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认为这次特别国债的发行的整体影响是怎么样呢?
刘海虹:通常的国债发行主要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者作为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的专项资金,而此次特别国债则是为了实现合理有效使用外汇储备,提高外汇经营收益水平。尽管其发债的本意仅仅是为了外汇出海投资,但是由于其发债的主题、过程、参与方以及规模等方面的特殊敏感性,此次特别国债的发行对国民经济仍然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需要综合各种具体情况加以具体分析。最直观的影响就是丰富了宏观调控的手段。
通常来讲,市场经济中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两个,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而广泛应用的经济手段则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财政支出、税收等发挥作用,货币政策则主要通过调整货币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实现调控意图。而当前特别国债的发行,其发行主体是财政部,通过借债购买外汇储备出海投资,具有财政政策的性质,同时,在运作过程中,央行获取了大量的货币市场调控弹药——上万亿的国债,大大丰富了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因此,此次特别国债的发行既具有财政政策的因素,也具有货币政策的作用,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得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更加紧密,调控手段的运用更加丰富,也说明中央高层在面临市场经济的复杂局面下,拥有更多的管理智慧和调控能力。
记者:您认为发行特别国债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有多大?
刘海虹:当前全球经济失衡,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 国际收支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外汇储备在9月底突破1.4万亿美元,并预计近年内仍将呈现高增长的势头。外汇储备的高增长是导致目前市场流动性充裕的主要原因,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确也已经造成了资产价格上涨、信贷投放增速过快,对消费物价等经济领域的各个层面产生了不利影响。今年两会期间,流动性问题被写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有效缓解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因此,抑制流动性过剩成为了当前央行宏观调控的一个主题,而这个主题也顺势落在了此次的巨额特别国债上。从当前的发行状况来看,此次特别国债发行本身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不大,可以说呈现一个中性的态势。一般来说,如果债券发行所募集的资金不再投向市场,那么不管是对商业银行发行还是向居民公开发行,都将直接回收货币,通过影响基础货币总量以及货币乘数而对市场流动性产生影响,央票就是这类票据。但是,此次特别国债的发行具有不同之处。从发债进程来看,1.55万亿特别国债共分8次发行,其中的主要部分——1.35万亿一经发行就被央行购回,农行在这1.35万亿国债的发行过程中并没有损失流动性,仅仅成为了一个央行和财政部进行国债、外汇储备互换的中转站。从目前来看,这1.35万亿特别国债并没有对市场的流动性产生任何直接的影响。其余的2000亿国债虽然面向市场发行,但是区区2000亿的规模对流动性的收缩仅相当于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相比今年央行的连续多次提高准备金率以及央票的对冲力度,其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非常有限。
记者:对证券市场及实体经济存在哪些影响呢?
刘海虹:此次特别国债的发行,对证券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流动性方面。尽管当前央行并没有动用特别国债来大举吸收市场流动性,但是这并不代表以后央行不会运用这个手段。因此,短期来看,流动性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对于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资金推动的股票、房地产等市场以及实体经济投资所依赖的银行信贷来说并没有大的直接影响,但是从稍长的一个时期来说,特别国债就像一柄达摩克利斯宝剑,随时有可能被央行使用来调控市场。而且,经过屡次提高准备金率,尤其是最近的一次1%的调整幅度吸收流动性4000亿左右,目前银行的流动性已经被大幅收缩。据机构报告,在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至14.5%的历史高位时,金融机构目前平均超额准备金率大约仅为1%,其中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问题更为严重。如果央行再使用特别国债大幅紧缩流动性,那么信贷的成本和风险将加大,实体经济投资者以及部分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链可能因此面临断裂的危险,从而对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的运行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从经济人理性预期的角度来讲,当前的市场投资者都会对这个政策工具的使用产生合理的预期,调整现有投资策略,从而对当前以及未来的市场走势产生影响。至于影响的方向,无疑是有利于调整市场投资过热的趋势和市场的理性回归的,但影响的程度有多大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二是利率方面。特别国债的运用会影响市场资金、债券的供求关系,从而可能会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价格以及整个资本市场的利率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利率作为资金成本,是市场投资者投资决策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债券市场走势来看,特别国债发行消息公布期间,短期债券市场利率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反应,甚至还略有下降。但是从中长期债券市场来看,市场的空头气氛则较为浓厚,债券价格下行压力较大,说明长期利率存在上行的趋势。可以认为这是由于此次发行的特别国债是长期债券的原因所致。而长期利率的上升会提高实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以及证券市场投资的机会成本。
三是心理方面。在特别国债宣布发行时,股票市场对此做出了较为激烈的负面反映,股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当然,由于当时市场对特别国债的解读存在一定的误区,股票市场存在过度反应的可能。但是,特别国债的使用也为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就是当经济转向过热、市场过度投机、资产价格泡沫化倾向明显的时候,管理层绝对不会坐视不管,有决心、有能力来进行合理的调控。特别国债所传递的这样一个政策面信号,会对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记者:那特别国债对汇率、外汇储备等方面有何影响?
刘海虹:截至2007年9月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超过了1.4万亿美元。1.55万亿人民币的特别国债批准发行时对应的外汇储备大概为2000亿美元左右,仅仅相当于我国目前半年的外汇储备增量。因此,这2000亿美元的特别国债,不管是相对于当前外汇储备的存量,还是相比我国每年的外汇储备增量来说,都不是一个特别大的数字。
外汇储备的主要功能是平衡外汇市场以及偿还外债,从我国目前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以及外债规模来看,现有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足够应对。因此,此次2000亿的外汇储备出海,对于我国的国际收支、外汇市场不会有任何大的影响,对管理层的外向经济调控能力也没有丝毫的减弱。同时,由于此次特别国债购汇实质上是财政部直接向央行购汇,对我国的外汇市场和人民币的汇率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从国际上来看,由于中投公司2000亿美元的资本金仅有1/3左右用作境外金融市场投资,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对外币资产价格以及国际收支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记者:此次特别国债的发行,为成立的中国投资公司募集了2000亿美元的资本金,主要用于海外金融组合产品的投资。按照财政部的说法,此次外汇储备出海,有利于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提高外汇经营收益水平,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您觉得特别国债在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方面的效果将会怎样?
刘海虹:从实际操作来看,目前这可能只是一个愿望,要实现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中投公司正式成立之前曾经有一笔海外投资试水,投资美国黑石集团,目前账面浮亏高达65亿人民币,亏损幅度超过20%。虽然对黑石的投资属于中长期投资,我们不能以账面浮亏来看待此次投资的效果,但是目前有一个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投资黑石的时机把握欠佳,可以说买了一个高位。而最近中投公司的另一笔投资——向摩根士丹利投资50亿美元换取未来不超过9.9%的股份,也值得思考。
首先,这笔资金近三年很可能是亏本的生意。按约定,近三年的投资收益是每年9%的固定收益。考虑其投资成本,从特别国债的招标利率看,年利率为4.5%,从人民币汇率看,人民币已经呈现加速升值的趋势,明年的升值幅度很可能超过5%,再加上公司本身的运作费用,资金成本超过10%可能性很大。由此判断,此笔投资头三年亏钱的可能性很大。当然,从国家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4.5%的国债利息似乎可以不必过度追究,这样看来,如果不考虑财政部发债的成本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单单9%的年收益率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9%相当于美国国债利率的两倍,而风险又很小,同时,与国外的投资机构相比,新加坡的淡马锡年投资平均收益率也不过18%,而淡马锡的投资水平远非现在的中投能比。另一个方面,尚深陷于次贷危机中的大摩目前还见不到脱离苦海的影子,对于这笔资金的投入方向是否正确暂不作评论,但是投入的时机存在很大的疑问。会不会又是一个黑石?等待大摩的更难熬的日子很可能还没有来到,而最黑暗的日子也是最佳的投资时机。目前的投资时机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