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过:上帝从来不掷骰子。爱因斯坦是如何知道上帝不掷骰子的?不过,以人类的智慧和逻辑,说明上帝从来不掷骰子并不难。
人类掷骰子无非有两个目的,第一,希望能够窥视天机,从自认为不确定性当中寻找确定性,想知道自己的未来命运。但是,上帝无所不能,在上帝那里,一切都是确定的,都是已知的,不需要用任何方法去占卜未来了。
人可以想象一下被人类圈养在圈笼当中的禽畜,想一下被关在实验室里的小白鼠等实验动物。这些动物有没有在思考自己的命运问题?有没有也在占卜自己的未来?假如某一只白鼠对另一只说:你别折腾了,我们的命运都是在人的掌控之中的。你会发笑吗?
可能会吧。所以应该理解为何有人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也许就是上帝圈养的小白鼠。
人掷骰子的第二个目的,就是玩。无聊之际用以解闷儿。但是,上帝也会烦闷吗?无所不能的上帝有何烦闷的?退一步说,即便是上帝也有烦闷,上帝解闷儿的方法也一定必掷骰子有趣得多。
所以,爱因斯坦应该是对的:上帝肯定是不掷骰子的。
再说说“熵”。
在抛出多篇炮轰“熵”概念的文章之后,也有人指出了其中的“瑕疵”,说电压是点位的差值,是一个存量,而按照你的逻辑应该是流量。所以说熵差是流量不能成立。
然而,熵增和电压不可同日而语。
电压,是指某一时点上某荷电点上的点位和标准点的点位差。这个标准点,要么理解为一个没有时间概念的常数点,要么理解为和考察对象同一时点上的状态。就像两个人比较身高的差距一样,要么把一个人做为一个固定的参照系(例如把两个孩子出生时的体重身高加以比较),要么是指两个人在某同一时点的身高差(例如某时某刻哥弟俩的身高差)。
但是,“熵差∆S”却不同,它是指一个热力学过程,即一个时间过程前后的熵值之差,必然对应于一个时间的流动过程,即一个“时间段”,也就是说,构成熵差的两个熵值不是同一时间点上的取值,所以熵差∆S才称为“流量”。在这个时间过程当中,伴有热流,因此,熵差是“热流量Q”的函数。而做为流量的函数,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流量。
打个比喻。一个人每年的身高变化∆H,这是一个过程函数,它等于年末的身高和年初的身高的差,是两个不同时点上的存量的差距,伴随着身高变化这个“流”运动,是“身高”这个存量在经历了“一年”的时段后的变化量,因此是一个流量。而电压概念相当于“哥哥比弟弟高多少”,是同一时点上(或同一年龄点)某两人的身高之差,却是一个存量,即状态函数,是描述这个时点上两个人的身高状态的。
我们说,物理时间变量本身是最本源的存量,而时差∆T毫无疑问是两个时点上的物理时间的差值。所以,之前的帖子说“时段长”是标准的“流量”。
所以,“存量差是流量”的完整的说法应该是:某存量在经历一个时间过程之后的变化量是一个流量”,这样就不会误解了。
关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在这个领域,混沌定律“周期三则乱七八糟”非常有名,但是仔细想想就不难看出,这个自以为窥见了天机的数学定律,就和熵定律一样,采用的都是单向思维模式,即认为宇宙运动具有方向确定性,而这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宇宙运动从来都是轮回而非单向。所以,它们都解释不了运动的起源问题。如果“周期三则乱七八糟”,那么混乱的起源点“周期三”是如何形成的?如果宇宙会热寂会走向混沌,那么供冷却的热源以及混沌当初的有序态是如何形成的?假如有序的“周期三”和高热的热态可以自然形成,那么我们又何须为“乱七八糟”和“热寂”担忧?
人类自身是一个矛盾体。什么是文明?想一想人类如何在一篇荒原森林当中寻找古代文明的痕迹就清楚了,无非就是找到“不自然”的痕迹。也就是说,“文明”本身就是“反自然”。自然界诞生出反自然的人类,这本身就符合老子“反者道之动”(万物都在向自己的反面运动)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