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之道


  师傅之道

  作者:曾玉泉

  工作之余,与同事神侃,谈及职场人才的成长与培养。回望中华五千年的师傅之道,恰如其分,人才的培养,还是师傅之道。

  中华五千年的农业文明、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师傅传道、授艺、解惑、创新。传统的拜师学艺,被誉为人生的第二次投胎,奠定了未来谋生的基础。名师出高徒,当然也离不开徒弟的悟性。古代名师收徒有讲究,不然毁了自己的品牌,拜师也有讲究,要不毁了自己的前程!

  现代职场,同样如此。“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初入职场,选择的职业重要,选择的组织重要,选择的师傅重要。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选择师傅非常重要,这将注定了未来拼搏职场的品格、技能、处事观、价值观、方法论!在懵懂中,有人是幸运的,有人是遗憾的,在有规划、有准备和充分思考的前提下,选择好师傅“拜师学艺”,将受用一生。

  有什么样的师傅,就有什么样的徒弟。班级制的学校教育,老师们传道、授业、解惑,只能看学生们的悟性,也培养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育的更高层次硕士、博士的培养,就是一对一的师傅之道,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深刻的,师出名门,学校的教育只是完成了准入职场的基础。初入职场,职场的第一任导师,往往影响着徒弟的职业生涯。

  回归现代企业,优秀的企业都有标志性的教父,一对一传、帮、带的作用,影响了一批职业经理人,并影响着整个行业。如联想的柳传志、华为的任正非、海尔的张瑞敏、万科的王石、蒙牛的牛根生等等,这些都是大师级的“师傅”。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注定民营企业要有教父级的师傅,企业才能有核心凝聚力,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与古代师傅收徒一脉相承。企业核心凝聚力的打造,在中国的土壤不适合西方的价值观、制度、流程、文化的约束,那些只能作为管理借鉴的工具。

  师傅之道,源远流长,徒弟拜师学艺,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年才能出师,师傅犹如再生父母。我想每个人的经历中,都有影响职业生涯的第一师,而且一生难忘。

       职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引入师傅制,一对一的职业技能训练,打造职业经理,塑造企业核心凝聚力。企业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建立一支有凝聚力的团队,关键是聚集一批德才兼备的师傅,一对一培养优秀的徒弟,优秀的人才才能层出不穷,在感恩文化的背景下,这支队伍将战无不胜!管理层面的制度留人、高薪留人就显得力量其微了。

  曾玉泉

  2008-5-5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