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与才


德与才

王在强

 

德与才之间的关系,自古就争论不休。到底是德重要还是才重要,在用人时应该以德为标准还是以才为标准呢?有才无德者有之,有德无才者有之,当然理想的是德才兼备,但当德与才不能兼备时,哪一个是鱼哪一个是熊掌呢?传统的做法是取德不取才,至少是先德后才。

三国时期的曹操被后世称之为一代“奸雄”,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那么曹操在处理德与才时是怎样做的呢?他在颁布《求贤令》中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就是说只要有才有“治国用兵之术”,哪怕是有点不好的行为,被人耻笑的行为,大家都可以推荐给我,该怎么用就怎么用,曹操的《求贤令》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改变了帝国的用人制度,也牵涉到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那就是德与才之间的关系。那么曹操的“唯才是举”就是有才就行,德可以不问吗?其实曹操这样说并非不要德,事实上曹操是很看重德的,他对那些真正道德高尚的人是很尊重的,比如崔炎正派儒雅曹操就很敬偎,毛玲廉洁奉公曹操就很敬重。所以说曹操的用人之术就是抓大放小、有经有权,既有原则性﹙经﹚又有灵活性﹙权﹚,也就是说在用人必须坚守道德底线,对那些忘恩负义、反复无常之辈,也就是说无道德底线之人既是很有才也不能用。比如在曹操想收吕布时刘备就对曹操说﹙当时刘备投靠曹操﹚:“明公不见吕布是怎样侍奉丁奉与董卓吗?”曹操马上醒了过来,忘恩负义、反复无常,也就是大节有亏了,只好杀了吕布。所以说做人必须要坚守道德底线,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灾祸。我们现实生活之中像卢布这种忘恩负义之人也不在少数。

现在的企业管理与用人上也是如此,虽说不能把道德作为人才选取的唯一标准,但至少不能突破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企业用只重才,而不重德的标准去选人的话,选出来的人对朋友不讲信义,对企业不讲诚心,即使说他再有才,他对企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比如说把他放在了生产管理的岗位上,那么他可能会用他手中的权利拉帮结派,搞自己的小集团,做有损企业的事情。如果把他放在销售的岗位上,那么他有可能为满足一己私利与他人串通做有损企业的事情,而从中获取自己的利益。所以说在做人与用人上都应坚持道德底线,既所谓道德底线不能突破,就是大德,也就是忠和义,大节无亏。

企业在管理与用人上也应有包容之心,百川入海,难免泥沙俱下,所以要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必须兼收并蓄最大限度的吸引和使用人才,既曹操的用人之术抓大放小,有经有权,既有原则性﹙经﹚又有灵活性﹙权﹚,也就是说在用人必须坚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