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图景的全息生成与调控原理


自然生态图景的全息生成与调控原理

 

人类所从事的哲学课题,是为了证解自然上的存在之理,并且如何获得正确性表达的立言,由于立言表达不够真义性的到位,虽然心中了了,而文字述说难明。可老子在七十章已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者。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在《老子》的道生论中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性的自然法于自然的生态链中。而在“物理学家将对称性的概念发展为判断自然自我设计的依据”(物质探源——结束语:于光远),实际上是也在道法自然,确如江天骥所说的:“自然界也是构成科学知识的一个根源,而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而自然界有着对称性、和谐性、朴素性的美,因为物质与功信总是以有从无来,易从难解,短从长立,下同上比,左从右出,声与音同,后由前趋,是以一方与另一方为基础,另一方与以一方为互根依存,这就是阴阳的协同属性关系,而不是对立的阴阳关系。其对称性就是古人言之的阴与阳、现代所言的正能态与负能态。自然生态科学哲学的王国,就是向人们展示的简单、对称、互补、和谐、承制、中态标量有序“公约度”主要形式的古典美。是同人相符关联的最终目标,唯一的条件是人们具有那种非常熟悉的对事物进行比较精细观察的能力。

简单性的美是古今中外系统科学与哲学家们所探索自然的根本方法和信仰,以对称性的美等待着我们更深广地有所发现,只有对此具有厚基的人才能建构综合性的自然生态哲学的立言。

那么,自然是么样的呢?这是哲学寻找真义实在的传统作为。探寻什么存在或什么是真义的存在,这是自然的肯定而不是否定地存在着,而是人们认知不到位性的知识被后来者在某些方面有所否定,更不是全盘地否定之否定,因为有了自然存在和前人认知存在的肯定基础,是如何更进一步地用语言表达出自然生态全息图景的生成与调控原理,虽然可用现代成像技术予以描绘,但也不可能表征其内函的本质,这就需要真义的立言,仅有中国的奥妙文字才能见效。在此,事先必须找到哲学中的方法论上的比较,予以“择优避劣”的认知筛选。否则的话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只有经过从中西哲学上的差异性鉴赏中才能显见。

 

一、既往中西方在哲学上的差异性

 

我国哲学的主流是自然生机统观的,肯定世界是自己产生出来的,没有凌驾在世界之上或之外的造物主与上帝。以(即道与物--功信与物质的整合一体)的哲学而又蕴函着原子论的道理。气的哲学昭示的是连续性的存在,自己创造自己,变动不居、永恒运动、大化流行、持续不断、生机无限。哲学家们从来不把宇宙看成是孤立、静止、不变不动或机械排列的,而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的统一协调的信念,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宇宙,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其包举万有、统摄万象、无限丰富、无比充实。对宇宙创化流衍的信念,实际上也就是对人的创造能力的信念。在我国传统哲学有着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的观念与智慧,这不是主客的人为分割。华夏民族长期的生存体验,形成了我们对于宇宙世界的独特的觉识与“观法”和特殊的信仰与信念,那就是坚信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关联的整体,天人、物我、主客、身心之间不是彼此隔裂而独立的存在,而是突破了天道与性命之间的隔阂,突破了人与超自然、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内在自我的隔阂,肯定彼此的对话、包涵、相依相待、相成相济。与这种宇宙观念相联系的是宽容、平和的心态,有弹性的、动态统一的中态有序的方法论。

这同既往西方哲学上有很大的区别:西方哲人通过理性思辩的方式来考察、探究形而上学的对象,如理念、实体、本体、自由、不灭的灵魂等,因此知识论发达,格外看重作为对象的外在世界与主体认识能力的研究,形式概念的分析,客观的知识系统与理论的建构。长期以来,在西方,一元论在超越的上帝、纯粹精神、不变的实体是宇宙的创造者,宇宙或世界不能自己创造自己。如不动的静止自立的创造者与被思辫创造而出的生动活泼的世界,自然与超自然,人与神,此岸与彼岸,心与物,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灵魂与肉体,身体与心灵,价值与事实,理性与情感等等,统统被打做两橛,其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这是从一般性来说,中国哲学传统与西方哲学传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哲学传统哲学肯定地承认宇宙或世界在自己创造自己,这是同西方哲学传统存在的很大的区别。

但是,从明季以来,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的双向互动,已有了四百年。西方哲学在中国经历了一定的传播过程,西方哲学的汉语化、中国化过程仍在进行之中。今日在中国,中西哲学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与过去印度佛教的各宗派一样,古今西方哲学的各流派、各大家的思想慧识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方法,并正在与中国哲学的诸流派相互摩荡。今天,凡是用汉语撰写的西方哲学介绍及西方哲学原典的汉译,也已经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西方哲学了。西方哲学的翻译与研究,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用语的比较,西方思维方式的肯定吸收与否定不取,西方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中国的哲学创新等,都是广义的“中国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西方哲学的汉语化或中国化,中国哲学的建构及其在西方的传播,表明比较哲学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

运用西方哲学范畴、术语,在借取中有发展。我们不能不借取,又不能不增加、渗入本土与新义。牟宗三先生借用佛语说“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即自主地创造性地运用西方范畴、术语,有很大的诠释空间。以牟先生的智慧,当然懂得康德及其哲学范畴、命题、体系的原意,他的工作并不停留于此,他主要是利用康德哲学作为工具讲出中国的东西,自己的东西,意在创造性地融合中西哲学。因此,我们强调中国哲学学科成立的正当性,强调中国哲学学科自身的特色,并不把中国哲学作静态的处理,其本身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含着内外不同地域、民族的和同一民族不同的哲学传统的渗透与融合。而且,我认为,中国哲学的“自己写”与“写自己”,绝不是排它的,不需借鉴的,不考虑实事上已存在与发展着的创造性融合。果真如此,那就成了“自说自话”,不可能与其它类型的哲学对话与沟通。

相对于西方哲学,我国哲学有自己的独特性,而且更多地同自然愿意相配匹,这就是说我国哲学更加具有普适性与普世价值。相反,任何地域、民族、具体、特殊的精神资源中都有其一定程度上的适当意义。在中西文化与哲学的比较研究与我国哲学学科的构建方面,要注意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殊中之共,共中之殊,注意普遍、特殊、个别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当然不能把中西之别的问题化约为古今之异的问题,不能把古、今、中、西、同、异、共、殊的任何一方及其关系任意加以忽略、割裂或夸大。历史上的中西哲学家所面对、关注、解决的问题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总之,华厦各民族文明中的哲学智慧决不亚于西方,需要我们在与西方哲学的比照、对话中,超越西方哲学的体系、框架、范畴的束缚,确立起我们中华民族的哲学传统、哲学智慧与哲学思维的自主性或主体性。对于我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性哲学史的方法学,我们应有自觉自识,发掘民族原创性的智慧与古已有之的治学方法,予以现代意义上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要超越西方一般知识论或认识论的框架、结构、范畴的束缚,发掘反归约主义、扬弃线性推理的“认识论”的不足。用传统的经学、子学、玄学、佛学、理学、考据学等都有自己的方法,这些方法也需要深入地梳理、继承。道学、儒学等的智慧,遮拨、破除我们对宇宙表层世界的牵强附会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的执着,获得思绪上的自由延伸、解脱束缚,爆发出自己的创造性。中国有诗性的、寓言等的哲学。道家、玄学、禅宗等巧妙地运用语言,或指其非所指以指其所指,或否定其所指而明即其所指,甚至以机锋、棒喝,开悟心灵,启发人当下大彻大悟。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这些“超语言学”的方式是与其语言学相补充、相配合的。把哲人的理智与直觉巧妙地配合了起来。

哲人重视的则是对存在的体验,是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着力于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实践行为的达成。哲学的实践性很强,不停留于“概念王国”,而在“概念王国”之上。这不是说哲学没有“概念”、“逻辑”、“理性”,恰恰相反,哲学有自身的系统,哲学的“道”、“真”等一系列的概念、范畴,需要在自身的系统中正确地加以理解,无须主客的切割,因为精神与肉体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否则是没有思想的呆板与行尸走肉。哲学有关“天道”、“地道”、“人道”的秩序中,含有自身内在的逻辑、理性,乃至道德的、美学的、生态学的涵义。其本体论、宇宙论及人道、人性、人格的论说无比丰富。哲学范畴、术语不缺乏征象性,哲学中也不缺乏今天所谓科学、逻辑和认识论及方法论的探索,是以从经验过渡到思维的整合原旨的再实践检验过程的认证。但这些都需要在自身的语言、文化、思想系统和具体的语境中加以解读,其中还有很多未知的王国,只是被“五四”以降以迄当今的一些学者们用思辩性想象中的所谓“西方哲学”的“观念”所遮蔽。例如,有的学者否认中国哲学的理性,甚至否认道儒两学的“公共性”和“正义”、“公德”的诉求,那是没有全面涉学的不解,说明其人缺知,急需补课。

荀子曰:“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擂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是如何让心保持在清明的状态,才能够“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的真理的原义是解除遮蔽,让真象自然显见而出,则是“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如何不让片面的观点遮蔽了对事物全面而正确的理解,这是人们思考问题时需要再三注重的方式,这都需要认真地加以辨析。

道儒两学前史与早期相对于原始而起的人文性的道学观念中,就蕴含有人类最早的理性。在有关宇宙秩序与社会政治秩序中,秩序的价值具有超前和不可估量的神圣性,只能是缺少全面正确认知与运用到社会管理上的能人,到目前这是非常重要而又忽视了的关键作为的环节,而是引用不讲秩序的理论在操控与遮蔽着我们。在道学观念中同时又有抽象性、合理性、公共性的"中态标量规范有序公约度"的内涵。汉民族哲学中有着异于西方的语言、逻辑、认识理论,如强调主观修养与自然认知有密切的关系,同汉语自身的特性有联系的符号系统与言、象、意之辩。有的专家说中国有所谓“反语言学”的传统;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中国有自己的语言学与语言哲学的逻辑序贯传统,从文字的逻辑结构中就有其科学的始终,这个帽子只能戴在"无知"者的头上。中国先民以“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又以“六书”为方法创造汉字与经子之学,诠释文献,凝结智慧。中国人强调经验直观与理性直现相结合地把握、领会对象之全体或底蕴的思维方式,有赖于以身“体”之,即身心交感地“体悟”。这种“知”、“感”、“悟”、“践”是体验之知,感同身受,同“形体和神思”汇融一起,包容了现代意义上的直观形象思维、灵感体悟思维、系统辩证思维、逻辑象数思维的互补运用

我国哲学的史料非常丰富,尤其是经学之中有很多未被开垦的处女资源。其材料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史料交织在一起,需要一定的全科文化基础的人下更大工夫去研读。这要与经学的诠释学,或者广义的经典的诠释学,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其中经传、经说、经解的方式虽然有其活泼多样,但也不是那么不明与繁杂,是“易知易知行”的独特创造。如果拿西方《旧约》《新约》的解释学与中国经学的解释学作深入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经学的许多优势。如果认定某个方法是“真”的,必须事先拿出一些“理由和依据”来对待这个方法,在逻辑学上以这些理由和依据当为“前提”条件,理由和依据所支撑的主张的过程则是“论证”,前提条件与论证的过程从而产生“结论”。所以,一个有效的演绎论证从“前提为真”用来保证“结论为真”。归纳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作为前提的个别事例的可比数量要多、范围要广,这样认为为真的前提对论证的过程中取得的结论支持力度会强,才能从个别实例中获得人们较普遍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在西方除了量子系统论之外,其前是以个人之偏见,也是无法找到的,而我国先秦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备"天下为公"的公共文化,谁能比之?可是到如今大部份子孙们就对祖宗的文化之宝当着无谓,去崇洋眉外了,这还是好的,有的直接当传声筒或走狗。

 

二、从系统论中理解中西哲学的意义

 

学者们证实的存在,是不争性的不必敖述。所要的课题是自然生态的全息图景是何形成的,其过程如何?道理在那里?作用机制又怎样?这是世界上的难题!其内容在古今中外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归纳起来到目前大致上有践行的、有思辩的、有分析的、有综合的、还有幻想的等几种意识形态,每个时代都认为已经解决了这些课题,而后人却随着认知的进步,认为前人的努力的不完善与甚或的失败。不管处于那一种形态,凡是脱离了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科学经验的肯定基础而过余性分析和思辨,是站不住脚根的,是在空泛说教,贻误后人,令人混沌,不能指导的普适性、不能被人们普遍地接受,是自圆其说,虽然被媒体或政要勉强为之,谨能一时蒙蔽与强迫行之。

分析性的只能是过多的分化与大的扩散,自然生态全息图景的支离破碎,分工越来越细致,到了画地为牢,老死不相往来的程度。要做一个扣针有多种分工,虽然提高了效率,可是最终造成人们眼光的狭小,这个弊病也是很大的,而我们这个学科,遭遇到这种病症的程度不算低了吗?小菜做得挺精致的,但对于大问题,怎么变得越来越淡漠了,于是学术走到那一步,非常之精致,同时也带来非常之窄小。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大用”,你老说有用没用,你脚下踩的一块地方是对你最有用的地方,你把你脚下没踩的地方都去掉,怎么样?你就像自立山头一样,寸步难行了

思辩的推测需要重新考察性验证,往往许多定律又被否定性推翻;无机性的综合是勉强地拼凑,永远也达不到自然性的完美无缺。为此,哲学必须践行、以分析为基础、以系统论等方法学的有机综合才能见到科学哲学的光明前景。

有机的综合中必然有各个部分关联的全方位的意义。而对整体的分析必须是在“有无”与践行的基础之上。休谟(David Hume)在《人类理解研究》中言道:“在我看来,抽象科学和解证的唯一对象,只在于量和数……其中包含着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论么?没有。其中包含着关于实在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的推论么?没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投在烈火里,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别的,只有诡辩和幻想”。数学和经验科学的命题是有意义的,而所有的其他命题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样,就能够走上了我国古代的“法于自然、和于术数”的外察内审事物的正道上来。显然,用经验论的观点用来对待哲学的课题,只能得出是玄之又玄的结论;用还原的分析的方法用于对待哲学的议题,仅为视其无意义的不可取;用唯物论证解国之古人的国学,势必带来进一步的埋没而遮蔽,反而越证越乱。这就迫切需要系统科学哲学的方法论对自然世界重新建立在已有基础和现今科学上的有机综合的全面审察的立言表达。

拉兹洛认为:系统哲学是“科学新发展的自然哲学”(用系统的观点看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既是国之古人和现代系统科学积累的基础知识,是关于科学现在和未来发展性非常明确的自然哲学,是分析哲学的有机综合,是用系统整体的方法认知用于整理安排已经获得和预见将来有希望获得的知识,从根本上非议了既往哲学中的若干假定,涵括了古今中外有意义的基础成果,虽然目前尚未获得完备的公认,但是在系统的有机组份的构建细节上在表证所有的系统概念,并致以达到规范化。不再是单纯性的分析,而是践行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可以看作自组织的系统,包括自然史,人的历史,都是功能和物质的自我择优组织史和预设的未来。同时也是功形于上、功形于中、功形于下等多维网络有序层次的既有个性独立自约与又有本质性连续的有机关联,是墨家惠施认为的“至大无孙、谓至大一;至小无内,谓至小一”的事物功能与结构存在于一体,这也是道物一体无分彼此,无彼即无此;所以必须重建功形于上、功形于中、功形于下等多维网络有序层次的新概念,有利于对课题的正确定位性立言。由于事物总是处在层次秩序的整合分化,或人为思维中的综合分析的处境中徘徊(钟摆或荡秋千),自然物理学中有中性粒子[(媒介子——光子r、胶子G、中间玻色子、引力子g]在传递各种的相互作用,国之古人在认知上的如《易经》的“允执其中”、《周易参同契》所言:“天地浑沌如鸡子(元宝),盘古生其中”、《老子》的“守中”和孔子的“中庸之道”思想:“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的中态标量稳态秩序“公约度”的关联,《黄帝内经》告诫亢则害,承乃制”既“防太过又防不及”的从容乎中道’,也就是“道生万物,万物复归于道中”。那么,必须以此为标准对若干本体论认识论的预设是否恰当的认识论课题作出重新检阅。

由于人们存在认识论的不同差异,以及所依据的古人说词和经验科学选材的离同,便产生了对自然中最为突出的课题产生各种异色的表达语言,这也就无法取得统一与一致序贯的规范标准。如邦格给系统哲学冠以《系统世界》;靳特西冠以《自组织的宇宙》;波维冠以《过程哲学》;《周易、老子、孔子、黄帝内经》等虽无哲学一词,但存在无所不有的实质内容;拉兹洛虽然带有全方位的意义,而他的建构在于自生化、自组织、自择优、自稳定、自控制性的系统整体层次有序等方面。综合起来是系统整体的自生化、自组织、自择优、自稳定、自控制性的整体层次有序的全息过程图景。虽然其用语同古代国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在性质内含上是非常的韵律合拍:阳——正能态阴——负能态;有序稳态控制——既无太过也无不及或过犹不及;相互作用——互补性交易与变易;对称性自动破缺涨落供能——盈亏消长作功0的正负自然常数——天地浑沌如鸡子(元宝),盘古生其中”(周易参同契);杨振宁——米尔斯的粒子统一效应场同法于自然、和于术数等等非常的偶合。这同宇宙常数为0,是以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看不见的物质的道物作用常数的稳态合数统一效应场,以致于每个星球在太空中以无重力的情况下按各自的旋转轴各行其道而不紊。

拉兹洛说:“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总认为物理界是完全不同于生物界的。直到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通常不过是偶尔提到与自己专业领域毫无联系的——即使有的话,也少得可怜——对方的领域。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出现使这两个领域较为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不过,这样做的代价是:在生物学内部出现了一元性--二元性问题。随着机械论和目的论方面的争论,这个问题日趋明朗。有些科学家满怀着在物理学和生物学之间建立沟通桥梁的希望,通过将物理学的规律和概念引申到生命有机体领域,研究探讨范畴的分界线,但他们被其反对者指责为“物理主义的还原论”。这些反对者要么支持在产生生物组织方面性质上完全新奇的事物的出现,要么希望看到把生物学概念引申到物理领域。于是,一方面,生物有机体被看作是特别复杂的物理和化学系统;另一方面,物理实体被认为应归因于生存意志(entelechy)或至少归因于精神或灵魂的种子”。

根据自然系统的一般理论并借助于分析物理现象和生物现象的简单方法,物理界和生物界的基本差异可以克服而不必再进行令人生厌的机械论--生机论争论、二者之间的具体差异虽不能用这种系统分析方法检查,但可以用结构同型性(而不是同一性)的思想方法来加以说明。同时在重要的组织性的各个方面这些同型性保证了既定现象的统一性。这种新的具有无限潜力的方法就是我们将要在这里探讨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用处理原子的同样方法来处理各种形式的生命有机体。也就是说,我们将探明目前的生物学理论是否允许自然系统的一般理论对“生命有机体”的适用性问题有一个肯定的答案。

理论:Rif(α,β,γ,δ),这里的α,β,γ,δ都是独立变量,具有共同的函数Rii(“有机自然系统”)。

Riif(α)(系统的状态特性)

第一个疑问涉及到关于生命有机体的“整体性”和“秩序”概念的有效性。答案是如此明确以致只消用几句话就足以证明。

三\自然常数0的约数生化

 

处在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在经历相同的事物过程中,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产生出非常差异性的思想脉动。其实,自然世界是一个规范有度自约的动态系统,真正稳当的事物都在动态交易“有无”的过程标量规范稳态中态公约度之中,而不是处于对立平衡性的行为静止所表征的范畴。自然正如陀螺在不停地旋转着,旋转的过程中产生的向心力离心力(引斥力),正是其维持轴心守度摆动所具有的真正价值,如果它停止了轴心守度旋转摆动,就失去了有序稳态性,同骑自行车一样就倒塌了,所以动态是最好的稳顺有序度。为此,动态是一个具有阳正阴负性的保持事物有序度的象数过程,也是“-1n—0+1n功信基态标量规范稳态中态公约度过程。

可见,正一是正能态为阳数,负一是负能态为阴数,阴阳是道物的偶联互补和谐承制的协调统一,因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靠“道冲”予以媒介与传导承制的约度,可见“道冲”的约数是0,也是宇宙自然的常数。依靠规范阈值多维网络性的上下左右限度的盈亏涨落条件“自我启动自我”的消长性自动枢机运动,是生命远离平衡的耗散有序性正负熵自主诱发涨落互补功能。普利高津认为:

一是系统是有序的开放性,能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功信“互通有无”的交换;

二是系统与其周围环境具有“耗散过程”,各有其物质功信的程度“涨落因素”,从而以“自己调动自己”的补充与排泄作功代谢活动;

三是系统是经过正负的熵的“有度耗散涨落”实现的有序稳态,在时空序列上循环往复所表现出事物的“活态”。以耗散结构理论可以揭示出自然与社会人体“阴阳非平衡规范标量有度性”的正确性,可用下列公式予以表达:

ds(熵变)=des(熵流)+dis(增熵);总熵变化ds趋增或趋减,关键决定于熵流des。当des为负值时,有三种情况出现:

dis+(-des)=<0,则系统总熵减少,有序度提高;

dis+(-des)=0,则系统总熵不变,有序度稳态;

dis+(-des)=>0,则系统总熵增加,有序度降低。

因此,耗散结构的建立与维持,是以系统的负熵为前提的,即天地授天地为“”,天地授人以“”为契机,而负熵流必须在系统与环境不平衡的条件下,才能与环境进行物质和功信的交换有无,不平衡又成为了负熵的前提。为此,系统总处在-1n—0--+1n)“中态”(能量基态)标量规范“公约度”枢机过程中波动,即是“无太过与无不及”的恰到好处,是孕育万物的大本。阴阳可感而不可触、无形却有象与数,所以说“阴阳”和“道冲”是虚实过渡非平衡态有序产能化生之源;是思维模式载体桥梁;是附载实体、形式、属性差异的统一纽带

那么,让我们按五行的正负反馈机制进一步予以表达对证:如肝木亢盛,以(+)生心火,则火得生为(++);火(++)以生脾土,则土应为(+++),但木以克土(+),土实生为(++);土以(++)生肺金,金应为(+++),但火以(++)克金,金实生(+);金以(+)生水,水应为(++),但土以(++)克水,则水实生为(0);同时,金以(+)克木,则木原生之(+)得数为(0);如此,五行的总相互作用的总结果自然常数为0,从耗散结构的建立与维持的互动有序稳态为0相一致,同现代控制论不谋而合,以此十分简化的方式可以正确表达自然生命维持整体稳态机制。

>、在这里引用“中国国际专家交流网”陈宏良的《巧用质心方法和动量守恒解题》予以进一步说明:有一类力学问题,研究对象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该方向满足动量守恒条件,一般情况下用动量守恒的规律求解是自然的,但有时用此解法显得繁难,而从事物体系的质心角度考虑显得简捷,下面举几例对比说明。

[1]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人站在质量为M的船尾,人和船都静止。而后,人对船以u的速度走至船的全长为L的船头。试问:在水的阻力不计的情况下,船同时后退的距离是多少?

[l]人和船组成系统,垂直方向所受的合外力等于零,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所以系统的质心位置保持不变。设船的质心位置为O点,系统质心位置为P点,如图所示,则:

[2]用动量守恒定律解:设船对地的速度为v,则人对地的速度为(u-v),船后退的距离为S。因人和船组成的系统所受的令外力等于零,故系统动量守恒。

相比较,本题用质心方法解比较简便。

[2]上题船中站在船头的人的质量为m2,站在船尾的人的质量为m1m2m1,其它情况同上题,两人互换位置后,如图所示,求船前进的距离。

[1]m1m2合在一起的质心位置在P点,则:

Lx1x21

m1·x1=m2·x22

两人和船组成系统,从静止开始运动,所受合外力始终等于零,所以系统的质心位置也保持不变。设船的质心位置为O点,系统的质心位置为Q点,运用求质心方法得:

[2]动量守恒定律解:因系统所受的合外力等于零,则动量守恒。设向右方向为正,质量为m1m2M的人和船的平均速度分别为:

通过的距离分别为(L+s)、(L-s)和s。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2×L-s)/t-m1×L+st-M×s/t=0

解得S=m2-m1L/Mm1m2

比较本题用质心方法解容易,而用动量守恒定律解简便。

[3]质量为m,半径为R的小球放在半径为2R,质量为2m的大空心球内,大球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当小球从图示位置无初速沿内壁滚到最低点时,大球移动距离多少?

[1]小球和大球组成系统,从静止开始运动,系统在水平方向所受合外力始终等于零,则系统的质心在水平方向的位置保持不变。设大球的质心位置在O1点,小球的质心位置为O2点,系统的质心位置为P点。由质心位置的计算方法:

即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大球移动R/3

[2]用动量守恒定律解:由小球和大球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所以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即动量的矢量和为零。在小球下滚过程的任意时刻,两球的水平速度都存在以下关系:mv1 =Mv2,亦即v1/v2M/m1

虽然两球在水平方向都是作变速运动,但在相同时间内的水平位移之比等于速度之比:

可见,本题用质心方法解显得简捷,而用动量守恒定律解显得繁琐。

由上述可知,对于同一问题有时有几种解法,也有相应的几种技巧。分析题意画出示意图,使题意显得清晰直观。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灵活运用技巧,选择简捷解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解题的综合能力, 那么这个综合能力是多维度网络状双向作用于每个星球呢, 得数同样在[-1n—0+1n]之间标量有度秩序动态规范中波动。

因为人一生下来一丝未挂,一切从0开始,在生活的过程中是正负两数的加与减盈亏涨落消长的交替互补承制法,能够保留的是思想和物质的积累基础,之后,人体也就从0结束。

>向心力与离心力:

 <>、向心自旋:

1、向心弯曲

凡是具有自旋的物质,它的轨道都会自动产生向心弯曲,弯曲的方向必定与其自旋方向相同,必定顺应其自转轴,高频自旋的微观粒子还会自动产生向心涡流。向心力的大小等于旋转运动物体的质量与其向心加速度的相乘积:F=ma

这是因为其一侧的速度等于前进速度加上自旋速度,而其另一侧的速度等于前进速度减去自旋速度。两侧的速度差等于其自旋速度的两倍乘以其自旋频率,所以它的轨道必定自动产生向心弯曲,同时还会自动产生向心加速度。即使在真空中也不会以匀速直线的惯性运行,惯性定理并不是不需证明的公认的公理,它是普遍存在的旋转运动,不理解旋转运动的简单原理。为了证明万有引力的存在,而是人为地设定的前提条件。

弧旋球的轨道为什么变成了弧形?回旋标的轨道为什么变成了圆周运动?因为它们都产生了高频自旋。场地中心并没有重大物体吸引,运动员的手中也没有拉着一条小绳。

君不见大海上的万顷波涛吗?那就是不连续状态的风力旋涡涡列的向心力旋刨出来的。它垂直于海面高频自旋,它的上方向前旋,它的下方向后旋,它的轨道向下弯曲,能将海水压下去几米深形成波谷,并能将海水向后旋刨起几米高的波峰,掀起凉涛骇浪。大漠上不连续状态的风力旋涡的涡列,能够旋刨出百米深的沙谷,堆成百米高的沙丘。平原上河水横向旋涡的向心力,能将掉在河底上的巨大石兽,推向上游若干公里(阅微草堂笔记)。黄河下游,长江中游,为什么变成了地上悬河?河底为何高出堤外的地面20多米?也是河水横向旋涡的向心力能将细的泥浆冲向下游,而将河底下大的沙粒和卵石维持原地不动或推向上游而造成的结果。

2、向心力流体力学

 现代的流体力学对如此强大的向心力熟视无睹,而将流体定性在没有磨擦力的理想流体的假设的基础之上,片面强调只有数学才是流体力学的语言。现代飞机是非常先进的,但它是在不断积极实验和积极实践的经验上得来的,绝对不是单纯在伯努利定理的指导下唯一得来的。在飞机的上表面以凸起的驾驶舱和凸起的机翼前沿与大气高速度磨擦,产生了一列不连续状态的离心反射的旋涡涡列,高频自旋,离心放大,造成了高真空,因而使飞机产生了升力。这种离心涡列,先后依次离心破裂,引起高压空气介质冲向真空区域,产生了向心聚爆,能够发出雷鸣般的非常规律的脉动频率。这也是一切脉动频率产生的机理,脉动频率绝不是波的振动产生的。在飞机的下表面比较平直,与大气磨擦产生了一列向心旋涡涡列,高频自旋,它的轨道向上弯曲的向心力将飞机举起,并能将飞机推向前方,因为这种旋涡的上方是向前旋转的。高压气流在喇叭口里与喉颈磨擦,产生了环形涡列,它的中心一致向后旋,它的外侧一致向前旋,是这种向前旋的向心力推动飞机前进的,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反冲力推动飞机向前飞行的。假如飞行的速度过快,上表面的离心涡列,会在飞机的后方向心聚爆,是真空负压使飞行速度不能加快,却把罪名扣在音障的头上了。声音何辜,背此黑锅,应予平反。

现代科学公开允许物理的定性可以假设化和理想化,这类科学都披上一层高深数学的外衣,对物理运动的实质不求甚解。从牛顿那时起就留下了这种传统,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风开放了绿灯。牛顿虽然不知万有引力产生的原因,但他却居然能够列出万有引力的数学公式进行定量的计算。笔者认为,定性不准的定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跛足对微观旋涡的误解

大海上、大漠上的风力旋涡为什么形成了不连续状态?这是因为风速快,水与沙子对风的磨擦力大,以向心加速度(a=V2/R)高频自旋所以每个都能独立成涡,不断磨擦,不断产生,就形成了不连续状态的涡列。光与电的速度比风速大几千万倍,受到磨擦,也会产生离心反射旋转和向心折射旋转的不连续状态的各种涡列,可惜全都被误解为波了,并在此基础上造出了长长的理论链条,到处都充满着波的名词术语。磨擦发电、磨擦发火、磨擦发声、磨擦发热……。相对运动,剪切磨擦,只能产生旋涡运动,绝对不会产生任何波浪。声、光、电、热的本质都是因为磨擦力大小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自旋频率,离心放大造成了不同的真空度,离心破裂,引起向心聚爆而产生的不同的能量形态,同时产生高低快慢不同的脉动频率。电力不是切割磁力线产生的,而是转子与定子高速磨擦,使无序的自由电子产生了方向一致、频率一致的高频谐转,因而产生了旋转力量。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巨大电力就是向心力。在空间传播的电子是以链式反应不断离心分裂的方式传向四面八方的,不是以波传播的。

微观粒子的涡列的形态必与磨擦它们的物态相关,光线通过小眼必与小眼的边沿磨擦旋转而产生一系列不连续状态,不断离心放大的环形的同心涡列;光线通过狭缝,必与狭缝的两个边沿发生磨擦旋转,产生两列自旋方向相反的横向涡列。它们都是人为的,都不是上帝掷的骰子。边沿越是锐利,磨擦力就越大,产生的旋涡半径就越小,自旋的频率就越高,向心力就越大,向心折射角就越大,不连续状态就越明显。都是可以测得准的,都不是几率波。

涡列并不是微观粒子的专利,凡是有相对运动磨擦的地方都会产生涡列。天空中经常出现一层典型的横向涡列,还经常出现一层鱼鳞、瓦片状态的干涉涡列。它们都是云层与阳光相对磨擦而产生的整体性的运动形态,不是单个云汽分子的波。难道水面上的波浪是水分子的波、粒二象性?难道大片沙漠是沙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少数权威不理解这些现象,竟敢把它确定为一条测不准原理做为唯心主义的根据,大肆发挥。他们敢于否定因果律,敢于把唯物主义讥之为机械唯物主义,敢于把确定性说成是宿命论。教条主义者正在以上帝会掷骰子做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大肆攻击易经的天人合一原理,把中国近代科学不发达的原因归罪在天人合一原理的身上。这是颠倒黑白,崇洋迷外,丧失民族自信心已经到了极点的表现。

4、光线的弯曲

爱因斯坦与牛顿一样,首先假设光以直线运行,当发现星光在太阳近旁产生了向心弯曲时,就证明了他的引力子、引力波以及几何空间的存在。其实光线的弯曲到处存在,科学家亲自拍摄了大量极光照片,极光全是弯曲的光,一条直的也没有。电视录放它的旋转运动过程,翩似惊鸿,宛若游龙。近山为何没有远山高?海市蜃楼为何能上天?因为光线在含有水蒸汽的上疏下密的大气中产生了向心弯曲,所以我们错觉它们在空中。下方的空气密度大,磨擦阻力大,速度降低;上方的空气密度稀,磨擦阻力小,速度加快,产生了垂直于下方的自旋,所以光线弯向了下方。这种大气就像巨大的半边透镜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能将几百公里外的景物缩近在我们的面前。难道光线通过玻璃透镜而使光线产生的向心弯曲,是玻璃透镜产生了引力吸引的吗?如果说引力是从玻璃的质量里发出的,那么光线通过平面玻璃为何不会产生向心弯曲呢?我们将圆形透镜比做圆形的三棱镜就明白了。三棱镜的下边厚,上边薄,光线从一侧平行进入三棱镜时,是与一个斜面进行磨擦,下方的磨擦阻力大,上方的磨擦阻力小,必定产生加速度的向心旋转力矩,产生高频自旋、自旋方向垂直于下方。光线从三棱镜的另一侧出来时,又是一个斜面,光子旋涡的上方先出来,失去了磨擦阻力速度加快,下方后出来,速度慢一点,所以光子旋涡在这里又产生了一个向心加速度。两个向心折射角方向相同相加,所以通过三棱镜的光线产生了一个较大的向心折射角。

光线通过三棱镜向心折射为何形成了七色光谱?这是因为光线通过三棱镜玻璃介质的距离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自旋频率。通过三棱镜上方的光线,通过的距离短,自旋频率低,向心力小,向心折射在光谱的上方,呈红色;通过三棱镜中部的光线,通过的距离长,自旋频率高,向心力大,向心折射在光谱的下方,呈紫色。其余类推。光子的颜色是自旋频率高低不同的表现,不是波长波短的表现。我们理解了三棱镜向心折射的原理,也就能理解圆形透镜所产生的牛顿环观象。也就理解了雨后长虹是怎样产生的,也就理解了极光产生的机理。

光子自旋频率的高低,与它通过介质的密度成正比,与它通过介质的距离成正比,与它通过的介质中所含杂质的多少也成正比。据此原理制成的光电比色计,已经长期、广泛、大量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定量分析,定量精度能够达到百万分之几!

近年来,人们发现了许多飞碟现象,有些科学家认为自己掌握了知识的全部,但是它的理论不能解释飞碟现象,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否定飞碟现象的存在,严重地阻碍着科学的发展。笔者认为,大量飞碟现象中的一部分,肯定也是大气光学透镜现象所造成的结果。

凡是具有自旋天体的周围都有大气和磁场,这些大气和磁场都是远疏近密的,所以每一个这样的天体都是一个巨大的透镜。当这种天体后面的天体发出的光经过这个透镜时,都会产生光环、彩虹、极光等等光学现象。它们都是光线产生了旋转弯曲[光环]而造成的结果,绝不是引力吸引的结果。把这种现象说成是引力吸引的,是爱因斯坦引力透镜理论得不到的实证,是拿着引力代替鬼神的现代迷信。

在太阳周围远疏近密的介质中,不仅光线通过轨道要产生向心弯曲,就是巨大行星通过轨道也会产生向心弯曲。慧星到达太阳近旁,流星进入地球大气层,轨道都会产生向心弯曲,都必定弯向磨擦阻力小的一边,都必定与其自旋方向相同,都不是引力吸引的。两个高频自旋的微观粒子不可能垂直相撞,也不可能垂直反弹。a粒子在原子核附近,也像慧星在太阳近旁那样,是旋绕回去的,不是反弹回去的,它证明太阳和原子核没有引力。

5、向心力与天体自旋速度快慢成正比

根据不完全、不统一的资料统计结果证明,九大行星体积的大小,卫星和光环的多少,大气压和温度的高低,磁场强度和范围,全都与其自旋速度快慢成正比,而不与其质量大小成正比:

假如太阳停止自旋,太阳大家庭就会立刻解散,九个兄弟姐妹各奔西东,再也不会环绕太阳旋转。假如地球停止自旋,苹果就不会落向地面,大气、海水、月球都会跑光,一切都将失重,包括你我,都在空间飘悬。如果说万有引力的大小,与天体质量成正比,难道椭圆轨道有规律性的时空差异,是天体质量随机变化的表演?慧星与太阳的距离远近相差千百万倍,难道大阳和慧星的质量有千百万倍的任意增减?如果说万有引力的大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可是农历15以后,海水大潮到来的时候,月球与地球的距离为何最远?

金星的大气多,温度高,它的自旋速度一定很快,起码要超过地球的自旋速度,否则它的大气早就跑光了。地球不是一个大磁铁,它的磁场是空间无序的等离子体受到地球自转磨擦而产生的横向旋涡涡列而产生的。大气压不是大气的重量,而是缠绕地球的松紧程度。自旋很慢的天体不可能有大气和磁场,更不会有卫星和光环。只要天体的自旋速度不变,它就永远也不会死寂。只有测出其自旋变慢的速率才能知道它的寿命的长短。

<>共旋:

1、向心旋聚

凡是具有共旋的物质,其中的重大物质必定自动趋向中心。共旋中的部分物质即使没有自旋,轨道也会随着整体一起旋转而产生向心弯曲。共旋的整体也遵守自旋的一切规律。

取半桶水,加人500河沙,如果不使之产生共旋,沙子就永远以无序状态分布,永远也不会相互吸引在一起。如果使之产生共旋,沙子就会迅速全部向心旋聚在桶底中心,一粒也不会离心趋向边沿。

沙子在桶底中心以半个球形状态分布,如果是太空中巨大的双极旋涡星系,它的重大物质也必定自动趋向中心而成为一个圆球。其余较轻的物质必定紧紧地缠绕在圆球的周围产生强大的向心高压,这种高压能够产生几千万度的高温,将中心物质熔化结合在一起,同时向外离心辐射。向心力转变成了离心力,冷却后再加入向心的循环。天体在恒星和旋涡星系这一级别上就实现了向心力与离心力的互相转化,对立统一。不必将所有天体都吸引在一起,成为一个奇点,再产生大爆炸。

2、天体的共旋

运动都是关联的,关联的运动必定会产生相互磨擦。天体的相互磨擦不一定是其实体的相互磨擦,在其外围包裹着的时空的光场、磁场等的相互磨擦,就会产生向心旋聚,合二而一的向心力。这是因为其相互磨擦之处速度都变慢了,而其两个外侧都产生了加速度的向心旋转力矩,所以宏观天体微观粒子都有双核双臂。原子的双核双臂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而天体的双核双臂尚不为科学家所理解。科学家虽然已经拍到了大量双核双臂的天体照片,但是由于万有引力的蒙蔽而不理解,就像18世纪的科学家成功地分离出来了氧气,由于燃素说的蒙蔽而不能得到正确结论一样。

假如天体双核质量相等,就会变成一个标准旋涡星系,它会产生两个相等的向心旋转力矩,产生两个相等的轨道弯曲半径,互相旋转的非常快,互相距离的近、向心压力非常大、产生的能量非常高、合二而一的时间短。假如天体双核质量大小不等,必定会变成椭圆形星系。大核的轨道半径必比小核的长,小核的轨道半径必比大核的短。这是因为互转双星的向心加速度与其质量成反比的缘故a=F/m。卫星、行星,包括人造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全都大于其主星的向心加速度,无一例外。假如天体双核质量大小悬殊,小核就会变成彗星或变星,以极扁的椭圆轨道环绕大核运行,在近核点与大核周围的介质磨擦发光发亮。

3、向心旋拧

向心力不仅能使物质向心旋聚,合二而一成为一个点,向心力也能使物质向心旋拧,合二而一而成为一条麻花双螺旋的绳。

打绳时首先将两股麻丝分别向着一个方向旋拧,然后将这两股拧足了劲的麻丝靠近,它们就会自动产生向心力,向心旋拧,合二而一而成为一条麻花双螺旋的绳。宇宙中的麻花螺旋运动非常普遍,所有天体都是互相绕转,又共同前进,所以它们的轨道都拧成了麻花螺旋状态。巨大旋涡星系两条旋臂中的亿万颗恒星都拧成了麻花螺旋运动。土星、木星光环中的物质也都拧成了麻花螺旋运动。动植物身体内外都长满了纤维、有的大树整体产生了向心旋拧、如桉树、柏树、胡杨树等。许多植物的枝叶,都以双螺旋对称向上生长。缓慢结晶的矿物晶体和碳60晶体,都拧成了螺旋状态。生命遗传基因DNA分子的构造就是麻花双螺旋,地月系的公转轨道也是麻花双螺旋。

地面上的果实,都是合二而一的;所有的叶子也是两半对称,合二而一的,还都略呈旋转的趋势,向日葵的籽粒在它的花盘里是以双螺旋向心旋聚而生长的。向日葵的黄色花瓣,多么像太阳的高温大火,方丈光芒啊!人类的指纹既有标准旋涡星系,也有椭圆星系,还有扫帚星的形态,而且有很多是两个中心的,毫无疑问,动物的细胞也必定如此……

敦煌石窟中的伏羲女娲图,上半截是伏羲女娲的双人像,下半截则是两条龙身向心旋拧,合二而一的麻花双螺旋。它含蓄而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生命起源的真理就是由旋转而产生的向心力。向心力到处存在,只要条件合适,生命也会到处存在。

4、同向相吸、异向相斥的向心力与离心力的相互作用稳态

同向相吸、异向相斥;或是异性相吸、同性相斥。向,是自旋方向;而性,是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概念。磁铁的N极与S极相吸,也是异性相吸,是因为那里的磁力线旋转运动方向相同。两个天体或两个微观粒子相对运动,发生磨擦时,就会产生互相绕转的同向旋转,向心旋聚,合二而一。两条麻绳必须向一个方向旋拧,它才能产生向心力拧成一条绳。那么在向心力旋转运动时,同时产生着离心力,

 

>、以易道的辩证观点看“跛足的引力”作用

 

 现代物理学发现物质之间有四种作用力的存在。即(1)引力作用,(2)电磁作用,(3)强作用,(4)弱作用。后三种都具有正负两种作用力的协同互补与承制。只有引力(吸力)而没有相对的斥力作用,所以是不对称的。

1、从易道理论上说,有引力必有斥力:

向心力(引力)旋转乾坤,经天纬地,造化生命,天人合一。向心力是构成一切生命基因的一个方面的基本原因,是超统一场中各种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向心力同离心力偶联互补形成超统一场的道物辩证法所支配着。向心力(引力)与离心力(斥力)是由在道的物质旋转运动而产生,不是单纯性莫明其妙的引力所引起。非常遗憾的是现代流行的各种科学理论,对于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旋转运动熟视无睹,很不重视,很不理解。只知道旋转会产生离心力,不知道旋转会产生向心力,把向心力全都误解为是从静止不动的物体中发出的吸引力了;把微观粒子的旋涡运动,全都当成了“波”的现象;把星光自旋而产生轨道的向心弯曲,全都当做几何空间的弯曲;把有益的流体旋涡全都当做有害的湍流了。现代科学不知旋转运动能使无序变有序,能使低温变高温,现代科学不知道旋转运动会自动产生向心加速度……

 宏观天体在以宇宙速度旋转运动着,微观粒子在以极高的频率旋转运动着,万物都是由不停旋转运动的原子、分子、光子、电子构成的;万物都与大自然的旋转运动息息相通、全息相关。我们只有在普遍大量存在的旋转运动中,才能够发现“天人合一、万物同源”的普遍真理——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偶联和谐、互根依存、互补承制的“道物辩证法”理念。否则,我们就只能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繁琐的方法看待这个宇宙。化学中的化合和分解,物理学中的聚变和裂变,都是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偶联和谐、互根依存、互补承制统一的具体表现,整个宇宙就是由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偶联和谐、互根依存、互补承制统一的“道物辩证法”原理在支配着。

科学的历史本来就是否定之肯定的历史,是不断以弱小的创新力量战胜强大的教条主义势力的历史。我们必须树立辩证的科学史观,承认真理都具有相对性。道学虽然是时过境迁的相对真理,因为它所研究的主题也是天、地、人,与现代科学研究的主题完全相同。现代流行的科学只不过是维度网络层次和语言文字表述的不同,在结论上存在着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虽然接近真理,但也更加似是而非,不论暂时多么风光,都有殊途同归的一天。

这样负能暗物质也就和黑洞之类的黑体从原则上区别开了,只是由于物理学家们至今还公认质量为负的负能正反物质体不可能存在,所以就对暗能量感到神秘或百思不得其解了,但负能物质不可能存在的看法,是违反辩证规律的,正如恩格斯所说:通常都把质量看作物质性的最一般的规定。这就是说,吸引是物质的必然属性,而排斥却不是,但吸引和排斥像正和负一样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根据辩证法本身就可以预言:真正的物质理论必须给予排斥以和吸引同样重要的地位;只以吸引为基础的物质理论是错误的,不充分的、片面的。(《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221-222页)。大家知道狄拉克研究相对论力理学,于1928年得到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从中发现了负能电子,只是由于物理学家们(包括狄拉克本人)都认为负能电子是狄拉克理论的一大困难。从1928年到1932年,许多人都曾尝试建立一种没有负能电子的电子论,但结果都失败了。为此狄拉克才一方面承认负能电子的存在,另一方面又认为所有的负能电子都只能冻结在真空之中。他并把真空定义为被负能电子填满的大海。还假定真空中的负能电子吸收2倍于其负能的正能即可转变为人们常见的电子。而负能电子离开真空而在真空中留下的空穴即正电子,电子和正电子一旦相遇,它们就会放出其原吸收的正能而还原为真空中的负能电子,并落入空穴,这就是负电子和正电子在多维网络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湮灭。对狄拉克的真空定义,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曾评论说:狄拉克的真空是价质常数为的介质,这种的困难称之为发展的困难,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汤川秀树蒋,基本粒子,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41页)。

从易道的辩证观点来看,单有引力是乎为跛足的,这是不符合事物的客观偶联性的原理。因为任何事物都具备以二合一与一分为二的偶联特征:即阴和阳的偶联互根依存现象,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事物是以阴阳互根依存的生化相互作用。以此观点来加以考察审证,那么既然有引力(吸力),即使两个物体产生相向的互动,就必需有相应的斥力,才能促使两个物体产生具有引力与斥力相互(分离)的运动,才能使两个或多个物体在多维网络时空的运动过程中维持在中态标量规范有序稳态,即引力与斥力对物体的相互作用使物体保持在一定的时空波动(-1n0+1n)中态公约度规范的相向运动,这才能符合易道阴阳互易气交“有度”的相互转化的预设性规律。

2,从引力的对偶面,求证斥力的相应存在:

从上分析,以易道与地球南北极磁性理论出发,以及平时所见到的磁铁两个极性的差异,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见到的N极与N’ 极相对应时, 推动N极总是看到N’极同N极间隔一段距离在向前移动;如果用S极与S’ 极时同样是这种情况发生; 如果是以S极与N极在间隔相应的距离就被S极或N极拖动或在相吸在一起,这是事物的固有的功能信息在起到的决定性的作用所造成的,形同“物中载道、道中寄物”的“道物一体”规则,具有事物的普遍性与特征性的意义,在理论整合上显然具备有可证性的事实依据。但是,我们依据上述原理不妨作一设想,在引力的对应面,即斥力的相应存在,只是我们暂且没有完备地认识与产生结论罢了。现在从纯理论推测,引力作为一种吸力,作用在于促使两个物体M1M2时空距离相互靠近,也就是使其M1M2之间产生靠近性位移,使两者的距离缩短,按牛顿提出的引力定律:引力的大小同其相应物体的质量体积呈正相关,即质量体积越大、其引力越大。设月球为M1、地球为M2:为那为什么月球(M1)靠地球(M2)这么近、又比地球M2那么小;虽然月球M1也有引力,同时也受到其它星球引力的支配,但总是地球的卫星,以受地球的总控制,依其质量体积来论其引力也比地球(M2n)少好多倍,而又不易被地球吸引为一体或碰撞呢?可是,实际上的宇宙自然并不是那么回事,它们是非常的稳态标量规范着的有序运动,这必然有其相互之间的“斥力”在起承制性作用,就必须是促使M1M2在时空距离之间保持于一定的规范波动过程之中,即“既无太过、也无不及” 性的事物承制规则,使其距离维持在中态性的公约度,以致其距离不再缩小与无限扩大,即吸力与斥力暂时处于一定的动量有序状态。即引力(吸力所代表)和斥力(假定的某一对偶面)两者又是处于一定的标量规范有度(-1n0+1n)相互涨落消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不可能是吸力大于斥力,两者就接近;但也不可能是斥力大于吸力,两者就分离,距离就扩大,最后可能远去;还有一种情况,不可能是吸力与斥力相等,暂时处于平衡,两者的距离就不收缩也不扩大。也不可能是只有吸力而没有斥力,或者只有斥力而没有吸力,那么,前者就会合二为一性的相互碰撞;后者就使两者永远分离,永远地脱离了引力场。其实宇宙自然绝对不是这种情结,而是,引力和斥力(假定的某一对偶面)两者的产生,是随着椭圆形星球自转和公转的质量切面体积产生的椭圆形轨道,处于一定的中态标量规范公约度(-1n0+1n)相互涨落消长的动态过程中,我们不妨从道与物的自然原理中找寻符合这些特征的斥力

3,从物理现实来分析。

按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公式如下:

 万有引力FKM1M2D2

 K是引力常数,M1M2代表两个起引力作用的物体的质量。

D表示M1M2之间的距离。

这公式表明引力F的大小,与物体M1M2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但与M1M2之距离平方成反比。力是个矢量,除量的大小以外,还有个方向性。既然称为万有引力,那么M1M2都有引力,只是引力的大小方向性不同,两者是相对的互补协调,因此由引力所产生的作用,使M1M2产生相向的运动而接近。引力F又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越近则引力越大,越远则引力越小,那么当宇宙中的分散的物质,密度较大的必先吸引近处密度较小的物质,使合而为一,固而密度会更大。再就AB两个物体分别观察,如果AB的质量大小不同,各自受到对方的引力以后,所产生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也不同。因为质量小的速度大,而质量大的速度小。质量小的向质量大的方向移动得快,犹如质量大的在吸引着质量小的。

以此类推,宇宙的物质,只要质量有大小的差异,大的就会吸引小的,逐渐合并成为更大的。这样发展下去,最后就必然会使整个宇宙的物质都凝聚于一点了。要是真的是这样,宇宙最后就凝固不变,万物合一,世界寂灭了。

现在我们换个角度:从动态来分析。

 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观察,认为它们都在运动变化着,天空的日月星辰,风云雨露,地上的山川水火,草木鸟兽,无不在运动着,变化着,因而从动态出发去观察世界,正是易道的基本精神。易道就是讲宇宙生成发展和运动变化的规律。事实上,大到星系,小到原子,都在运动。例如月亮是围绕着地球运动,地球是一面自转,一面带着月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太阳又是一面自转,一面带着整个太阳系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旋转。至于微观世界,一个原子,可以分为外围的电子和原子核,电子是一面自转一面围绕着原子核旋转,而原子核也是在自转。因此运动具有普遍性,并没有绝对静止,只有相对的静止。地球所负载的物体从表面上看是静止的不动,其实除了随着地球的地壳微量移动,也随着地球在环游太空。如果你想到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转的,每24小时转一周,那么地球所负载的物体其实在24小时里,也随着地球自转而转了一周。你若再想到地球是围绕着太阳公转的,每一年转一周,那么,地球所负载的物体也是每一年在太空中围绕太阳旋转了一大圈。我们如果从动态出发,去分析物体之间的关系就不仅只见到引力作用这一个方面了。

  现在假设有一颗小行星在遥远的太空中运动,由于这颗小行星M1与地球M2的距离D很大,所以可以设定两者之间的引力近于零。一旦小行星的运动,进入地球的引力圈,两者就发生了引力作用,这时小行星的动力和地球的引力就发生了相互作用,就成为阴阳相交,会发生种种变化了。由于引力和动力都是矢量,因而各自有其运动量的大小,又各自有其方向性。引力的方向是沿着小行星与地球的连线上指向地球的核心。引力的大小,由公式FK M1 M2D2决定,即随着两者距离的接近,逐渐变大。小行星的动力的大小,是由小行星的动量,即质量×速度来表现的。动力大速度就快。速度也是有量和方向性的。这样小行星运动的方向,与引力的方向就能发生多种关系,因此影响到小行星的运行方向和速度。现在试分析一下:

第一种情况,如果在远方的小行星,是背离地球飞去的,由于它不受引力的影响,可以永远飞离远方。

 第二种情况,如果小行星是直对着地球飞来的。那么,当它进入地球的引力圈内,受到的引力越飞越大,就会在原有的速度,加上引力加速度,越飞越快,最后落入地球,合二为一,由动变静了。当然,它又同时要随着地球运动而围绕太阳运动了。

    

第三种情况,小行星斜方向飞来,将从地球旁边飞过,当它飞抵A点时,离地距离最近,所受引力最大,这时就可能有多种变化。小行星原应沿着AA′前进,现在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而引力的方向是AB,由A点向着地球核心,与动力的方向AA′不同,就组成了一个合力,使小行星轨道弯成曲线。由于A点与地球核心的距离可大可小,引力作用也就有大有小,影响曲线的弯曲度。其一是曲线恰好成圆形或椭圆形,小行星就一直围绕着地球旋转了,这就成为地球的一颗卫星。其二,曲度可能较大,那么就形成螺旋形,但是圈子越来越小,最后将落入地球,与地球合而为一。其三,可能曲度较小,小行星虽围绕地球作螺旋形旋转,但圈子越来越大,最后将离开地球远去。其四,也可能曲度更小,只是在受地心引力最强时,稍作弯曲,其后就逐渐离去,其轨道成抛物线形,最后也将远去。

综上所述,一颗运行着的小行星,与地球的关系,可以有三种结果:一是远离,最后不起引力作用。二是两者合二为一,小行星并入地球,失去了原有的动力,但由于合二为一,地球增加了质量因而增大引力。从引力与动力的关系来看,可以说动力转为引力。三是不分不合,暂时处于有序态,小行星围绕着地球旋转成为地球的卫星。这三种结果,都由引力和动力的相互影响,力量的相互消长变化而决定。这都可用易道阴阳消长,物极必反的规律加以说明。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这样说,物体是有静止质量的,静止质量的大小和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决定两物体的引力的大小。根据这种静态分析,两物体只能相向运动,而不可能相背运动,那就只能相合而不能分离,运动是单向的,没有阴负阳正的偶联承制作用,所以是不对称的。它不能说明宇宙万物的多样性,也不能说明客观物质运动的多样性。我们必须承认,可观测的宇宙,即我们所认识的这个客观物质宇宙,物质都是在道的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我们从“运动着的物质”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就会承认运动着的物体,它既有静止质量,又有运动的动量,由质量表现出来的引力和动量表现出来的动力,这正是一对阴负阳正性的相互作用,物质一分为二的互根依存的协调承制统一,易道认为它们是既承制又互补,这两者的相互影响,才形成运动的多样性,只有把引力和动力联系起来综合考察,才能完美地说明宏观世界,天体运动的规律。再进一步说,引力是物质的质量的反映,而动力是物质动量的反映,动量又是由动能决定的,所以归根结底,动力就是物质的能量的反映。我们知道,物质可分为质量和能量,质量和能量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互补,爱因斯坦还把两者的转化关系定了一个公式:

 即:能量(E)=质量(M×光速的平方(C2

原来的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现在也合成为质量能量守恒定律,肯定了质量和能量的相互关系。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考虑,把引力作用动力作用合成引力动力作用?这样就解决了引力作用的不对称性。

从以上的几个具有象数约度-1n0+1n)(功信基态的结论来看待,则零是处在中态性求稳的防干扰与防突变,维持事物的个性独立性的自约与正负阴阳涨落盈消长互通“有无”的气交(交易与变易)转运活动,这是完整性的电脑系统程序原理(达到完整智能化的无死机现象,可惜莱布尼茨忽略了-1n的课题),也是自然社会人体的生机规则。即“中态功信基态标量范围有序稳态“公约度”,但每一具体事物各有其中态规范的自择优,所以-10+1是不相等的非加和,而是左右升降变量规范与非加和原理的“公约度动量常数”。这是看不见摸不着及到目前单以物质上是测不准的合数,是事物对偶互补和谐承制作用所标量规范秩序有度的功信动量合数,即古人言及的“阴阳不测之谓神”。因为左右相等平衡的事物没有了盈亏消长的自功;有机活体为非加和,加和是无机堆积体。自然的枢机稳态有序常数既是0,而是0的上+1和下-1的波动动量规范的中态,执其两端则为是0轴调控中心的-1n+1延伸动量中态规范有序公约度。靠阳性正能态与阴性负能态的涨落相互作用关系自动调控。是以对称性自动破缺机制的场效应,微观上是中性粒子(道冲)引起正性与负性粒子的互补运动,即有与无的互补运动,在宏观上是宇不守恒与守恒性的时空潮涨与时空自约通过引斥力、电磁力、强弱相互作用调控产生合数力的中态规范标量公约度,道的终极目标就是守中性正阳负阴动量反馈反射弧的太极,所以太极是道,如星球运动的椭圆形轨道,轨道调控万物的生长化收藏。为此,道是事物相互生化作用的调控中心。能如此这样就剔除了那些既牵强又附会的不可公允结论。

《庄子•大宗师》论“道”:“夫道,有情(应是精)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而“其为物也,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中“无形”讲“道用”之“无”:“有精有信”、“神鬼神帝”,而“无”为“-1n—0”负能态阴隐的道性的不显性时空虚空的“太极”;有形讲“道体”之有:“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而“有”为“0+1”正能态阳显物性的显性实体,即《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而为和”,和即为合数,是事物所处在的中态标量规范有序公约度的场效应原理的道与物的相互生化转运作用的控制中心。事物是经过负能态性的阴性引力作用得到化合而成显性的成形;经过正能态性的阳性斥力作用得到气化而成隐性的离析,这就是《内经》言的:“阳化气、阴成形”的功用,而不是“阴为形、阳即气”的体用。其功用与体用在多维网络的不同层次中是互补承制的“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而道与物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事先永恒的“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太极这个功信层次指时空虚隐存在的元气,即所谓的“阴阳未判,一气混元” 是其所指。太极也称作“太一”[《吕氏春秋》就说“太一出两仪”]自然常数0轴而至负阴功信能态的0--1n的引力场;而0+1n为正阳功信能态的斥力场,引力场与斥力场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统一场效应是(-1n0+1n)“中态”标量规范“公约度”枢机的承制。

太极在宇宙中是怎样的道物作用呢?《周易正义》说:“太极未分天地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公羊传》中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起造天地,天地之始也。”就是说,太极是一团太和元气,其因用之象是“恍惚自然”(《太平经》),无分彼此;其功用是生养万物。《太平经》中说,“夫物,始于元气”,“元气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生”。由此可知,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生成的,元气则赋予了万物的生机。何为“二”?“二”为“阴阳两仪”:“二”这个物质层次指阴阳二气:但它不同于“淳和未分之气”的太极状态。阳气,其性“动而流行”;阴气,其性“静而凝聚”,何为“三”?“三”为化合中枢之气(或四象),是“功形于中”的“道”、“气”转化为道物中介性互补承制作用。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据此,则“三”是指阴、阳二气和由阴阳和合而形成的和气。另一方面,《易系辞》说:“两仪生四象”。“二”变成“四”,似乎和老子的说法不同。其实不然,四象是指太阴——地,太阳——天,少阴和少阳——枢机的“三”,即“三枢机”,太阴(-1n)、太阳(+1n)即阴阳二元气,而少阴和少阳(0)则是阴阳气机的和合,故名为四象,实指三气。所以“三”和四象仍属于“功形而中”的范畴,是用同一层次的道物相互作用控制中心为例,用以表达事物所在多维网络共相作功的原意。世间道物分为三大种属类别:质量态物质、能量态物质、信息态物质。易为显见的是质量态物质,这是人类司空见惯的有形实体,这也是物理学最先研究的物质,这也就是《老子》“道生论”言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第四层的人类可见的万物;然后随着科学的发展,研究的深入,进入到了微观领域——分子、原子,这也是质量态物质,还有微观领域的“功信态物质”,就是《老子》道生论的“道一”;负能态和正能态(即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合数力场)是《老子》道生论的道一生二——即阴与阳;中性粒子(介子、胶子、玻色子等)是《老子》道生论的二(阴阳)生三性的自然常数0轴(-1n0+1n)维持“中态”标量规范“公约度”枢机中介的互补承制,才能由三因共同化生万物,既是从“无”(功能状态的隐性)到“有”(显性形态结构)的在第三媒介作用下的互补承制气交转运化生万物的枢机。如此,这三就存在于事物的空虚太极的时空之中的0道自然常数的隐匿性,是“阴阳不测之谓神”的合数。所以物体在统一效应场的时空的过程中其质量即为失重状态的0度量

四\宇宙大曝炸理论的荒谬

 

中国古代的圣哲已经告诉我们“天人合一”的道理。当今科学在不断探索自然与生物有关相为一致的生态终极目标。自然中的生物是从无机到有机的逐渐演化而成,由低级至高级性的生而出生是整体孕育而出生,只有完全地了解了生命的规律秩序,才能真正的理解宇宙自然,生命的意义可以追朔到无生命之中,这样宇宙自然就不排除潜在的生命高级协调依赖化生的精神意志基础,这是因为生命是尾随宇宙自然自身的因果目的塑造的所有无形与有形性的功信和物质的综合体。因此,生命同他赖以生存的自然世界之间就不能人为地于以割裂,而是建构在以“道法自然与自然法于自然”的传递基础功信和物质的自生化、自组织、自择优、自稳定、自控制性的系统整体层次有序等方面的整合结果,是随着宇宙自然时空对称性约束自稳开放性自动破缺临界位点调控涨落互换功信与物质性的转运代谢生化,以“天地授天地为虚、天地授生命以虚”的正负熵激活临界位点同周围环境、多方位的换能易物予以互补排纳功用,形成信息自反馈、能量自催化、物质换有无性的自约有序度自功发生,生命遗传科学也已揭示了DNA的螺旋结构。所以,根据天人合一理论,宇宙的结构也是多维网络层次有序的螺旋互补承制的自我参照、自我引导、自我更新、自我反馈的功信结构!这同霍伊尔大环境的内稳态体系的逐渐生化相吻合。

为此,而不是比利时人勒梅特1948年提出的在美国人伽莫夫发展而来的十分荒唐可笑的大爆炸理论!勒梅特伽莫夫真的以为上帝这个“道”如同小孩在玩鞭炮呢?一不小心就爆炸崩出了宇宙?既然有红移现象就能证明宇宙在膨胀?那为什么不用蓝移现象解释和避而不谈呢?有引力作用为什么就避而不谈斥力的互补承制作用呢?但在同年,英国科学家邦迪Bondi)、高尔第Gold)和惠勒Hoyle)提出稳恒态宇宙模型非常的藕合于国之古人之道学和当代生物进化论。宇宙是多维网络层次反馈弧的弦,也不是单纯不断膨胀的气球!也有时空的自我约束。因为宇涨宇约按统一场原理是对称偶联、互补协调、和谐承制性的宇胞姐弟之情。多少年来,人们认为奇点是由引力模型过分理想化的人为产物,以奇点产生的事物只能产生一个无功信结构和无稳态秩序的宇宙自然,而宇宙自然是有条理自组织的结果。霍金提出所谓“无知原理”之说的奇点最终不可知和完全无功信。为此,奇点是非常的混沌,并且同视界、弧弦性、磁单极等理论无法并接与关联,如宇宙怎能在极短时间内达到均匀态?为何在极早期就如此弧弦?显然理论同预言不一致。

宇宙是类似DNA螺旋立体结构的不断上升与不断自约性没有终点的自生化、自组织、自择优的自动控制。宇宙中的星系围绕螺旋结构的中心沿时空轴心在运转,离开了原来的点,所以会有红移现象,同时另一侧也有同步的蓝移现象,有引力作用的同时也相应有斥力的互补承制作用的超统一场效应的生态规则。

DNA螺旋结构是宇宙的构成形式,很好地解释了宇宙为什么会诞生人,因为人就是宇宙的核心,宇宙的生命,宇宙的主宰!

宇宙不是大爆炸而形成,人类和宇宙也不会灭亡,宇宙是永恒的,不断沿着时空轴和螺旋曲线前进。不断进步,没有终点!宇宙列车会永远前进,人类就是驾驶员,这同国人的道学:“道无始终、命有死生”非常的吻合。在此,必须在这里更正一下人们存在的认知方法论的课题:阴阳之道的根本是“零轴”的阴阳摩荡之态,好似人们在荡秋千的“中态公约度”摆动过程。在道的过程与进程中,体现为“流动”,元气论的基本范畴是气。气既是功信,又是物质,不能分割,即道物一体。其内涵就是纯粹的转运作功,即超越有形的、显性的、实在的纯粹物质层面的功信流,或者言为“动量”。这是因为一气贯穿三分,“流动”贯穿一切过程与进程的转运的处于无属性状态。而道的功信流趋阳为“+1”;趋“阴”为“-1”;趋中态为“0”。如同水的有三态皆是“水”变化的态势:“气”、“水”、“冰”三态只不过是水处于不同特殊演化阶段的特定形态,但是“水”的性质核心永恒不变,水在阳光下蒸发为气体可以摆脱地球引力而升散,遇到高空0度以下的阴寒环境结冰下降成云化雨(水)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转运成为滋养事物的活态。所以“阴”冲“阳”与“阳”冲“阴”的不断运动,其实都是“”基的特殊演化阶段的特定形态。用老子《道德经》的原话来讲就是:“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和”。即“生而开始死,有而受之无”。通常人们的思维都是“1无限累加”的无机死态之和,而不是道学所崇尚的“零基左右上下逢缘”的有机活态非加和,为此该式不是等号,只能用“杠”(—)表示则为:+1n01n,基“+1n”以“”为至大,基“-1n”以“无”为至小,形成多维网络性相互作用效应场的控制中心。所以持这样观点的人会自然认为:泰山为大,毫末为小,殇子为瞬,百年为寿。所以新的量子力学是基于“粒子统一场效应原理”的基本观念,就是以+1n为基础的看到“道有”的物质的这个此面,而又明确地认知到-1n与“0基”性“道无”的始终不灭恒用的非常关键的彼面。所以道以“无”为至重和至大!以持这种观念对待事物的认知,会透彻确认:泰山其小,毫末其大,殇子为恒,百年为瞬,在天一日,其地一年的“神话”,因为距太阳越近的星球上的生物其生命代谢率高,所以生命周期就短,对偶之就显见其长。其实质是高级精神思维意念力之道在创造物质的原始动力,也就是预设的宇宙秩序;形成物质其后的功信条件在前,即为《老子》的“象帝之先”的“道”先于其前而事物其后的决定因素,是同当代人们的正确思维意向在不断创造新的生活资料一致。可以这么言参加的条件与议论的方式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物质的相互作用不单纯是组成物质的性质和数量的相加,而是多种综合功信和物质性态的相互作用的表现方式,能量从高能区向低能区位移性授能、低能区向高能区位移性授信,其授信授能的速率是产生各种作用力的源泉,差越大其产生位移的速度就越大,否则就小,在0基左右升降阈值有度逢缘中就能维持事物的稳态秩序,受到周围的环境扰动也少,处于人们无法觉察作功状态的掩幽过程状态之中。以上同开普勒的三个定律相符合,从中同样得出了同开普勒一致的结论: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智慧的发现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那么,道无时空,又处在时空之中,“时空”是从人们的思维的过程中抽象而出的仄性标量规范度量秩序语言,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研究对应事物的层次秩序位置。

道学与科学,元气论虚体说与原子论本体说,在现代的量子学说发现中找到了沟通的桥梁与对话的渠道。有时候我真心的感谢量子学说的横空出世,每每窃喜,这是新时代为迎接道学复兴铺下的红地毯。“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寿莫于殇子,而彭祖为夭。”至大(+1n)其实是与至小(-1n)是无间的,要透彻地看本质。其实秋毫也可以是宇宙;泰山之大(形式之巨与秋毫内宇宙相较)也可以是毫末。也就是说不要把数学意义上的“1”与思辩层面上“+1n-1n”混淆了层次。数值层面的“亿”(大1),并不一定就比思辩层面的“一”(小1)更大。因为大一与小一也是无间的,也就是说所有的一都是源于同一个整体(的流动)。零是最大值;零是最小值;零是基本值。壹是零的旋驻暂存;零是壹的核心坐标。动时为零,止时为壹。(-1n—0+1n)三位一体,零轴体系完成。归根结底就是这句话:有我,我即尘埃;无我,我即宇宙。道者既仗于“力”道;又凭于“势”规。所以:秋毫之显神威;无限象数示巨一。

基础于既往“原子本体论”假说的西方宇宙学,时间观。始终不能摆脱(1)思想领域的对思维束缚!如果说:西方整个思想都是基础于(1)的应该没有人反对吧!不相信,就深入地去看整个西方思想体系,都是源于一个(1);或者说“有”;或者说“原子”;或者说“物质”;或者说“实存在”。总之其核心,就是由(1)而展开的。所以其宇宙论时间观,都有着深刻的“基1”现象。这里的(1)不是数学意义上的(1),而是哲学意义上的(1)。区别在于此哲学意义上的(1)没有衡量层面的考量,只有存在“有”、“无”的所指。反之数学上的(1),是一个精确的衡量单位。而哲学意义上的(1)可以是包含(无限大与无限小)(-10+1)的三位一体,直白地说,就是可以是一亿,也可以是负一亿。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必须由一个“奇点”开始,到一个“奇点”终结。这个假说本身就很荒谬。我们都知道,地心说,曾经是真理,但是被日心说推翻;我们都知道,日心说曾经是真理,但是最终为宇宙无中心说推翻。试问宇宙需要一个“奇点”(中心)吗?我认为不需要。因为东方的道学体系认为世界是由“空”而来的。我们的世界观是与西方恰恰相反的,我们的思想体系是“基0”的。西方幼稚的宇宙学,笨拙地解释着世界,竟然还有那么多人深信不疑。其笨拙在那里呢?就在西方有缺陷的存在观之上。西方的“基1”世界观,认为“实有”才算真有,而“无有”、“隐有”却不在其视野之中。这样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也就导致了宇宙大爆炸学说立论基础的动摇。

荒缪1:宇宙从无限小,膨胀到无限大,然后再回复到无限小。循环反复。这就是宇宙大爆炸学说的基本表述。奇点,存在吗?这样的宇宙描述,其幼稚在于把宇宙=天体,而遗忘了所谓天体只是“时空”内一种特殊阶段下的特殊空间形态。永恒的是“空间”,而“天体”只是宇宙范畴的一个狭小部分。宇宙的范畴不应该只包含“天体”,而应该是“天体”与“空间”两个概念的集合。(1)毁灭了,还有(0)存在着呢!所谓天体的爆炸,只是“空间”形态的客观转化,而不是宇宙的创生与覆灭。用彼矛攻彼盾。根据能量守恒:关于能量(或它的等效质量)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的科学定律。首先能量不生不灭,那么能量必然参与了假说中的大爆炸事件。什么力量与机制能把整体的能量聚合在一起,然后又以爆发的形式释放出来呢?真有这样的“奇点”吗,还是不需要这样的“奇点”呢?[所谓“奇”就是“奇数”,也就是(1]。如果真有奇点,那奇点也应该是是“0”轴而不是“+1”的有。

荒缪2:难道(1)是存在的基础吗?怎么可能。众所周知(1)是存在形式中最不稳定的阶段。人活着会死去,石头晾着会开裂。印度思想就说:一切造作如此易逝,一切积聚如此易朽。所以,这些都是不真实的。一切积聚都是刹那生刹那灭;生含有死,死含有生。一切乍生乍死,应怡然归于寂静境界。《素袒》试问(1)怎么可以胜任存在的基础。而(0)却可以胜任存在的基础。道家也有其说。粥熊日:运转亡已,天地密移,畴觉之哉?故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生随死,往来相接,间不可省,畴觉之哉?凡一气不顿尽,一形不顿亏,亦不觉其成。不觉其成,不觉其亏,亦如人自生至老,貌色智态,亡日不异,皮肤爪发,随生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间不可觉,俟至后知。好一个:运转亡已,天地密移。重点就在“亡己”二字。根据能量守恒法则,能量不生不灭,只是在转化衰变中演绎元素周期表。所谓“亡己”就是说“位置”并不重要,“动量”却是永恒。由此你我会发现:如真要归结存在的最基本元素,那一定是——“流动”(元气),而非形式之幻化,于时间切片下的某一片段“位置”(原子)。位置旋驻暂存,动量生生不息。试问宇宙=存在吗?试问宇宙之生死,事关存在之生死吗?试问实体存在就是存在的全部形式吗?很明显,西方的宇宙学假说,把宇宙=存在;把宇宙(主要是“实有存在”的天体部分)的生死看做了存在的生死;而东方的宇宙及存在观与之相异。实体存在并不是存在的全部形式,存在是由“实在”、“隐在”以及“无在”,这“致密的空”、“内在的空”以及“无体的空”这三个基本存在形式组成的。

荒缪3:存在有同时性吗?需要一起生,或者一起死吗?时空的概念如何明确的界定。时空是一个奇妙的概念。令人遐想,令人感伤。当然我们要尽快从诗人感性的时间观念中跳出来而研究这客观世界的时空概念。生而必有死,有而受制时。太极虚实零轴理论公式在时空方面上的代入运用:

-10+1=(过去—现在—未来)=(即时此刻就是人生的全部)时空是没有开始与没有结束,是多维网络位点纵向的极化特征;以波幅震荡是在时空过程中存在的轨迹与当量的主轴纵向弧射极化方式。就此形成了一个坐标体系,时空反射弧是有其核心是道与物虚实同时存在的模态;以此称为《时空核心论》。庄子有一个著名的言论就是:“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的薪尽而火传:即依赖实体的火焰,自然会依附于实体的存在,虽然实体已耗,而形式之火随形而失,但是虚体之火,会在适宜相荡条件下而延绵再生。这种自然之象如同人们的擦火柴一样时无时有地常可产生,也就是说——共性之火不灭永生。依靠物质实体存在而存在的时空之道就没有开始与没有结束。但是从时空从来没有开始也不会结束的意义就是否认了所谓穿越时空的假想,因为道物时空依附在虚实两体过程中的环境也无法穿越这个非常巨大的空间速度。因此,时间概念进入空间是时空核心的确立。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刻,就是死亡的倒记时,而存在的时空,从来也没有开始,也永远不会结束。因为“造物者”的道规就存在于时空的过程中。[正所谓——死猪不怕开水烫。死(无“0)的东西无法再死一次]话虽然粗俗,但是未尝没有道理。就存在而言,死亡才是失态,生命是常态的轨迹。从而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活着的东西是相互作用的持续存在,而死亡的事物相互作用已经休止;这同本文“基0性的有度(-1n0+1n)升降浮沉世界观以及存在观是非常的对应。而西方的时间观明显地把“虚体时空”与“实体时间”两个概念混淆对待了。整体存在并没有同时性,就算有也只是抽象意义上的同时性。时空核心论告诉我们其实我们都被造化者被锁闭在各自分割的时间与空间中。而我们的所谓北京时间,伦敦时间,只是一种“抽象时间”具象化。当然我们的基本时间观念都来自于这个所谓的“抽象时间”。那种让时钟变慢,就能改变时间的固有频率的幼稚想法,也许就源自“虚体时间”与“实体时间”的概念混淆的对待。一如,一人之死,不会影响并危及到人类之存在。也不会扰乱“虚体时间”的频率。那么天体(西方范畴下的宇宙概念)的自我毁灭(大爆炸),也不会影响到存在整体的存在性。而庄子的“薪尽火传”之典故所揭露的内在规律表明。空间中仍可以在条件成熟时,再次孕育出新的天体来。而无中可以生有,只缘于“无”非(平常人所难理解的有)“真无”,而只是虚有实存而已。“0”才是大有大在及无所不在。物质是暂时存在的,并确实是空间的一种特殊阶段的特殊存在形式。在“有(+1n)”与“无(-1n)”之间,存在着一种0基有度的多维网络对流。这就是《阴阳对冲律》。而《阴阳对冲律》是《即时归零律》的一种自然推演,自然演进,自然延伸。对偶互补承制才造就了运动着的时间,而“周而复始的流动”是存在最基本的元素。在量子时代来临的新思维浪潮中,物质唯一的概念已经明显落伍,从上的态势还在继续优化。问题是科学已经在否定自己的过程中飞跃了一大步,而哲学还停留在上世纪的残破旧梦中,仍没有本质的进步。大家也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伍而在匍匐蠕动。

螺旋结构还非常好的解释了梦境预知等特异功能现象。螺旋结构还很好的解释了中央之国——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是宇宙最优秀的驾驶员。对培养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提升中华民族自豪感,提高中国国家的威望和核心竞争力,文化影响力,国家凝聚力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螺旋结构还很好的解释了科学家等人类杰出人物都是宇宙发展运行的必然产物,是宇宙的数学结构运行的必然结果!是宇宙赋予人类成为宇宙驾驶员的必然使命!同中国古代先贤和圣哲们的天人合一理论不谋而合!

一粒种子的发芽,一个胎儿的出生,都是以自身的主动能力突破困难险阻而出而生,人类的幸福是自己所创造,世上没有救世主,等待与依靠不自来,宇宙自然是自我启动与发生自我择优避劣的中态公约度的自为契机在自适应,以此观点对待自然,则宇宙大爆炸的梦幻理论的不能成立。

这是为自然社会人体的时空——即道与物的相互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事物以宏观与微观或以正负阴阳的功信物质对偶盈亏涨落消长协同承制调控作用产生的中态有序公约度,所维持自然生命轨道的周而复始的运动,中态公约度是由宇宙时空涨程同时空约束的正负对偶协调而产生的合数,即引斥力、电磁力、强力与弱力在功形于中的公约整合产生中态公约度的自然之道的稳态有序变易与交易,表现的互通有无,事物在互通有无互补承制的过程中自生化、自组织、自择优、自调控与自约性发生与转化,所以正负阴阳既是物质属性的功能信息过程态,又是人们认知过程提练而出的事物所处多维网络程序性相互作用的共同语言和要素,存在于事物与时空的各个不同层次中,空间与物质均有其性功的连续性关联,又有事物个体独立性在时空自约的自由度作用的调控,如大环境约束小环境,小环境又以道物的形式向大环境的反馈监理,使其在过程中既连续又独立中不断完善。落脚于粒子为原子核与其外层的电子与中子的相互作用,落脚人体内的各种道与道运的生命递质产生的声光电磁波等,这些又被其所附功的物或组织器官而掩幽了起来,在思维与作功的时候冥兮有所感知,用唯物论的观点无法论证,用道物论(如周易老黄或系统量子论)才能得到证明,这也是自然生态医学或自然生态哲学的方法论。

由于本书内容的主题所限,不能够把拉兹洛的观点进行全部的解读,虽然拉兹洛的观点有许多的不足与局限的方面,从中表明世界事物是经过相互作用有机联系着的整体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决不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言的事物在常态所处的对立矛盾斗争状态与否定之否定的观点,这是对事物认知上的不完善。不管是全球社会系统全球生态系统全球心理系统也好,实际上都可用整个宇宙自然生态系统予以概全。

 

附——道律词:

仰观虚空繁花境,

似看尘土律幽隐;

历贤代出迷途中,

难觅椭道消长行。

 

升降交气藏枢机,

干支此彼中态运;

相互作用恒调控,

万物生化轴阳阴。

 

综合承制托而动,

道运无积业事成;

协调和谐不矛盾,

标量规范秩序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