创造条件,疏通渠道,扩大白银市优势农产品出口。

  三、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拓宽外部增收空间。农民进城务工,已成为农民就业和城市发展的双重需要。必须正确看待和公正对待进城农民工。

    进一步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的环境。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限制性、歧视性规定,清理和取缔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加强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培训。由市、县区劳动保障部门牵头,教育、科技、建设、财政、农业等部门配合,制定农民工培训规划,拿出切实可行的培训办法;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企业开展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好拖欠工资、缺乏劳动保护和巧立名目乱收费等问题,解决农民工在户籍管理、子女就学、住房问题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为农民工在城市安心务工就业创造条件。

  四、深化和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减负增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深化改革不动摇,在改革中找出路,在开放中拓视野,在创新中求发展。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形成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继续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收费,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推行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保证土地流转收益归农民所有,鼓励土地适当向种植大户集中,实行规模经营。

    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控制征地规模,依法严肃查处各种违法占地用地行为,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保障农民权益。

    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好农民贷款难、农业和农村发展资金来源不畅的问题。

    加快推进农村配套改革。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撤乡并村,试行村干部交叉任职,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和增收条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应当更加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施以旱变水为目标的水利建设。继续抓好延渠扩灌、集雨节灌,积极争取大中型水利建设项目,重点在景电、靖会、兴电等大型灌区实施节水续建配套工程,落实渠道衬砌等节水措施,推广应用滴灌、喷灌、微灌等高新节水灌溉技术,加快旱变水的步伐。

    继续抓好人饮解困工程建设。力争三年内解决饮水困难的37个乡、209个村的饮水问题。

    继续抓好以梯田为主的“三田”建设。坚持人机结合、整村推进、以奖代补的成功经验,把梯田建设与整村扶贫开发、退耕还林还草、集雨节灌、种养基地建设相结合,加快梯田建设速度;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群众投资投劳铺压砂田、修筑沟坝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生活环境。扎实有效地推进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项重点工程,加快农村道路、电网、通讯和清洁能源建设。

  六、切实搞好扶贫开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白银市虽然从整体上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但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解决好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是“三农”工作始终不容忽视的一件大事。

    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机制。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把扶贫工作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突出农业基础建设、特色产业开发和科技扶贫,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

    继续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订脱贫计划,落实致富措施,发展特色产业,开辟增收渠道。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少返贫。着力在“稳定”上下功夫,做到脱贫一户、巩固一户,温饱一村、巩固一村,千方百计增强扶贫开发效果。

    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严格监督审计,确保扶贫开发资金足额到位,真正把扶贫开发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