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大学生再下农村


 

毕业之际,就是他们奔赴农村之时。按中央部署,全国各地大学生“村官”招考大多已接近尾声。在“5•12”地震受灾影响仅次于四川的甘肃省,今年将比原计划多招300名派出灾区。
四十年前,400万中学毕业的知识青年掀起过一场“上山下乡”的浪潮。如今,他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子侄辈,再度集结在“到农村去”的号声中。不过,这是“不同时代、不同意义、不同目的、不同政策的两回事”。
今年3月,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在此前的十余年中,全国绝大部分省区市即已试行过大学生“村官”,而此次十万大学生再下农村,在中国农业大学胡跃高教授看来,是对此前行动的肯定,也是新的、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建设阶段的开始。大学生“村官”计划,由是正式转入国家主导的工程建设阶段。

双赢的历程
一场抗震救灾的壮举,为曾受多般质疑的“80后”、大学生挽回了声誉、重塑了形象。
其实,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天之骄子”本来就不全然是“娇惯之子”。近十多年来,在青壮农民大批进城的同时,一些从城里获得金贵文凭的大学生,悄然来到了农村。
1995年,江苏省最先开始招募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此后,自发进行的省份逐年增加,尤其是2005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后,大学生“村官”进入大范围试验过程。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共有27个省区市启动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其中16个省区市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
对此进行过专题调研的胡跃高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大学生给农村带来了新气象、新观念,推广了新技术、新方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的王胜千,2007年起担任浙江省安吉县荷花塘村村支部委员。他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播放科教视频,把农作物生产技术、农民创业经验等以更便捷的方式传授给村民,改变了以往主要通过专家面授、村民交流的技术传播方式,受到村民称赞。
与此同时,一代新人在健康成长。“农村的舞台真的很大!”在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联合进行的调查中,近95%的大学生“村官”发出这样的感叹。许多人在调查问卷中表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自身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今年的全国“两会”中,有一名特殊的全国人大代表,即河南鹤壁市淇县袁庄村党支部书记介同彬,一名大学生“村官”。他利用所学知识兴办了生猪养殖和无公害蔬菜两个产业小区,使该村80%的农户入驻小区经营,使袁庄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有细心人士通过简历发现,两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和李克强同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都曾当过“村官”。“他们都经过了农村的艰苦锻炼,成为我们的榜样。”
在理想主义色彩的背后,也不无现实的考虑。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大量转移,农村党员和村级干部队伍总体上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影响着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再加上执政党近年来有意识注重从基层、艰苦地方培养、选拔党政人才的取向,专家称,大学生“村官”计划可谓“一石多鸟”。

国家行动启动
13年来,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再到加速全面发展,如今则已转入国家行动阶段。大规模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
2008年春,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每年选聘2万名。
据《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去年年底,在这一计划的建议阶段,中央高层曾批示:“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赞成试行。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明确相关政策,报中央审定。考虑到地区差别,似应由各地确定细则。”
方案通过后, 3月20日,中组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对开展选聘工作进行了部署。4月1日,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又召开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代表座谈会,进一步发出动员令。
    按计划,30岁以下应届和往届毕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可报名应聘,重点是应届毕业和毕业1至2年的本科生、研究生,原则上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非中共党员的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也可报名应聘。
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这些职务是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村级组织特设岗位”,系非公务员身份,工作管理及考核比照公务员的有关规定进行。
到2012年,纳入国家计划的大学生“村官”将达到10万名,加上各省实施计划,届时全国将有50%以上的农村有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将形成具有30万人以上规模的队伍,成为国家建设重要的组织力量。

工作如何深入
对离开城市的大学生而言,农村的广阔天地,同样是一个适者生存的社会。
通过数年的追踪调查,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大学生“村官”课题组提醒,近期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应注意工作上的深入与能力上的提高问题。
调查发现,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村官”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感到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村里矛盾很复杂、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水土不服、工作无从下手的分别占3.02%、5.17%、3.88%、2.59%、3.88、1.29%、0.43%、4.31%,合计占24.57%,对前途感到迷茫的占19.83%。两项合计占44.4%。其困扰程度超过了关注收入问题的2倍(21.98%)。
相当比重的大学生“村官”“两张皮”状态一直持续到一年以后。“这对于个人、国家都是巨大的无形浪费与损失。”课题负责人胡跃高教授说。
工作上不能深入与能力不相匹配相关。本刊记者在安徽黄山市的调研表明,进村大学生往往因为专业知识不对口,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只有在村里从事一些事务性工作。服务时间太短,不利于熟悉并融入农村。一些农村硬件条件较差,大学生知识更新缺乏相应平台。
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上世纪90年代初的全国首位“硕士村官”杨本伦以过来人的身份说,大学生要把农村当作提升锻炼自己的一个机会,不断调整心态,调整工作方式和目标。
在政策方面,据悉,为帮助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尽快适应农村工作岗位,各地将组织他们开展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强化对农村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政策规定的学习培训,掌握做好农村基层工作的基本方法。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农村工作处汤晋苏处长对本刊表示,民政部门将加强管理与技术方面能力的培训,提高村委会主任助理和农村专业岗位人员履行职责的能力。
在浙江台州临海市,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培训计划:市、镇(街道)各级在经常地为他们开展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实用技术和法律法规培训外,还建立了基层大学生培养的“导师制”。全市164名大学生“村官”每人都配有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的党政机关干部,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

 “飞鸽牌”变“永久牌”
实现“下得去”、“干得好”后,大学生“村官”还有一个是否“留得住”的问题。
按中央规定,大学生在村工作期限一般为2-3年。工作期满后,经组织考核合格、本人自愿的,可继续聘任。不再续聘的,引导和鼓励其选择其他方式就业、创业。
2008年一份全国调查材料显示,在回答3年届满后工作趋向问题中,40%的为考公务员,25%的为继续在农村工作,14%的为在农村创业,3%的为考研。根据调查结果,近期建设中要妥善解决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扎根”问题。
“飞鸽牌”如何变“永久牌”?有地方官员指出,要深入挖掘、认真总结,不断丰富和完善,建立起一套鼓励大学生村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创业的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做到用制度保障人、用政策激励人、用环境留住人。
待遇是现实中的关键性因素。中央规定,要比照本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确定工作、生活补贴标准,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按规定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补贴、津贴按月发放;参加养老社会保险。在村任职期间,还要办理医疗、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
有的地方还做得更多。如北京市规定,从今年4月起,大学生“村官”在享受往年交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险”的基础上,将首次增加住房公积金。
就全国此前情况来看,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差距不小。如北京的大学生“村官”月工资为2000-3000元,浙江为1000-2000元,河南为700-1200元,贵州也只有700元左右。
大学生“村官”待遇为财政支出,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为弥补差距,中央财政按照东、中、西部地区人均每年0.5万元、1万元、1.5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承担。
除落实待遇外,还需安排出路。目前在浙江临海,许多村干部在积极奔走,为他们所认可的大学生争取村委会候选人资格。而这正是此前的一个难题,由于大学生户口不在任职地,只能就任“书记助理”、“主任助理”等“特设岗位”,难以参加村委会主任等基层正式岗位的选举。
汤晋苏对此表示,民政部门将完善与村委会选举有关的政策措施,对在农村工作满一年并愿意继续留在当地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将规定他们有参加村委会选举和被选举的资格。
胡跃高和他领导的课题组还建议,对正式留任的大学生“村官”,可设计“荣誉村民”等渠道,保证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原则下的正常选举任职。
此外,有地方规定,对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村干部,列入乡科级后备干部名单,适时充实进乡镇领导班子;积极推选优秀大学生村干部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帮助他们在政治上不断进步,使他们心里有想头、工作有干头、前程有奔头。
胡跃高称,不断完善从中央到乡镇各级的大学生“村官”组织管理体系,应着眼于长期稳定发展与建设目标,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训、管理、监督、考核、奖惩、辞退、届满后转入、分流等方面的管理设计,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不至于管理僵化,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