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办理新暂住证 民工说用处不大
http://finance.QQ.com2006年01月09日14:33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刘长杰 沈阳报道
“新暂住证咱听说了,别的不关心,怎么收费吧,知道不?”
1月5日上午10时,夹在沈阳鲁园零工市场的人群中寻找厨师工作的李师傅这样反问记者。李师傅来自山东,衣服油腻破旧,上衣的拉链上带有一个写着“厨师”字样的卡片,见记者不是雇主,而是询问他是否知道“暂住证”的消息时,在此等待了21天的他一脸不屑。
“如何收费、收费多少都还不知道,因为新暂住证还在紧张的设计之中。”沈阳市政府一位官员的话,证实了这个曾经在全国率先取消暂住证的城市,又回到了老路上。
并不充足的理由
2005年12月15日,沈阳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沈政办发[2005]48号)。8个月间,市长亲阅,数易其稿。
2003年7月,沈阳市公安局在“孙志刚事件”后顺势取消了暂住证制度,此后,沈阳对外来农民工实施的是“登记暂住制”的管理模式。
而在48号文件中,对农民进城就业居住管理做了这样的规定:实行《暂住证》一证管理制度;招用农民工的单位或个人,要依法查验《暂住证》。
一时间,恢复暂住证引发热议。从48号文件包含的10个内容来看,暂住证不仅决定农民工在沈的居住和工作,还决定着他们的社会保险、职业培训、子女就学等各个方面的权益。
辽宁省社科院张思宁研究员认为,由于有了这些内容的加入,新暂住证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统计显示,沈阳一年要接纳50多万的农民工进城工作。
这个已经签发了半月有余的政府文件,在沈阳市政府系统内,却很少有人知道。“暂住证是落实这个通知的前提,而这个证至今还没有出来。”沈阳市政府的一位官员说。
沈阳市公安局的新闻发言人杨巨生婉拒了记者对此的采访要求。来自该局内部的消息说,恢复暂住证,主要是基于公安部门对流动人口如何实施有效管理的角度考虑的。
2003年取消暂住证制度时,公安局的理由是:一、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频率加快,暂住证不能反映主体的居住事实;二、很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是否有暂住证进行设限,并成为一些单位巧立名目违规收费的借口;三、用暂住证强化常住人口的优越感,损害流动人口的人格与自尊。
实施自愿暂住登记后,原来强制办证的,很快便“不再理会公安局”,结果公安机关渐渐失去了主动者的地位,管理上出现了真空。这个“给城市里的外地人,尤其是农民工以平等的尊严”的政策,很快便让沈阳市政府相关机构感觉到了“操之过急”。
沈阳市公安局局长刘和此前也对外界表态:2003年沈阳率先取消暂住证时,各方面评价过高,政策上马比较仓促,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利的影响和造成的负担。但是,为何一定要恢复暂住证,除了上级的指示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理由。
记者在沈阳零工市场调查得知,两年来,很多农民工凭借身份证,就可以顺利就业、就医和子女入学。即便是身份证,也不常用到,在诸如厨师、力工、建筑工等工种中,很多人就业时,靠的是手艺和熟人的介绍,根本没有用到身份证。
记者在鲁园零工市场随机调查了40名农民工,其中有4人在沈阳居住超过10年,4人中有2人2003年以前办理过暂住证,而剩余的2人从来就没办过。来自阜新的闫师傅是办理过暂住证的,他对这个证件的作用不愿置评,而对每年接近500元的费用耿耿于怀。40人中,有25人在沈居住超过3年,这其中有22人反对恢复暂住证,他们认为,暂住证只会为基层派出所的警察“乱抓人、乱罚款”提供口实,而证件本身的效用却没有得以体现;其余3人认为,如果一定要办才可以呆在沈阳的话,那就只好办,但也希望证件只收工本费,而不要有所谓的“管理费”在其中。
来自山东的李师傅甚至对记者说:“连用工合同都没有签过,暂住证的功能又如何体现?”这一说法得到了在场大多数农民工的认同。
一个未被透露的数据表明,在沈阳,只有30%左右的农民工,曾经在工作期间签署过劳动合同,而有超过6成的农民工,在工作期间是“双方一说就干了”的情况。较低的劳动合同签署率,直接导致欠薪纠纷的频繁发生。在鲁园零工市场零工工会门前的黑板上,有一个该组织近期帮助哪些农民工讨回多少欠薪的统计表。
没有权益就没有意义
沈阳的外来务工人员,按工作种类分,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经商为主的沿海省份的外地人,比如沈阳温州商会和莆田商会的会员;二是以打工为主的农民工。农民工的管理模式,即将通过48号文件得以实施,而作为商人身份来沈的外来工,对他们的服务,却早就作为沈阳“招商引资环境”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以控制沈阳五金市场的温州商会和控制沈阳木材交易的莆田商会为例,这两个商会影响的浙江和福建在沈人口超过10万。在这一人群中,无论是居住、医疗,还是民主权利、子女就学,都得到了沈阳市领导层持续的、密切的关注。
“暂住证,不是可以出售的商品,而是法律赋予农民工的权利。”高级律师黄昆说,“中国是按照地域实施管理的,从法律意义上说,农民工进城工作和生活,他们有权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和服务。”他表示,将治安问题归结到农民工身上是城市管理无能的表现,改革开放后,每年都有近20%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为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在城市中理应享有平等的居住权、生活权和工作权。
针对48号文件实施的包含诸多权益在内的暂住证管理新模式,张思宁研究员的评价是“有变化”,但她随即强调了“真正落实”。她的担心并非多余,在东北转轨经济的大背景下,还没有实施网络全连接管理的暂住证系统,在技术的实际运行中,会为完全实现它的保障和服务功能带来障碍。“而一个不包含权益保护和政府服务功能在内的新暂住证,就没有意义。”
经过8个月考量的“暂住证”一证式管理,即将随着新暂住证的设计完毕而在沈阳登台了,但这个内含诸多“服务功能”的证件,似乎并没有得到农民工的认同。
“服务功能增加是可以理解的,但真正落实到我们的头上,还是个遥远的梦想。”闫师傅说。这个经常上网、见多识广的厨师的观点,得到了在场大多数农民工的赞同,他们抽着烟,吐着痰,在鲁园的寒风中对记者说:我们还是不想办这个证。
http://finance.QQ.com2006年01月09日14:33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刘长杰 沈阳报道
“新暂住证咱听说了,别的不关心,怎么收费吧,知道不?”
1月5日上午10时,夹在沈阳鲁园零工市场的人群中寻找厨师工作的李师傅这样反问记者。李师傅来自山东,衣服油腻破旧,上衣的拉链上带有一个写着“厨师”字样的卡片,见记者不是雇主,而是询问他是否知道“暂住证”的消息时,在此等待了21天的他一脸不屑。
“如何收费、收费多少都还不知道,因为新暂住证还在紧张的设计之中。”沈阳市政府一位官员的话,证实了这个曾经在全国率先取消暂住证的城市,又回到了老路上。
并不充足的理由
2005年12月15日,沈阳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沈政办发[2005]48号)。8个月间,市长亲阅,数易其稿。
2003年7月,沈阳市公安局在“孙志刚事件”后顺势取消了暂住证制度,此后,沈阳对外来农民工实施的是“登记暂住制”的管理模式。
而在48号文件中,对农民进城就业居住管理做了这样的规定:实行《暂住证》一证管理制度;招用农民工的单位或个人,要依法查验《暂住证》。
一时间,恢复暂住证引发热议。从48号文件包含的10个内容来看,暂住证不仅决定农民工在沈的居住和工作,还决定着他们的社会保险、职业培训、子女就学等各个方面的权益。
辽宁省社科院张思宁研究员认为,由于有了这些内容的加入,新暂住证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统计显示,沈阳一年要接纳50多万的农民工进城工作。
这个已经签发了半月有余的政府文件,在沈阳市政府系统内,却很少有人知道。“暂住证是落实这个通知的前提,而这个证至今还没有出来。”沈阳市政府的一位官员说。
沈阳市公安局的新闻发言人杨巨生婉拒了记者对此的采访要求。来自该局内部的消息说,恢复暂住证,主要是基于公安部门对流动人口如何实施有效管理的角度考虑的。
2003年取消暂住证制度时,公安局的理由是:一、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频率加快,暂住证不能反映主体的居住事实;二、很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是否有暂住证进行设限,并成为一些单位巧立名目违规收费的借口;三、用暂住证强化常住人口的优越感,损害流动人口的人格与自尊。
实施自愿暂住登记后,原来强制办证的,很快便“不再理会公安局”,结果公安机关渐渐失去了主动者的地位,管理上出现了真空。这个“给城市里的外地人,尤其是农民工以平等的尊严”的政策,很快便让沈阳市政府相关机构感觉到了“操之过急”。
沈阳市公安局局长刘和此前也对外界表态:2003年沈阳率先取消暂住证时,各方面评价过高,政策上马比较仓促,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利的影响和造成的负担。但是,为何一定要恢复暂住证,除了上级的指示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理由。
记者在沈阳零工市场调查得知,两年来,很多农民工凭借身份证,就可以顺利就业、就医和子女入学。即便是身份证,也不常用到,在诸如厨师、力工、建筑工等工种中,很多人就业时,靠的是手艺和熟人的介绍,根本没有用到身份证。
记者在鲁园零工市场随机调查了40名农民工,其中有4人在沈阳居住超过10年,4人中有2人2003年以前办理过暂住证,而剩余的2人从来就没办过。来自阜新的闫师傅是办理过暂住证的,他对这个证件的作用不愿置评,而对每年接近500元的费用耿耿于怀。40人中,有25人在沈居住超过3年,这其中有22人反对恢复暂住证,他们认为,暂住证只会为基层派出所的警察“乱抓人、乱罚款”提供口实,而证件本身的效用却没有得以体现;其余3人认为,如果一定要办才可以呆在沈阳的话,那就只好办,但也希望证件只收工本费,而不要有所谓的“管理费”在其中。
来自山东的李师傅甚至对记者说:“连用工合同都没有签过,暂住证的功能又如何体现?”这一说法得到了在场大多数农民工的认同。
一个未被透露的数据表明,在沈阳,只有30%左右的农民工,曾经在工作期间签署过劳动合同,而有超过6成的农民工,在工作期间是“双方一说就干了”的情况。较低的劳动合同签署率,直接导致欠薪纠纷的频繁发生。在鲁园零工市场零工工会门前的黑板上,有一个该组织近期帮助哪些农民工讨回多少欠薪的统计表。
没有权益就没有意义
沈阳的外来务工人员,按工作种类分,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经商为主的沿海省份的外地人,比如沈阳温州商会和莆田商会的会员;二是以打工为主的农民工。农民工的管理模式,即将通过48号文件得以实施,而作为商人身份来沈的外来工,对他们的服务,却早就作为沈阳“招商引资环境”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以控制沈阳五金市场的温州商会和控制沈阳木材交易的莆田商会为例,这两个商会影响的浙江和福建在沈人口超过10万。在这一人群中,无论是居住、医疗,还是民主权利、子女就学,都得到了沈阳市领导层持续的、密切的关注。
“暂住证,不是可以出售的商品,而是法律赋予农民工的权利。”高级律师黄昆说,“中国是按照地域实施管理的,从法律意义上说,农民工进城工作和生活,他们有权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和服务。”他表示,将治安问题归结到农民工身上是城市管理无能的表现,改革开放后,每年都有近20%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为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在城市中理应享有平等的居住权、生活权和工作权。
针对48号文件实施的包含诸多权益在内的暂住证管理新模式,张思宁研究员的评价是“有变化”,但她随即强调了“真正落实”。她的担心并非多余,在东北转轨经济的大背景下,还没有实施网络全连接管理的暂住证系统,在技术的实际运行中,会为完全实现它的保障和服务功能带来障碍。“而一个不包含权益保护和政府服务功能在内的新暂住证,就没有意义。”
经过8个月考量的“暂住证”一证式管理,即将随着新暂住证的设计完毕而在沈阳登台了,但这个内含诸多“服务功能”的证件,似乎并没有得到农民工的认同。
“服务功能增加是可以理解的,但真正落实到我们的头上,还是个遥远的梦想。”闫师傅说。这个经常上网、见多识广的厨师的观点,得到了在场大多数农民工的赞同,他们抽着烟,吐着痰,在鲁园的寒风中对记者说:我们还是不想办这个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