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家上市银行“块头”大比拚


14家上市银行“块头”大比拚

——“大而不强”与“强而不大”的矛盾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笔者按:1989年底,当日本股市泡沫直逼4万点(日经指数)最高历史记录时,日本股市总市值终于超越美国,名列世界第一。与此同时,在世界“前20名”大银行排行榜中,日本竟占据了19席。这就是当年泡沫中的日本,或者叫做日本的泡沫!

  根据最新国际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底,中国三家上市国有银行——工行、建行和中行总市值一跃成为世界“前四大”,其中,工商银行名列全球榜首,成为世界银行业“龙头老大”;建设银行则紧随其后,名列世界第二大;中国银行略次于汇丰银行,屈居世界第四大;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则因次贷危机拖累而退居世界第五、六大!在此,当我们为中国国有银行大发展而欢呼的同时,是否还需要一些冷静的思考?比方,中国国有银行从规模上讲已经“足够大了”,那么,“做大”后,我们又该如何“做强”呢?

  (一)国有银行“块头”超大,但“体质”仍不强!

  从银行规模来看,大小两极分化现象仍比较严重。国有银行一般规模庞大,而远非其他银行所能比较的。以工商银行为例,它的确已是世界第一大的了:无论是总股本、总市值,或者是机构网点数、职工人数,工商银行都是一流的大。

  从总市值来看,工商银行是南京银行的70倍;从总股本来看,工商银行是南京银行的185倍;从机构数来看,工商银行是南京银行的272倍;从职工人数来看,工商银行是南京银行的238倍!由此可见,国有银行的“大”与地方银行的“小”,在规模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应。

  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工商银行已是“瘦身”后的形象。1998年底,工商银行拥有职工人数多达56.72万人,居中国银行业界之榜首。尽管目前工商银行的职工人数仍高达38.17万人,但是,十年间累计裁员近20万人!这实在是了不起的一项裁员大工程,这一裁员力度也应该算是世界罕见的。这被认为是工商银行“减肥”、强身健体之关键步骤。

  然而,若按人均净利润计算,则“块头”超大的国有银行可能远不如小银行来得有效益。例如,2007年,工商银行人均净利润为21万元,建设银行23万元,中国银行26万元,交通银行30万元,上述四家银行均为中央政府直接控股。其他中小银行效益则大不相同,兴业银行人均净利润高达72万元,北京银行67万元,南京银行56万元,中信银行55万元,招商银行52万元,宁波银行50万元,浦发银行39万元,民生银行35万元,深发展35万元,华夏银行22万元。

中国14家上市银行规模大小比较(一)

上市公司

总市值

总股本

机构数

职工数

计量单位

(亿元)

(亿股)

(个)

(万人)

工商银行

21315

3340

16588

38.17

建设银行

14952

2337

13457

29.89

中国银行

12049

2538

10145

23.74

交通银行

5130

490

2618

6.81

招商银行

4994

147

579

2.90

中信银行

2489

390

485

1.51

兴业银行

2038

50

390

1.19

浦发银行

1834

56

408

1.41

民生银行

1649

188

327

1.78

北京银行

1075

62

133

0.49

深发展银行

679

23

253

0.75

华夏银行

609

42

287

0.94

宁波银行

373

25

72

0.19

南京银行

304

18

61

0.16

    注:除“总市值”为2008年4月底的数据外,其余均为2007年报表原始数据。

  由此可见,银行越年轻、年龄越小,则“块头”越小,人均净利润指标也越高。不过,也有例外,例如,深发展上市时间最早,但成长最慢,而且人均净利润指标最低。此外,华夏银行“摊子”不小,但效益却不佳。

  (二)国有银行市场份额“超大”,短期内仍不可能动摇。

  20世纪80年代初,工农中建完全垄断中国银行业市场。1987——1988年,中国产生了第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1992——1996年,中国产生第二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是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等。1997年底,全国各地的城市信用合作社纷纷改制为“城市商业银行”。于是,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彻底打破,由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构筑的中国银行业“三梯队”基本成形。至此,国有银行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

  2007年底的年报数据显示:在14家上市银行的总资产、净利润、总贷款及总存款中,三大国有银行合计所占份额均在70%左右,由此可见,非国有银行虽经十余年发展,但在规模块头与市场份额上,仍处劣势,所谓规模效应的显现尚需时日。

中国14家上市银行规模大小比较(二)

上市公司

总资产

净利润

总贷款

总存款

计量单位

(万亿元)

(亿元)

(万亿元)

(万亿元)

工商银行

8.68

812

4.07

6.90

建设银行

6.60

691

3.18

5.34

中国银行

5.99

620

2.75

4.40

交通银行

2.10

205

1.08

1.56

招商银行

1.31

152

0.67

0.94

中信银行

1.01

83

0.58

0.79

兴业银行

0.85

86

0.40

0.51

浦发银行

0.91

55

0.55

0.76

民生银行

0.92

63

0.55

0.67

北京银行

0.35

33

0.16

0.26

深发展银行

0.35

26.5

0.22

0.28

华夏银行

0.59

21

0.31

0.44

宁波银行

0.07

9.5

0.03

0.05

南京银行

0.07

9

0.03

0.05

    注:本表中数据均为2007年报表原始数据。

  总体看来,中国银行业是大的太大,小的太小;国有大银行是“大而不强”,中小银行则是“强而不大”。当然,这里的“强”仅指经营效益而已。

  (三)上市银行在中国银行业中的地位与份额

  借助2006——2007年两年大牛市,中国金融业上市力度十分强劲,尤其是银行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目前,四大国有银行已经上市3家,仅剩中国农业银行尚未上市(正在上市准备之中);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已大部分上市,目前仅剩4家尚未上市,它们分别是光大银行(已准备就绪,今年6月可能提交上市申请)、广东发展银行(据传最快2009年上市)、恒丰银行(前身为烟台市住房储蓄银行,成立于1987年)、渤海银行(2005年12月31日成立,是自1996年以来唯一新批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总部天津)。更为可喜的是已有3家城市商业银行(前身为城市信用合作社)成为上市银行,它们分别是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

  2007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52.60万亿元,其中,国有银行(这里包括工、农、中、建、交行)总资产为28万亿元,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为7.25万亿元,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达3.34万亿元,其他类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和邮政储蓄银行)总资产为14万亿元。

  如果去掉“其他类金融机构”,则中国三类银行(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为38.60万亿元,2007年,中国14家上市银行总资产达29.80万亿,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56.65%,占三类银行总资产的77.2%。由此可见,中国上市银行已占据了中国银行业的大部分或相当大部分。

  2007年底,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6.17%,相比之下,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整体较低,它们大多介于1——3%之间,唯有深圳发展银行(股票代码:000001)不良贷款率最高——由“洋人”操刀的深发展不良贷款率竟高达5.62%!这位“洋人”董事长在公司领取的年薪居然高达2285万元人民币,居中国银行业高管年薪榜首,这值得深发展全体股东高度关注!

  此外,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12%,在上市银行中仅次于深发展。

  在14家上市银行中,只有交通银行没有披露不良贷款率指标。

  最后提示:2007年底,美国商业银行多达7282家,其中,总资产不足1亿美元的小银行多达3065家,总资产介于1——10亿美元的银行多达3706家,而总资产超过10美元的银行只有511家。也就是说,美国93%的银行总资产均不足10亿美元!因此,中国银行业在规模大小的定位上,切莫“以大唯美”,或者一味求大!

  笔者相关文章链接:中国银行业随中国股市一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