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千脚泥”是指用脚踩过一千次的泥,哪里有?家里有。当时曲阿县城里人家用水泥铺地的是极少数,条件比较好的是用砖或木板铺地,但是绝大多数人家是用粘土夯实了做地面。这样的土地面,人在上面踩得时间久了,会形成一个个黑黑的凹凸不平的泥疙瘩,那就叫“千脚泥”。用铁铲铲下来,一小篮子“千脚泥”抵得上一大筐野草的重量。据说这种泥有很高的肥田作用。只是地面铲过一次后,要再形成那样的“千脚泥”得好几年时间,而且家里的地面被铲过后也容易起土,就像面包皮破了,里面的面包屑容易跑出来一样,但是为了完成积肥任务,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学工要比学农好玩得多。当时强调要“开门办学”,就是说不能只在学校里培养学生,必须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知达高中阶段的数学课里学到怎样画三视图的时候,学校就联系了县农具厂,让他们去那里学工半个月,亲眼观察一下三视图在工厂的具体运用。
知达被安排跟一位开车床的师傅学习。师傅是个复员军人,喜欢说笑话,经常在上班时间与同事聊天,知达去了之后,偶尔也拿知达开开心,但却从来不教他怎么开车床,甚至连知达主动要求帮他擦拭车床也不让。师傅说,你最好离车床远点,万一伤了你或电了你不好办。学校让你们来这里学工简直是拿学生寻开心,学生不认真在课堂里读书,来工厂瞎逛算个什么事?
尽管如此,知达和同学们还是喜欢学工生活,每天不用上学,不用做作业,在厂里被当客人对待,尤其是那些漂亮女同学,更是处处都受到工人的欢迎,每个车间都抢着让女同学去他们的车间。尽管知达这些男同学不很受欢迎,他们同样自我感觉很好,每天可以像大人一样去工厂上班下班,很有成就感。
除了在校外工厂学工,二中还办起了校办工厂。他们当时办了一个制造烧碱的厂,其中有一项工序是把小苏打放在太阳底下晒干,然后再放在铁桶里,兑上一定比例的开水,用棍子充分搅拌。好像每桶要连续搅拌几个小时,然后灌进模子里固化之后就形成了烧碱。在学校的大操场上晒小苏打、遇到天气突然下雨抢收小苏打、连续搅拌烧碱等就成了在学校学工的日常内容之一。每个班级的学生都要轮流担当这个工作。现在仔细回想起来,那实际上是学校在变相私自雇佣免费童工为学校挣钱。
从初中开始,学校里就经常进行学军的活动,甚至会突然进行紧急集合的练习,在晚上突然通知全校师生立刻到学校紧急集合,然后全校师生列队,进行环城公路急行军。给知达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在高二时参加的真枪实际弹的射击军事训练,整整练习了半个月。
记得是在1974年前后,出现了一个新生事物——农村分校。上级指示,城市里有高中部的学校都必须到农村去办农村分校,为的是让学生在毕业前能学习掌握一些农业技术,以便毕业后能更好地走与农民相结合的道路。
曲阿县二中积极响应号召,立刻就在离城三十公里的林麻场建了分校,所有毕业班的学生,分两批前去学习,每批为期三个月。由于是新生事物,没有经验,也不知道学什么好,就先安排学军半个月。县人武部派来了军人,给每位同学发了一把三八式步枪,简单的列队操练和说明后,就让他们爬在地上对着靶子练瞄准。三点一线的道理很简单,要练成百发百中一点也不简单。瞄了半个月,枯燥得要命,总算熬到头,等来了实弹射击的兴奋时刻。知达终于有机会扣动扳机,射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颗子弹,扣动扳机时的后坐力让他明白实弹射击练习和没有子弹的射击瞄准练习完全是两回事。可惜的是还没有充分体验出实弹射击的乐趣,每人规定的三颗子弹就已经用完了,从那以后再没有过实弹射击的机会。现在每当知达走过公园,看到有汽枪射击的摊子,他总会停下来打上几枪,回味一下当年实弹射击的滋味。
(未完待续)
20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