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信广告信疗效


    眼下出国已不是某些人的专利。有人说,过去到欧美很难见到中国人,现在是很难见不到中国人。可寻常人出国,毕竟不如经济专家考察的细分析的透,所以境外话语权仍然属于人家专家。不过随着信息渠道的增多,大家伙突然发现掌握了话语权的有些专家,其实比陶朱公还功利,比赵本山还能忽悠。比如上世纪末媒体广泛传播着专家们讲述的故事: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外国老太太相遇。中国老太太说,我攒了30年的钱,晚年终于买了套大房子;外国老太太说,我住了30年的大房子,临终前终于还清了全部贷款。那意思是笑话中国人老土,不懂得超前消费,不敢贷款买大房子。于是中国老太的消费方式连同她们的小脚,受到了舆论的大肆嘲笑;于是借钱买房的人像赶集一样热闹,“月光族”比贵族还受人尊敬。

    可突然又有专家告诉我们,德国人从来租房不买房。一套房的租金要占月工资的三分之一,而买它只需要五六年的工资,可德国人愣是只租不买,德国77%的青年是租房族。欧美其他国家情况也类似,发达国家的住房自有率几乎没一个超过咱中国。这下大部分外国人,倒成了中国老太的嫡派子孙,吃饭穿衣量家当,绝不勒裤腰带剔牙缝儿当房奴。

真是一脚天上,一脚地下,红口白牙地没高血压也得气出高血压来!是进入新世纪后,外国人连老带小的反而不思进取呢,还是当初专家们说一半留一半:房不好卖了,就给我们讲外国老太太贷款买房的故事;房价涨了,就给我们讲德国青年根本不贷款买房的故事。最可气的就是,为嘛等房价涨了,您才把后半故事讲给我们。

专家们该不会拿了房地产开发商的钱,改行做售楼员了吧?售楼员再能忽悠,卖出去一两套已经不易了;可您讲一个故事,就能忽悠得全国人民团购,真神了!可大家伙贷完款一算账才发现,谁也没像那位外国老太太玩得轻松。比如武汉多家银行消费信贷部的数据显示,80%市民按揭买房,近三成市民月供超过收入50%,半数以上市民选择贷款五至七成购房,申请贷款金额20万多,完全超过了警戒线。

话说回来,咱也不能靠听外国故事过日子呀,人家说狼来了,咱就立马扎篱笆;人家说虎来了,咱就赶紧关大门,咱也得看看照片是不是电脑合成的,认认是华南虎还是东北虎呀!以后咱还得小心,别在医疗、教育、养生和风俗习惯全方位让个别专家忽悠了:咱不能让他说晕了剔牙缝儿买房;既不能让人家戴上高帽借钱把孩子送出国;也不能让他说红了脸,给自己买份保险弄点假药儿吃。那些事说完了,人家自己都扭头捂着嘴乐岔了气,再上当就怨您自个了。他讲完故事,咱就自当是相声小品,往后再消费千万记住着这句话:“别信广告信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