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市下五屯街道办事处的景家屯村,是20世纪初曾任黔军总司令的王文华(字电轮)和国民政府首任交通部长、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先生的故里。王氏兄弟青少年时期居所始建于清光绪初年,青砖封火墙,穿斗式结构四合院。现遗址尚存,山墙基本完好。王电轮将军生前部属、黔军旅长胡瑛于1927年率部驻兴义时,题书“王电轮将军故里”7字,镌刻于村前狮子山峭壁上,款署“第五旅旅长胡瑛题”。其摩崖竖刻,全长4米多,笔势苍劲,端庄整肃,刻工亦精。景家屯周围,山峦碧翠,群峰逶迤,赏心悦目。
刘氏庄园位于兴义城南的下五屯街道办事处,为民国初年在贵州政坛显赫一时的督军、省长刘显世和游击队军司令、滇黔边务督办刘显潜的故居。庄园由中西合璧的大小13座四合院组成,南北长360米、东西宽130米,占地70亩,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屯堡”式地主、军阀建筑群。刘氏庄园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咸同时期初具规模。随着刘氏家族的不断壮大发迹,建筑也不断扩大。到民国期间,又大兴土木,使之成为全省最大的私家庄园。现存忠义祠、花厅、书斋、刘显潜居室、家庙、校场坝,部分城垣、炮楼及法式建筑各一栋。刘氏庄园宏伟壮观,至今主体建筑基本保持原貌。1983年6月,兴义县人民政府将刘氏庄园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家拨款35万元维修刘氏宗祠,1989年10月在庄园内建成“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现在是全国唯一的少数民族婚俗博物馆。1990年3月,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和专家专程赴兴义视察刘氏庄园,认定刘氏庄园是一处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近现代建筑,保存如此完整的庄园,在贵州乃至国内已不多见。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指示,兴义市政府已拟文呈报国家文物局,申报待批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鲁屯位于兴义市区东北40公理,是座历史悠久、秀美宁静的小镇。斜阳照射下的石牌坊群,是小镇的特有景观,也是这个小镇吸引着四方游人的理由。石牌坊记载着小镇的悠悠往事,更以其美观的造型、精细的雕琢、巧妙的结构声名远扬。鲁屯石牌坊原有四座,现存其三,均为四柱三间五楼式结构。位于鲁屯街中岔路口的黄氏坊最为精致绝妙。此坊建于清道光年间,高、宽均为7米,铆榫结构,牢而坚固。坊底为束腰须弥座,四柱立于须弥座上。8根八棱方柱,均用完整的石料加工而成。四柱各面均阴刻有楹联,文字对仗工整,书体楷隶兼有,刻艺细致洗练,尤以明间中柱楷书题联,堪称对联中的佳作。
南明故都位于安龙县新安镇。明亡以后,明朝的一部分爱国将领和地方官吏,纷纷拥立明朝的藩王建立政权,以作为抗清的号召。1644年10月14日,明两广总督丁魁楚联合广西巡抚瞿式耜、巡按王化澄以及旧臣吕大器、方以智、金堡、吴贞毓等人于广东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即帝位,建立“永历”政权。1652年南明永历朝廷迁至安龙,在此建立陪都。现在原址上恢复重建的南明行宫占地面积5,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主体建筑物六栋,分为正殿,左、右朝房,钟、鼓楼,门楼等,共有两块庭院。
晴隆“二十四道拐”,在历史上一直被誉为是二战时期滇缅公路上的“生命线”、中缅印战区的交通“大动脉”,曾多次被日军轰炸。但是历史记载有误,具体说“二十四道拐”应该是黔滇公路上的“生命线”和“大动脉”。因其具有“近现代重要史迹”的价值,被贵州省文物局推荐入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四道拐”公路地处黔滇咽喉要道,旧称“鸦关”,是1936年修筑黔滇公路时,沿晴隆大山面南坡开凿形成的24个弧形弯道,山脚至山顶长4公里,蜿蜒而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作为世界史上有名的“史迪威公路”形象标识的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在公路修筑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特别难得和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公路改道,这一段“24道拐”完整地保存了它的历史原貌,使其历史价值更为珍贵。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南屏障”石刻,置于兴义市捧乍镇十字街头。捧乍地势险峻,东北背负黔西南最高山峰白龙山,西南面临南盘江、黄泥河,与广西、云南隔水相望,为滇桂两省进入黔西南门户之一,素有“滇桂黔锁钥”之称,历为兵家必争之地。镇内至今保存孙清彦亲书的“西南屏障”石刻。孙清彦(1779~1884),宇土美,号竹雅,云南呈贡人。在任兴义知府期间,曾在1868年巡视捧乍。“西南屏障”石刻全长7.2米,高1.7米。“西南屏障”4字每字高1.27米,宽0.9米,跋文计12行共244字,是孙清彦留在兴义的珍贵书法艺术品。
阳光盆景园位于黔西南州兴义市南郊四公里处,园内聚集了盆景世术观赏、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服务设施,为休闲渡假胜地。阳光盆景园背倚独秀绮丽的万峰山林,一条穿山过洞的纳灰河环绕着绿荫葱翠的盆景园,一道百年人工堆垒的石坝横截中流,瀑布飞溅,河岸边田垅葱趣,五彩缤纷的鲜花艳丽芬芳,园中园内古木秀处竹、芳草萋丽、流水清悠,沿河长廊花团簇拥,柳絮飘洒,品韵各异。蓝天碧水的大中小游泳池溅起朵朵水花,给炎热的酷夏带来丝丝凉意;餐饮的品种繁多,色、香、味具全的菜肴、小吃、烧烤均独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客房接待洁净清雅,价廉质高的盆景、花卉挂牌销售深得游客表青睐。
西南植物园位于兴义市西郊5千米,占地面积60公顷。2002年5月筹建 2003年9月28日开园。园区为仿古园林风格,形成园中有园的布国格局。园林区包括植物园、盆景园、花卉园以及花果山。已引进培植名贵植物5OD多种,8万余株,造型盆景2000余盆,菊花300多种。栽培的火棘、三角梅、佛手、杜鹃等植物经嫁接造型、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花展区占地5330平方米,是花卉交易超市及花卉植物展览场所。生活服务区设有别墅、客厅、书画厅、会议室、游泳池。垂钓池、餐厅等,四个停车场可停车200余辆。该园2OO4年4月被列为贵州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兴仁真武山又名翠屏山,位于兴仁县域西南隅,山上原有参天古树上百棵,其“红叶耸翠”为兴仁八景之一。从清道光年间以来,真武山上陆续建成文昌阁、灵官庙、把酒亭、红树山庄、翠屏轩等一批建筑,并有石阶路相连。后因“文苹”中被毁,仅留下一些古树和残垣断壁。1997年,兴仁县人民政府投入巨资重建真武山公园。在山顶建成气势宏伟的真武楼,长长的白色石阶,从山脚直通山顶,两旁绿树掩映,蔚为壮观。沿山脚四周,又先后建成积圆寺、半山轩、儿童乐园、戏水池、盆景园、花坛假山喷泉、叠泉等一批建筑及园林、娱乐设施,使这里绿意盎然,花香四溢,成为兴仁县城的一大胜景。登上真武阁举目四望,兴仁县城新楼林立,日新月异,让人感到生活的无限美好!
鲤鱼湖,座落在兴仁城东南15 公里的群山环抱中,北靠三角坝人造湖,面对大桥河百亩良田,景色迷人。三角坝一潭清水,养育着鲤鱼坝村3000多苗族同胞。 从兴仁城至鲤鱼坝,公路沿峰丛褶断带飘逸穿梭,轻松、平坦,若珊瑚丛中的游鱼。谷地中有常年流水,使突出的峰丛显得风流别致,群峰环绕田园,山峰上灌木丛生,视野广阔,环境气氛清新宜人。 鲤鱼山形之“奇特”在于各峰独立成趣,有如卧虎、盘龙;有的象金鸡独立;有的象苗胞少女;有的如醉汉倒地.....特别在6月清晨云雾缭绕之时,或者10月金秋的落日黄昏,任意爬上一座峰顶,都可放眼峰丛的千姿百态,宛如活动的山水风景画廊,线条柔和,不断变幻,富有生机,呈现出清、奇、秀之美。
仙鹤坪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遮天避日,绿树修竹迷漫山谷,是黔西南著名的野生植物王国。春天,漫山遍野呈现一片新绿,老草未枯新草重茵,各色杜鹃花齐放,春意浓郁,最宜踏青;夏日,山下酷日难当,挥汗如雨之时,山上则是凉风习习,林涛阵阵,遍体清凉、是避暑佳地;秋高气爽之时,霜叶满山,灿烂夺目,野果缀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果香,分外迷人;冬季山顶冰雪覆盖,一片银白,红花油茶点缀其间,红白相映,景观独特。仙鹤坪景区范围大,可赏之处甚多,其主要景点有:天街、蛇山、观花台、猕猴桃坡、方竹林、仙鹤池、石门、石林等。仙鹤坪自然保护区位于安龙县境东南部,距安龙县城20余公里,整个保护区以主峰先王顶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伸展,由几个面积近千平方米的平台组成。林区面积20000多亩。
在安龙县北部与兴仁、贞丰等县接界处,横卧着一列蜿蜒起伏百余里的山脉,这是黔西南的名山-----龙头大山。抬头仰望龙头大山主峰,可见腭嘴长伸,眼睛鼓凸,状如龙头,龙身向东南伸展,逐渐低隐于贞丰境内。自明、清以来,龙头大山就被列为贵州名山之一。古人有"龙山东向拥群峦,策仗入来路曲盘;古木萧森饶画意,危岩环拱椅奇观"的诗句描绘其景。 龙头大山气候温湿,雨量充沛,为生物生存提供了良好条件。由于森林茂密广茂,一旦深入林中,便可能迷失方向,因此,《兴义府志》上曾记载:"相传山中所生瓜果之属,人不可携去、携即不得归路。"给龙头大山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龙头大山有林地1.65万亩,草坡灌木15万亩,主要植物有96种、211属、366种以上,有速生用材、树种、稀有珍贵庭园观赏植物、古老孑遗植物、药用植物以及栲胶植物等。奇异的是,在海拔1600-1930米的公龙岭上,竟然生长着连片的1500余亩原始矮林杜鹃,其林冠郁闭度达80%以上,树高约6-8米,树径一般10-15厘米,最大的约30厘米,树龄多在百年以上,枝干虬曲苍劲,树叶终年常绿。除常见的多花杜鹃外,还有少见的马缨杜鹃、长蕊杜鹃、百合杜鹃、青莲杜鹃、露珠杜鹃、蝴蝶杜鹃等12种。
(申明:图片来至因特网,本人无版权。他人未经同意而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