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决不卖官”为何屡成新闻?


  
  在主流媒体报道各地党政干部清政廉洁事迹,特别是一把手事迹时,不买官卖官时常成为新闻标题或作为一个方面的事迹大加宣扬。近日,《中国经济》周刊和人民网,又以显著位置刊登一则新闻:《临汾市委书记称决不卖官》。

  “决不卖官“为何屡成新闻?当然,从正面分析,这充分说明现在官场风清气正,许多官员,尤其是党政“一把手”带头廉洁自律,敢于喊“向我看齐”,敢于公开宣示和承诺,挑战官场“潜规则”。这种可喜的现象而且会随着干部选拔任免制度的不断完善,政治民主尤其是对官员的各种监督的不断推进和强化,将越来越多。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正是媒体不断披露的一些倒台的贪官和各种有问题的官员不断“出事”,引曝出来的买官卖官丑闻,才使得这种“决不买成官卖官”成为“新闻”,而不是常态。如果是一件很正常、很普遍、必须而且大多会做到的事,就不会是媒体和新闻关注的焦点。如果“决不买官卖官”是官场的普遍行为,是为官者的起码道德操守,就不必要将其作为新闻事迹而大加宣扬了。

  决不卖官和买官,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吗?实事求是地讲,你问一问官员,没有谁会公开宣称我会和我要买官卖官的,都说决不买官卖官。如果时常听到这样的说法,那么,就足以证明还存在着买官卖官。因为决不买卖与要买卖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那么,制止买官卖官真的很很吗?其实,说难就难,说不难也不难。因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人心。”“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买官卖官最怕真正最讲“认真”的共产党人。你只要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你就决不会去买官卖官。而之所以一些有买官卖官行为,就在于一些领导干部在被查处前,已出现腐败问题,而且问题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严重,但是其职务却越升越快,官越当越大,被群众称为“边腐边升”现象。这种边腐边升就会助长买官卖官。因为腐败分子必然地要结成既得利益集团,必然地要在官场大搞“潜规则”。

  有人总将腐败归结于体制原因,似乎只要有好制度,就不会发生买官卖官。这种观点也有片面性。须知,任何制度都是靠人来执行的,制度再好,你不遵守、它不遵守,咋办?查处、监督。但查处监督者也不按制度办,咋办?事实上。一些贪官不是没有举报,不是没有查处,但“你们告我一次,我就升一级”倒成了经典名言。这说明,好经会让歪嘴和尚念歪了,“金壶藏法纪”而导致人亡政息的事历代不鲜见。因此,制止买官卖官的根本思路还是毛主席所说的“民主”的方法,强化民主与约束官员权力并行不悖的。如果一个官员的升迁实行的是票决制,他还能买得通十几个、几十个常委、委员或考察、推荐人员吗?如果一个官员的升迁和任免是由民众选举出来的,他能买断所有选票吗?

  因此,我想,买官卖官之所以有市场,除了在官场上现存着的贪官要“结伙”腐败,为自己“壮胆”外,还在于以下三点:一是个别领导者任人唯亲。特别是“一把手”权力过大。这主要是由于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健全,不科学。二是腐败分子善于伪装。使得考察与监督具有滞后性和存在着“盲区”。三是监督查处的力度还不够大。

  既然原因查找到了,解决起来不就很容易了吗?关键还是讲不讲“认真”二字,如果真的和现在临汾整治煤矿和整治吏治一样,包括用“用铁的意志‘严查’,用铁的手腕‘严治’,用铁的决心‘严管’,用铁的纪律‘严惩’,用铁的措施‘严关’。”加上让我们的全体党员和党组织的所有干部,都能投票选出党的领导干部,让我们的公民们都有神圣的一票,选出我们满意的人民公仆,那么,“决不买官卖官”还会时常成为中国特色的新闻吗?


  签名档

  更多内容请登录人民网强国博客郑华淦(zhg)

  http://blog.people.com.cn/blog/u/wygsz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