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有难 传媒有情


 

汶川有难,

传媒有情。

四川天灾,

就是号令!

有这样的三个人:

《民族团结》的陈鼎波,

《民族出版社》的李寅,

《民族画报》的成卫东,

他们肩负着国家民委的嘱托,

在第一时间踏上了奔赴汶川的征程。

 

数十天,

无昼夜,

他们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穿行。

采访, 寻找羌族文化,

拍摄, 记录下那千年的古老文明。

余震,

在威胁着他们,

记者们仍然日夜兼程……

 

大山里的塌方,

时刻在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峻岭上的飞石,

挡不住他们深入灾区的真诚。

 

他们,曾经因路滑而被摔伤,

他们,忍受着高原的寒冷。

以最快的迅速,

报道灾区人民的生活,

以最真实的画面,

记录感人的事迹和心声。

在第一时间,

让各族人民看到了

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感人场景。

 

一个个漆黑的雨夜,

还有余震的狂吼与轰鸣。

一个个难忘的白天,

废墟中不时传出阵阵的呼唤声。

面对废墟中孩子与老人,

冲过来的是我们如神兵天降的子弟兵,

面对无助的受灾群众,

无休无眠的日日夜夜,

有十万舍己救人的人民英雄!

这一切,

感染着陈鼎波、李寅、成卫东。

这一切,

激励着他们无畏地前行。

汶川有难,

我们传媒有情。

国家有难,

我们记者也能向前冲。

因为,

他们都是党的孩子,

不愧传媒界的好兵!

 

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所有中华儿女的心,这场突如其来的历史罕见的大灾难,让中华民族又一次迸发出感天动地的伟大力量,呈现出中华多民族大家庭团结奋进,同呼吸、共命运,血脉相连的精神风貌,这是民族团结的一次大检验,更是民族力量的一次大凝聚,在京的各民族作家激情难抑,他们纷纷拿起笔,讴歌这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英雄壮举,有的已经在第一时间奔赴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有的坚守在工作岗位,向往灾区;为此,由《民族文学》杂志发起,将联合民族团结杂志社、中国民族报、民族画报社、民族出版社、北京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委员会、中国作协创研部等单位主办“为了明天,为了中华——首都民族作家抗震救灾诗歌会”,在京的各民族作家、诗人将齐聚一堂,吟诗诵词以表达对罹难者的哀思、对灾区的关爱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原人大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著名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等出席了诗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