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引唯物说其论也乱


中国哲引唯物说其论也乱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直不被主流科学的理解所接受,认为仅仅是逻辑的小玩意,因此当300年前牛顿提出无穷小量是0又不是0,便受到批判、否定与嘲讽。那么,几千年前中国古人所作出的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是大一小一统一而同一不被世人所理解而给以神秘化,或被否定或被歪曲,也就不难理解了,也是历史的必然了,是情有可原的,如无极、太极、道等都是关于无穷状态的的“大一与小一”的课题,也就是绝对的无限的状态的称谓与描述,也只是古人对事物进行无限的一分为二的分析,以求本质的虚实等而得到的生成而一的结论

西方科学的发展才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而现代宇宙物理学家则对大一与小一”的课题闻此未闻,也就是我们对自然世界进行层次秩序的划分又进行有机整合的过程,得到的却是效应场,因为这个场是来源于自然存在的事实,因此是虚实同存而又分而方便表征的语言形式,无穷小量的实就是同无穷量大的虚的互补协同存在,事物才有自组织、自择优、自生化、自调控的效应场的消长自功,这个就是古人称之为无极、太极、道、太一等的称法,注意这个是对事物进行无限的一分为二的分化而又合二为一求得的,并不是空穴来风,当然这里是说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标量规范稳态有序的效应场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都是将无极、太极、道等定性为唯心主义的,是精神的、是理念的,是神秘而玄奥的,而给以歪曲或给以否定与批判,因此当西方在场问题上的科学的认识上,而对中国人对无极、太极、道等却给以歪曲或给以否定与批判深表不解时,……当效应场在当代已成为前沿科学,而向统领所有科学领域的理论发展的趋势,物理学中的场效应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中国的哲学文化却还是处于昏昏噩噩中,还是被认为是神秘的东西被否定而批判,还只是用来趋鬼辟邪,打卦算命,还只是一些人手中的文明棍,至今也不被理解,谁也说不清楚古人在说的是什么,而不被中国的一些科学家们所认可。事实上,古今中外的科学唯物主义者,均是如此的幼稚与无知。恰恰是西方的自然系统科学家们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古老文明,一再的赞叹而将中国的古老文明发展为科学,并且用之于实践中,从而取得了创造与发明性的高新产业成果,把道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是西方的科学拯救了中国的古老文明,而中国的一些哲学和少数科学家却反而轻视自己的古老文明,而说这是中国的科学没有发展起来的根源,责任在谁呢……中国的古老文明的超前科学性,是超乎于今天的,如何使之科学化,而从昏昏噩噩中苏醒以推动科学的发展呢。

吾之问为之人类生生不息而让宇宙遍开思维之花者有之?从现象见本质,现象的析辨即可获得本质。上述所论皆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易道玄奥吗,一点都不玄奥,易道是关于宇宙万物的本质规律,但易道却是来源于现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都会本能的自然联想,当然这些在现实生活中仅仅被人们视为笑话。那么,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玄奥吗?在语词上也许不理解,那么我们换成偶联协同互补承制论这个概念,或者就直接白话为变化就是导致的两面性的表现,也许人们还会说这是离人很远的道理。那么,我们举例说,退一而进,进中有退,这实际说的就是人的行走,是对行走的实在描述,再有钱钟书的围城,城里的人总想到城外换环境,而城外的人却总想挤进去求发展,久卧之人向往行走,久行之人而求卧,举手投足之间皆偶联协同互补(变易与交易)。远吗?难吗?什么是协同互补论呢,膨胀是因为压迫,攀登是建立在向下的踩踏,协同互补论不过如此。对于这些,而唯物论者的形式逻辑以“对立矛盾斗争的统一”用来说明事物存在两面性的机制,把自然社会真义的择优原理给予颠倒了,在形式上又自相矛盾,这就对自然世界什么也讲不明白,反而越讲越不到位,也越抹越黑

其实,事物的运化法则在高层次上,存在着简单美的征象原理之中,大多的情况下不需要去钻那么多复杂的牛角尖,否则还难以自拨,影响工作效力,因为效力就是生命,按其发展的运动形式,能够实用就行了。不真是建立在自然事物在人们思维中正负两向的逻辑比较后,而产生的正确思想智慧的表现形式,肯定是因为有否定,否定因而有肯定的存在,没有肯定的存在,你拿什么根本去否定之否定。我们仅仅是因为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征象就可获知宇宙万物的本质。

单纯以西方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是以元素为基本模式,而忽略背景的关系,但西方人在现代的觉醒比当代国人还来得更快更早。物理学上以效应场论予以整合人们思维的纷乱,以成为当代科学前沿尖端的科学的今天,现代中国的一些自诩为主流正统的哲学家们却给以了否定与批判,是太极之易视为科学在中国没有得以发展的原因。其实历史上中国后人们也就是那些主流正统的科学和纯唯物主义者对于太极,乃至今天的对易的否定与批判,都是无知的表现,太极之易由于无知者给以了歪曲与胡批,而以这种歪曲与胡批为根据而给以否定与批判的一样是无知的,因为其根本就不知道易有太极的实质就是互补协同承制论,谁阻碍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恰恰就是哲学自己,数学在西方的文化复兴中复苏了,西方因此而崛起,中国呢,看来必然也是要在文化上的复兴而复苏,中华民族不可再一次错失这一时机。     

对于自然世界的本质认识,只是为了寻求存在的根据,而不完全是出于揭示、破解中国古老文明的内涵为目的。现代科学在西方对存在本质的追求中得以发展,而认识了中国的古老文明。而中国的传人却以揭示自己的古老文明为目的,脱离了生活,脱离了自然,脱离了古文明来源之泉,至今未能揭示破解,反而远离了自己的文明,不认识自己的文明,使之在隐幽中深不可测、玄不可攀、秘不可宣。所以,这里我要说,要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于对存在本质的探求中,这样不仅仅自然本质为我们所揭示,同时,也就揭示了中国的古老文明的内涵

因为,中国的古老文明就是人类寻求存在根据,而对存在本质的探求,中国的古老文明,确切地说是人类的古老文明就体现着这一点,是人类的古老文明的核心。无读圣贤书也有经典言,不拘泥于格式而真实的反映生活、自然、存在本质就是科学。科学的规范化,格式化是科学的,但这种规范化,格式化的科学已经走进了机械唯物性的怪圈,其内容是科学的,但其规定与运用上不够完整的科学,也就是形式上虽然处于科学化,但其内容的完整性就不见得是科学了,内容是有序的而其形式的完整一致性存在着无序这不乱道才怪呢为此必须继承黄帝道学这一课题进行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性有机整合。

系统化具体化了的哲学就是科学,而普遍概全化了的科学就是哲学。直观具体地反映自然的就是科学,有机整合概全论理的就是哲学哲学的内容是纵览全局的科学,而科学的内容是产生哲学的基础,哲学讲的是指导科学向前发展的方法,科学讲的是具体运用于自然和社会层面上的措施,方法与措施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科学归纳的内容就是推演,而推演的内容就是归纳,离开了推演就不可能有归纳,而推演就是层层的归纳,也就是通过推演而归纳出什么,通过总结而推演出事物存在的规律是归纳,但是离开感悟,尽管你拥有了什么科学的归纳与推演也不会有科学技术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全是建立在感悟上的,是建立在有目的上的感悟,离开了感悟那有什么科学的发明发现,我们没有听说哪一个人仅仅拿着什么工具或学了点花架子不需要感悟就可以探知一切而有所发明和发现,电脑只能推演却不能发明发现创造,人类的发明发现创造是由人类的欲望所决定,是欲望的使然,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发现创造都是前无古人的直觉感悟,什么是直觉感悟,触类而旁通就是感悟,因此感悟是建立在实践为基础,离开实践也就没有什么感悟。有的也只是因为虚弱而导致的幻觉,这就需要科学上的思辨逻辑归纳上升为哲学的指导理论,用来指导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道物辨证法的基本内容就是因为肯定而否定,因为否定而肯定,其中的表现形式就是一分为二的二合为一、同时是二合为一的一分为二的运化与化合,一分为二与二合为一的本质就是同一而引斥,同一而引斥的实质就是协同与互补和承制,就是经过引斥维持事物在生发与转化的过程中既无太过、也无不及,即如何保持在“中态”标量规范稳态有序的“公约度量”,即法于自然、和于术数。同一与化二就是相互作用的根源,相互作用就是同一而化二的本质,才引起了质与量的互动,事物得以向前发展。我国古人指出世界的运动无非就是引与斥,可以说一引一斥就是万物之道。那么,我们这里进一步地指出,世界引斥运动的根源,无非就是世界的统一而二化的本质,一是宇宙之本万物之道,因为同一而统一,因为统一而同一,也就是因为二的引斥互补协同承制而统一性化合作用运动,这就是事物相互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中国古人则谓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因此,事物相互产生的效应场作用为控制中心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滔滔不息之长河的源头,也就是标量规范稳态“中态公约度”引入社会管理之治,才能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人生立焉,才是自然、社会、人体的大本。不是唯物论的“对立统一”与不成立的“否定之否定”什么也讲不清的纷乱。几千年来中国古人以此论为本,在军事、政治,人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医学健身等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说是中国人为全人类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生生不息,而呈崛起之势。

在现代自然科学中,同样也导致了现代物理学科学的繁荣和发展,生物学中也有这种爆发式的繁荣和发展的崛起,如雨后春笋崛起于各学科领域,而成统领各学科领域的理论之势,这预示着人类社会一个大时代的到来,一个更加恢弘的文明时代的开始,庄子有鲲鹏有所待而飞,鲲鹏之所期待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大时代。

有哲人说没有自已哲学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那么哲学处于黑暗中的民族,就是一个昏昏噩噩沉睡着的民族。民族的哲学智慧是当今科学的前沿尖端科学,其本质就是中国古人所揭示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延伸,而现代科学的关于其本质的展示就完整地揭开了中国古文明“易道”的神秘面纱。给我们第一首要的任务是如何正确“认知”等的信息、生物、纳米四大科学前沿非常重要任务的课题。华夏古老文明的复苏警醒,会带给人类的是生生不息的依据。

但是,以上这些决定着人在思维认知意识的转变。

 

童言真知:只要‘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

礼拜六上午,一位讲师正在苦思明天的布道辞说些什么,妻子出去购物,淘气的儿子在旁边搅得他心烦意乱。他实在不知该如何让儿子安静下来,忽然看见身旁的一本杂志,灵机一动,扯下了封面,这是一张背面是人像的世界地图。他把它撕成了很多块,然后交给淘气的儿子,让他到一边把已成碎片的世界重新拼接好,允诺如果拼好了就给他一元钱。父亲认为拼地图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件事足够儿子忙乎一阵子了,可是才不过几分钟,就响起了敲门声。儿子站在书房门口,手里拖着的正是他从碎片中拼起来的世界地图!

父亲惊异于孩子的速度,问他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儿子很是得意:“我是按人像来拼碎片的;然后翻过来就是地图了。只要‘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父亲心中一动,把一元钱给了孩子,说:“儿子,感谢你的提醒,你使我想好了明天的布道辞:只要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