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购名牌跑鞋是变通中的“穿帮”


周明华

审计署6月12日公告了工行绵阳涪城支行用“抗震救灾特别费”为该行职工购买跑鞋一事。13日,绵阳分行在大众媒体上刊登情况说明,称涪城支行此次购买约500元一双的56双跑鞋的费用,是总行下拨他们用于抗震救灾的财务费用,不是救灾捐款。同时,工行在其网站上挂出 “关于运动鞋的说明”。说明称,涪城支行购买运动鞋是出于抗震救灾之需;但存在价格偏高、虚开发票的错误。(6月15日《广州日报》)

不管是工行绵阳分行发给报社的情况说明,还是工行在自己门户网站上高调挂出的这份千言“自辩书”,核心想法不外乎是欲尽快关掉这道伤民心窝的“跑鞋门”。恕我直言,这个动作未免太固执、太大了一些。团购五百元一双的跑鞋是为了抗灾所需?这解释不仅难以让公众对这起 “跑鞋事件”有稍许理喻,反而会让他们甚感失望,真切地看到了一些人敬畏有限救灾款的意识尚显疲弱。

原因有三。首先,这个“抗灾之需”的理由不堪一驳。我们知道,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一些私欲浓烈者总有理由和借口自肥腰包。照“团购跑鞋是为了撤离时跑得快”这一逻辑推演下去,下次是不是全行工作人员得配一匹悍马防震越野车呢?因为这样更能确保银行安全,更能保障职工能在穿过路面不平的街道时安全撤离。其他抗震救灾人员也照涪城支行这种“需要论”去对待救灾款,去大吃大喝、晚上K歌,因为吃好了、唱好了才能有利于来日更好地救灾呀?显然用“抗灾之需”来推理自买私鞋,这是一道虚拟的逻辑轨道。

另外,即便该支行真的不是动用原本就不富裕的国人齐手积累的爱心善款,是用工行总行下拨的抗灾款买鞋,这也是一种任意挥霍、假公济私、目无法纪的行为。银行系统内拨付的费用是用来干啥的?相信涪城支行的领导早该心知肚明,这笔有限的资金是为了用到抗灾现场上去,它越用到抗灾的刀刃上,越能发挥其救灾效用。而且总行原本就并非一只能生蛋的母鸡,它下不出“资金蛋”,它的资金来源也是靠国家和社会的日月积累,以及亿万公民辛勤劳作的成果。

其三,涪城支行明明成批购买的是500元一双的高档名牌跑鞋,何以在发票上作假呢?将运动鞋的商品名称改成雨伞雨靴和雨衣,这恐怕不是采购开发票者的笔误吧?也不该是作为金融工作者对开假发票的错误不具备基本的警惕认识,而是早就知道了这条“花钱路径”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特别是国难当头,在重灾区每户一月才补助500元生活费的情形下,涪城支行自己心中原本就觉得有“鬼”。那何以还要这样做呢?不外乎还是平时经常出现这种“变通行为”罢了,习惯了。只不过他们未曾料到,这次“变通”这么快就意外“穿帮”了。

让人遗憾的是,工行上级主管部门不但不反省自己的监管失职行为,不修缮内部存在的“康国家之慨,拿公款肥个人腰包”的制度性弊端,去防范下一道“跑鞋门”洞开,反而以一纸洋洋洒洒的千字说明书来推公众的太极,来欲盖弥彰,显然如此和稀泥式的处理方式是消极而不理性的。公众有理由期待一种更为积极的追究举措出现,这也是他们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