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道物辨证法概论>一书之简介


                     

道物辨证法概论之简介

黄帝别称归藏,是我国韶仰时代母系真本道学文化之集大成者,分别著有《黄帝外经》和《黄帝内经》等书,黄帝学说是一个非常系统性的文化起始,有一以贯之的统一的逻辑体系。以《归藏经》从川【坤】卦起始,以健【乾】为末卦,是以民本国家“天下为公”的公正思想为道学本源。但是,《归藏经》【易经】已经佚遗为断简残片,《周易》是《连山》、《归藏经》的翻版,许多卦名和卦词已被《周易》更改,大多内容远离了《归藏》【易经】的本意,《老子》是轩辕黄帝道学的继承者,谨只有以《易经》和《老子》为蓝本开展解证。

《易经》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是从伏羲氏的河出图,洛出书时所演变的“太极图”而来《归藏》是轩辕黄帝之际的《易经》,而《周易》是周代已强奸了的“易经”,是周文王为了推行其“神道设教”的愚民卜筮之术,其间相隔一千六、七百年,那么真正的《易经》是何许书也?是“经”与“传”两者不分的彼此。例如: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又如:“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有常,刚柔相易。是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内外,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恒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已改标点符号】以其所论述的“天、地、人”三才之道是整体自然观的核心内容之一,一句话:是研究和预知宇宙万物周期规律变化的学问因而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自然规律阴阳不测之谓神”测不准原理,也是宋代周敦颐述及的: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量子力学大家玻尔提出的“互补”性理论曾受到《易经》的启示也绝非偶然。近百年来,《易经》象数所蕴涵的价值和《老子》的思想底蕴,被形而下学或形而上学的辩证逻辑范式认识框架所遮蔽。

而物运在“道的标度”往返,是《易经》的思想支柱之一,也是<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返者道之功,即为事物的“功信与物质彼此‘有无’往复循环交易的枢机”,也就是“道物相互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在《易传》中提出了一个比较简略的以天地化生为本原的宇宙系统论:在天地之道和人道的关系上,从《金人铭》说明《老子》道论并不是老子的首创和独创,而是“黄帝之道,老子言之”,上古时期有三无私之说:“天无私照,地无私载,人无私立”,“三无私”论的就是“天下为公”,《老子》一书事实上是古代道论的读书笔记,它集中了古代道论的精华, 老聃是功不可没。《金人铭》残简不全较多,在此必须以《老子》认为人道应以天地之道为准

《老子·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较《老子》和《易传》就会发现要求人道在效法天道,二者是相同的。但二者之间又有所向的同中有异,说明“易传”被后人有强奸之迹。《老子》在把握自然‘有’为的天地之道与人为的超然假意的人道,肯定了前者、但否定了后者;正是在这一点上,《易传》略异于《老子》,不否定有超然假意的人为制作的人道,把人为制作的人道混同于天地之道中的内容。在《老子·七十九章》“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已经非常的明白不过了

母系宝贵道统的传承到老子那里是从强到弱的,逐步衰落。而父系道术的传承到了孔子那里是由弱到强,加上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已经到了父系文化所能达到的最高峰。母系道统也就隐归山林。至于老子的《道德经》是后人所篡之书名,在此仅以《黄帝》、《易经》、《内经》、《老子》、《庄子》、《论语》的优选内容互为鉴读。推行自然生态过程中的“有” 与“无”协同互补的统一。

《交易》之道就蕴含于《易经》系统的卦、爻象和爻辞之中,《易传》中多处描述了《易》道的这种特殊性质:《系辞传》说:“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在《易经》把这种何为者转向一种对“盈亏”的关怀,使得“盈亏”于规律之中深深地契入在“先后关怀、忧乐关怀、存亡关怀”之中,令我们看到《易经》“盈亏有道”中的自然规律既是一种“生存本因”又是一种“利义体因”,关键是自发性的自然正负作用自我反馈性自动控制;在与《老子》盈亏路径的比较中,更令我们看到《易经》“盈亏有道”的自然性“中态”的“既无太过又无不及的制则生化”的理念哲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而为和”,保盈亏于“中态”的规律之中,是传统盈亏论的基本格调与路向,是揭示天地人道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法则,是“效天地之纪”而发的“公约度”与“原动力”。所以,《易经》观乎天文还是为了人文。《健卦·文言》【周易改为乾卦】说:《上九》“亢龙有悔”,是由阴阳六爻在时空位移中的展开而显现,其基本精神无非于此。从而,《老子》规划出的“守中”路向是“以退为进”、“物壮则返”、“福祸所倚”等的往复循环的标量中态秩序;《易经》设《序卦传》故由此义。“易以道阴阳”,黄帝内经》和《易经》的交易观念是中医学走上辨证辩病论治道路的根本原因。

而《老子》是以《金人铭》和〈黄帝经〉为版本的基础上把“道”当作哲学的至高范式,用“道与物互补”的方法阐述自然万物和社会人类“相互作用”机制的说理工具这在〈黄帝经〉中再也明白不过的立论:“亘先之初,道同大【太】虚,虚同为一,亘一而止。茫茫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必熙。故未有以,万物莫以。其实这是《黄帝经》主要思想底蕴性的重大意义所在,也是《老子》显而易见的思想。如此,《黄帝经》中“道与物”的思想在政治生活中引起重视是很自然的事。而《老子》中的一些思想之所以能对理学有所渗透,这与先秦以前的“道物论”背景有关。《老子》在明代没有受到像唐宋时期那样的尊崇,但明太祖朱元璋却为《老子》亲自作了注,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本《御注道德经》。

“道”的一切显示都产生于“阴阳象数【正负】”差异中态位移”消长的相互作用,是现代自然生态中“无矛盾性”的系统科学所揭示出的“同化异构”或“同构异化”体制,同最近提出的“自相似论”和“生物全息论”是相吻合的,并从这种体制中找到人们不易显见的常在要素,如阴阳、有无、正负、虚实、盈亏、涨落、消长、刚柔、祸福、体用、宏观与微观、精神与物质、过程状态与结构实体,功形于上与功形于下等的偶联、互补、和谐、承制关系,其关系的根本实在落脚点是“道物的相互作用, 这些都是“唯物论”无法完整揭示而出的课题, 也是“唯道论”难以理解的症结所在。所以,“道物论”能为你燃起卓越生命的明灯;架起走向成功的金桥;挖掘比财富更珍贵的生命之源;愿与你一道开拓短暂而卓越的生命。弘扬《黄帝经》、《易经》和《老子》的道物学,这是炎黄子孙面向未来中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所应负有的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因此,对“黄、老”的优选思想的“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但是,“道”既可指定于个例事物、又不可固定于那个具体事物的那个“道”;也是说可以在具体的事物之中或也可在具体事物之外而变动不居。要常从“无”的过程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是时空的功信过程流性虚体;“有”是事物的有形实体。是真正的智慧理性、逻辑的一种体验方式,只有通过得“道”的方法才能悟到“道”另外还有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椭圆形轨道等, 这些都是道物一体性的协同、互补、承制的相互生化作用的自我调控,这是《老子》和《庄子》其实说了而又不愿明说的“道”,而黄帝在〈黄帝经〉中早已言过:“故无有形,大同有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由于〈黄帝经〉遗失散多,为此,只有把其从《老子》的第一章和二十五章里找出来。所以《老子》开明布众地就说:道——“道可道、非恒道”,是天地的始祖,这就是“道”,故尔万物源于说明黄帝《素问》也是以“易”相关的元本论,同时也是系统整体——就是整个宇宙的概念。

“道”,即理之谓也。曰:「有」。有心悖理谓之恶,无心失理谓之过(周敦颐在【通书】爱敬第十五)亦有所改进于先人之道,以幸学者。以“易”相关的阴阳五行说,这些观念为“易象数”学家们所吸收,用来解释《易经》阴阳交易过程的变化法则。《易传》的作者们就是以阴阳交易与变易的观念来解释《易经》的原理,《庄子·天下》篇概括为“《易》以道阴阳”。所以,京氏易学以阴阳五行观念解《易》,特别是以阴阳象数二气的交易法则解释《易经》的基本原理,对后来易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易》讲的卦爻变易与交易,是阳正阴负在多维网络立体时空层次的事物互易(正易负、负易正) 有无”过程的作用也即是天地阴阳造化万物的过程如此,“哲学是以逻辑学同时又关联到了辩证法二者协同互补上对自然和社会课题的说理”,我们都可以纳入广义上的“道物辨证法”思想之中,以“理”构成谋事成功的先决性前提为条件,是名之“道与物”的关联作功。如是,这就产生了相互统一的“效应场作用”,是“事物相互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为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长河滔滔不息的历史源头,作为一般系统性的“自然生态哲学”的基础非常的可靠。在“道和物”于一元化的状态中,表达复合体可被理解为多种有机生成部分【宏观与微观、正阳与负阴等】的关联。只有在“事物相互作用”的作功过程状态中才能得到显见。同样,宏观与微观之间正阳与负阴之间、结构和功能之间、形态与生理之间的“偶联协同”是基于有机体的“活态可以把生物的自我调控现象,看作是通过对有机体“中态有序”的维持“公约度量”,从而获得个体独立性自稳自约与周围环境连续性适应变化“换能”与“互通有无”的强力保证。表现型是通过隐在基因所携带的密码的相互作用以及其自身所遇到的相关条件,从基因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拉兹洛就说:“生物系统中的等级组织……例如,如果社会学家声称他们的模型具有相互依赖和自我维持的特性,那么他们必定意味着模型解释的人类关系网络显示了这些特性”。所以,老子和孔子均尊《易》,都以《易》的理念为根本基础,反映出道儒创始人对道学的接受。《老子》六十四章:“辅万物之自然”、“歙”和“张”、“弱”和“强”、柔”与“刚”、“废”和“兴”、“取”和“与”均是偶联的,又是统一的。即《老子》所言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钥匙,就是事物“有无交易功信与物质‘往复循环’的枢机”,也就是“道物相互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越来越重视中国古老优选的传统文化;不断召开有关《易》和《老子》等传统文化的国际学术会议,中国的先哲所著的《黄帝经》、《易》与《老子》也成为世界上哲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归根结底,功形于上与功形于下、主观与客观、有与无、唯心与唯物、阴与阳、正能态与负能态、正离子与负离子等都统一为“道物论”的“相互作用的机制”上来,是无须人为地明确剥离的彼此, 成为沟通古今中西文化的桥梁。庄周十分明确地认识到空间与时间的无限性,“道”的永恒性。《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偶联”, 是“锅补与补锅”性的择优供需应位,即为宇宙本原“有”【正阳“+1n】和“无”【负阴“-1n】的互补互通过程中维持在0上下左右的中态【-1n0+1n标量规范稳态有序公约度阈值的象数0道上下左右的驰缓出入升降中态【-1n0+1n标量公约度阈值的象数,是正阳负阴“和谐互补、偶联承制”不显性的稳态有序的宇宙自然常数,正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而为和”的原理。所以“哲学的真义”就是“外察内审性践行”的象数方法学结论,“哲学的意义”也许不是体现在“过余思辩”或“可控条件”为前提上的人为立论,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道物论”的“协同互补、和谐承制、关联一体”的“有机复合体”上。如是,黄帝和老子对于“”具有系统的科学性,并没有加以虚枉的“”说。于此,“”成了我们谋事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又名之曰“道与物”。 同时也是当代一个农村大队支书所言的:其实呵,世界是东西的,东西是动弹【运动】的,动弹是合数【规律】的……”。还有童言无忌只要是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这是因为自然和人己经升级进化到了更为高明的“”的人工智能程序系统思想。

据上, 有人说把握事物的原理是:“去其两端、执守其中”; 我则曰:“执其两端、允守其中”的整体性。“知常曰明、不知常曰劣”【正确与错误互鉴】才能把住整体;否则都是偏向。因为“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全民筑基原理,才能如鱼得水,亦是大本,把握个例偏度论点的谨是专家,而不是哲学真义上的公正思想,虽然有人提出了“世界大同”的理念,其辩证内涵与形式逻辑把正常自然上“择优避劣”性的“协同互补法则概念”的“正作用与合作用”,倒置为失态性的“对立矛盾斗争”的劣性行为的“反作用”,是人为绝对性的对“道与物”的剥离法,是难以达到互补协调统一的标的,而不是高明的“”的人工智能程序系统思想。

上论,能够得出:国人请相信自己, 找到自己,认知自己,学会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再关爱他己,不能正视自己的国家先秦以前思想底蕴的人,才是糊涂【混盹】己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斗争、颠覆、解构、革命、批判终归不等于和代替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巨大落差,人民的血汗积累都被这些过程毁于一旦!只有面向未来的建设和创造,才能树立正确的自信心自己的算盘怎能让人家替着拨动呢?这就忘掉了自信,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之间同步了,也不必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无知,其实国人是有智的,是被斗争、颠覆、解构、革命、批判等精神毒剂麻醉到了极限,令可否认理性,也要保住私自名利,根本不愿把老祖宗的“中和之本、共生久安”为核心的人文思想、同现代新物理学和系统性自然生态“无矛盾理论”展开同构,反而用主流舆论工具进一步地掩幽了起来,被短期的公私局部利益所驱动,这就大有文章可作了国人的有智在那里呢?被所谓的全面性“对立矛盾斗争”原理”埋没了,可是大部份国人到死也不知,用“唯物论”得到的谨是尸体,因其是把事物进行死后解剖分化所得;用“唯道论”仅能得到的是游魂,因其是把事物从精神上太理想化了。这就是存在问题所致的症结有形的劫难在于时间的结构;无形的劫难在于心灵的桎梏。害成于微,而救之予著,故有无功之治;积微成损、积损成衰,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天下有似是而非者,实为无限——道。只有用“道物”互补承制论的标量规范中态公约度-1n0+1n】的有序调控,才能合理地解决“择优避劣”的课题

上世纪所谓的“对立矛盾斗争”与“牛羊至善”的无自然生态性失态的歪理,都是诱生“相互内战自耗”或是“至善附庸自萎”的国运衰弱,是拖垮你的诱饵,可是许多国人不觉,还要把黑格尔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知黄帝等先秦其前祖宗的“天下为公、民本国家”的优选思想是偶联、协同、互补、和谐、承制的大同原理,完全同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矛盾斗争”逻辑形式的不相融性的格格不入,老祖宗的优选思想,只能同目前最先进的自然生态量子系统性“无矛盾理论”、完整地有机综合同构相一致,在宏观上比其还要超前,补充微观上的验证就更加完美了

这是今天与未来中国走什么发展道路的大课题,也是炎黄子孙的共同的不可回避的道义书者在于启知,让迷途人从睡梦中猛醒!在分辩比较的过程中验证知真,不要被某些精神毒剂麻醉到底。歌德说得好!“思想家最精美的成就是理解所能理解的东西,同时默默地尊重不能理解的东西”,这是分别用唯物或唯道等论暂且无法理解的思维整合,但用“道物互补论”在宏微兼能的思维、所函括的是自然生态理念易知至简的大道。这就是:不追求幸福,幸福就来了,不惧怕风险,风险就走了。

思想是被现实的困境与企求所逼迫出来的,是人们生活需要的渴求所依行动指导而创造,但不是面壁虚构而浮想联翩。必须与活生生的现实对话,并作用于现实的过程中,影响和改变现实。为此,人类社会只有还要进步,就需要“自然正确公共的思想”共识,而不是“唯我独尊”的个人意志。人类靠着自然正确公共的思想,穿过一道道生活的波折与迷雾从历史走到今天。太阳和雨露天天都有, 云遮雾障仅为短期行为。但今天的波折与迷雾,只有靠系统科学和文化复兴之道产生的“自然正确公共的思想”予以廓清。因为一切真正有价值的思想,都来源于对现存思想指导世界的怀疑,其实质既是肯定性的批判、又是否定而肯定性的创造。所以思想永远是一种“践行觉知”的自然与社会理性。

从上可知,思想是现实的渴望与行动的指南。其不谨是充实精神的奢侈品,而且是创造生活品位的必需,是多方位的境界与趋势量度,其定位度量目标有多高与多广,能够达到目的的概率就有多大。所以思想必须同现实的生活接轨,特别是在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全球化浪潮的今天与未来,世界在谋求利益共享与大同,“和谐互补、协同共建”目标大于小异性分歧的“独尊兼容”,本土文明的珍贵、在呻吟不已的复兴趋势在所必然!信奉本土文明思想并不是狂妄自大和自以为是,而是因为这些思想在现实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验证吻合,是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择优避劣”,示予“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的明论。是乎!整合系统科学予以继承、充实、修正、巩固与创新老祖宗的“自然正确公共的优选思想”,实现超现代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乎唯物论的“对立矛盾斗争”的主要形式逻辑主锋已经不合时宜【因其把常态自然和社会人体的协同互补原理逻辑形式置换为失态】了;当然也不是唯道论、唯儒论、唯佛论、唯神论、唯上帝论能够圆满地主宰世界,也不是这些论继续把古代国人的系统思想进一步地遮蔽而埋没,而是《道物辩证法》的认知方法论的尝试性扬发和行动。

在编辑这本书时,得到了所有朋友的告诫与共勉,以独立承担风险的尝试性在网上的交流,也获得了大部分网友共同目标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表示热诚的谢意。本书虽然能唤起思想更富于血肉性的生命感,触及到现实世界的脉动与灵魂,当一些人被某种思想的顽劣而封闭时显然不得其解,这说明其所掌握的思想知识面太窄,很有必要作出全方位的修正。当“物以道予通为用”的过程促使你得到“开悟”时,这本书就达到了指路明灯的作用。于此,作者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样在思考和行动中,涉足有了方位,行为把握有度、更为准确和明智,让“自然正确公共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