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家评建手记(一百一十八)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人物:刘谷雨(刘咏梅之子,
12岁,属鼠)

 

2008年在家评建手记(一百一十八)

作者:

一凡《刘咏梅[email protected]

 

期:2008411

地点:长沙市金地社区

联系QQ359091935

联系Email:   [email protected]

联系手机:13755025437

一凡《刘咏梅<[email protected]> 17:51:42

欧阳修

开放分类: 历史物、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中国文化

 

 目录  【简介】

  生平

  评价

  文学成就】

  他成就】

  【历史地位】

  【后世评

  欧阳修与滁州】

  【醉翁逸事】

 

  【醉翁逸事】 

 

 

 

【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西),自称庐陵,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忠。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词、散均为一时之冠。散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风与散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忠公集》。

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家级物保护单位

 

生平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贫,母以荻画地,教他写字。多诵古篇章,为诗文,“下笔出意表”。

 

    仁宗天圣八1030)中进士。次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

 

    景佑元(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三,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令。

 

    康定元(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总目,后知谏院。

 

    庆历三(1043),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事、贡举法等主张。五,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疏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皇佑元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1054), 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

 

   嘉佑二(1057)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试,提倡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影响。五,拜枢密副使。次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英宗治(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

 

    神宗熙宁二(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三,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此改号“六一居士”。四,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属安徽省)。五闰七二十三欧阳修卒于家,谥忠。

 

 

  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评价

 

    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仲淹等共谋革新。晚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和司马光等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韩愈运动的精神。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物,他的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影响。

 

    宋初,在暂时承的社会环境里,贵族文人集团提倡的西昆体赋充斥坛,浮华纂组,并无社会意义,却曾风靡一时。为了矫正西昆体的流弊,欧阳修大力提倡古。他自幼爱读韩愈文集,出仕后亲自校订韩,刊行天下。

 

    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提出“道胜者,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者辉光”(《答祖择之书》),“学者当师经”,师经才能用“道”来充实自己。但他又假正了韩愈的某些偏颇。在对“道”的解释上,他把现实中的“事”,看作是“道”的具体内容。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 (《与张秀才第二书》)。在对待“道”与“”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认为“”固然要服从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以饰言。事信言,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是欧阳修对创作的基本论点。

 

    他取韩愈从字顺”的精神,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实的散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他的主张得到了尹洙、 梅尧臣、苏舜钦等的热烈赞同。后来,知贡举(主管试进士)时,又鼓励写作质朴晓畅的古,凡内容空洞,华而不实,或以奇诡取胜之作,概在摒黜之列。与此同时,他又提拔、培养了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一代新进作家。这样,他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一凡《刘咏梅<[email protected]> 17:51:56

文学成就】

 

    欧阳修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为最高。苏轼其文时说:“论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赋似李白”。 欧阳修虽素慕韩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并不亦步亦趋。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各体兼备,有政论、史论、记事、抒情和笔记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深入浅出,精炼流畅,叙事说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入胜,寓奇于,一新坛面目。他的许多政论作品,如《本论》、《原弊》、《上高司谏书》、《朋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张,紧密联系当时政治斗争,指摘时弊,思想尖锐,语言明快,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怀抱。他还写了不少抒情、叙事散,也都情景交融,摇曳多姿。他的《释秘演集序》、《祭石曼卿》、《苏氏集序》等,悼念亡友,追怀往事,情深意挚,极为动;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诸作,徐徐写来,委婉曲折,言辞优美,风格清新。总之,不论是讽世刺政,还是悼亡忆旧,乃至登临游览之作,无不充分体现出他那种从容宽厚、真率自然的艺术个性。

     

   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创作的先声。他的笔记,有《归田录》、《笔说》、《试笔》等。文章不拘一格,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并常能描摹细节,刻画物。中,《归田录》记述了朝廷遗事、职官制度、社会风习和士夫的趣事轶闻,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都很有价值。

 

    欧阳修歌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 他的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凌溪石》、《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模仿韩愈想象奇特的风;它一部分作沉郁顿挫,笔墨淋漓,将叙事、议论、抒情结为一体,风格接近杜甫,如《重读〈徂徕集〉》、《送杜岐公致仕》;另一部分作品雄奇变幻,气势豪放,却近于李白,如《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但多数作品,主要学习韩愈“以,即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虽然他以自然流畅的歌语言,避免了韩愈的险怪艰涩之弊,但仍有一些说理过多,缺乏生动的形象。有的古体因此显得味不浓,但部分近体却比兴兼用,情景相生,意味隽永。

 

    在内容上,他的有一部分反映民的疾苦,揭露社会的黑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例如,在《答杨子静祈长句》中,描写了“军国赋敛急星火”,“然而民室常虚空”的社会现实;在 《食糟民》中,揭露了官吏“饮官诚可乐”,而百姓“釜无糜粥度冬”的不合理现象。不过,他写这些的目的是很明白的:“因吟君赠广说,为我持之告采”,为的是规劝统治阶级修明政治,维护封建质序。他还在中议论时事,抨击腐败政治,如《奉答子华学士安抚南见寄之作》。他如《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表现了诗人对妇女命运的同情,对昏庸误的统治者的谴责。更多的是写景抒情作品,或清新秀丽,或淡有味,多抒发诗人的生活感受。如《黄溪夜泊》中的“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春日西湖寄谢法歌》中的“雪消外千山绿,花发边二晴”, 《画眉》“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等。总的来看,他的歌风格还是多样的。

 

   欧阳修不仅善于作,且时有新见,后集录成书,称为《六一话》,是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话。今郭绍虞说:“话之称,固始于欧阳修,即话之体,亦可谓创自欧阳氏矣”(《宋》)。欧阳修话,改变了以前的论这作或重在吕评、或重要格例、或重在作法、或重在本事的做法,而是兼收并蓄,细加抽绎,以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歌,成为一种论的新形式。他在评论诗的时候,虽然不废雕琢,但主张归于自然。在《梅圣俞集序》中,他提出“穷者而后工”的论点,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歌理论,为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当时和后世的歌创作产生了很的影响。

 

    欧阳修还在宋初的词坛上占了一席重要的位置。他创作了很多词,内容都与“花间”相近,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离情别绪、酣饮醉歌、惜赏花之类,并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采桑子》十三首,描绘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写得恬静、澄澈,富有情韵,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画。另一些词的“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山下歇”(《》),“堤上游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浣溪沙》),“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朝中措》)等,也都是写景的佳句。由于作者对事物体察入微,看似随意写出,却是无限传神,没有炉火纯青的工夫,是不能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而他偏重抒情的词,写得婉曲缠绵,情深语近,例如《踏莎行》中上下阕的最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芜尽处是山,行更在山外”,通过春水春山,从思妇眼中写征,情意深远,含蓄蕴藉,给以新颖别致的感觉,感情亦非常深挚。他还有一些词,虽然颓唐叹老、牢骚不,却直抒胸臆,表现出襟怀豪逸和乐观的一面。还有一些艳词,虽写男女约会,也朴实生动;当然,中也不免有浅薄庸俗的作品

 

    此外,欧阳修还打破了赋体的严格的格律形式,写了一些赋,他的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仿佛可闻。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与苏轼的《赤壁赋》先后媲美,千载传诵。

 

 

他成就】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除文学外,经学研究《》、《易》、《秋》,能不拘守前之说,有独到见解;石学为开辟之功,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石器物、铭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石学著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

 

    欧阳修书法亦著称于世,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外若优游,中实刚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