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环保日的前一天,环境保护部向媒体通报了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通报说,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推进污染减排,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双下降,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环保历史性转变迈出坚实步伐。这就是环保拐点论。
这番话说得好啊!
其一,拍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马屁,表示本部门有成绩是因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有方,当然,如果没成绩,就说明你们领导无方。这样,我即使说了些夸张邀功的话,也就无可厚非了,有什么内情甚至黑幕,你也得给遮羞,让舆论有个正确导向,否则你就不是伟大的了;
第二,COD与SO2的排放,这个其实是无法去作一个复查验证的。如果你现在验证,排放量大了,他可以解释说是现在有些地方和部门放松了管理,并立马处理一两个下层干部,何况你也无法拿出数据来证实他的数据错了啊!你的数据,他可以一棍子打死,说你不全面,或者说你的方法有问题,或者说你没有资质等等。
尼克松有句话说得好,大意是说,吃香肠的人,不应该知道香肠的制作过程。环保也是一样,看数据说话的人,不要过于追究数据怎么产生的,如果真要追究,你会吓得吃不香睡不着,因为环境根本没有什么好转(当然除了极少数典型“形象工程”可能象个样以外)。
我本人从事过环保工作,知道一些地级、县级环保部门的检测手段与内情,他们检测得来的数据,其实似是而非,是不真实的,是根据“需要”做出来的,但由于他们有资质,数据还具有权威性。现在环保部门,普遍是以收费代管理,收的费不是用于环保,而是用于办公条件改善、住宅楼、办公楼、豪华小车、公款消费上了,这种情况在各是普遍存在,不需过多解释的。
说了这么多,不举个实例,肯定有人说我在向政府泼脏水,甚至又会遭到一些人的“批判”了。很现实,而且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2007年初就有苏南提前出现环境拐点的报道,认为苏州市2005年人均GDP达8000美元,增速达20%以上,而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了5%;无锡市人均GDP过7500美元,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92吨标煤,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只是几个月后太湖蓝藻事件发生,“拐点”说就此销声匿迹。而2007年年度首次出现的所谓环保“拐点”,也是在去年强行关闭1000多万千瓦高耗能发电机组以及大量小钢铁、小化肥、小水泥厂,国家采取“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最严格的环保政策的条件下取得的,是政策刚性取得的,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是环保部门管理得力,将现有污染源进行节能减排取得的成绩,或者说,环保部门根本不能居其首功。
对于既有污染源的管理,以我们身边所见,并未有多大成效。大家看看周围的环境,特别是那些农村中小城镇,大城市的郊区,有些什么改善吗?其实,脏、乱、差并非是环保部门的事,而是环卫部门主管,脏乱差的危害虽然大,但由于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普遍注重了,所以并不那么严重。而危害更大的是环境污染,由于不是急切的危害切身利益,有时也是眼不见为净,所以很多人不是很关注。但是只要你想想,你吃的鱼,可能是在污染严重的河流里长大的,那些水可能有重金属污染(会大比例的富集在鱼体内)、化学物质的污染,你就感受得到了。
第三,如此公开发布环保情况,实在不需背负良心与道德的包袱,也无法要求他承担什么法律责任。环境污染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一般不会危机四起,表面平安是可以维持的,因此就算出什么事,也可以推说“局部问题”,加以拨款,以示重视!
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不注重环境保护而累积成的。我们不可能要求环保部门一下子解决问题,要求立竿见影是不现实的,但这种一年内就出现了拐点的“环保拐点论”,显然也是不切合实际,好大喜功的。只要不实事求是,环境保护就会流于空谈,我们依然不能指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里。
我不是对环保部门有什么意见,我只是出于一个对环保工作有了解的人的角度,出于一个对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关心的目的,来写这篇文章,希望我们大家都重视起来,行动起来,为环保作一点贡献,而不是好大喜功,鼓吹什么“环保拐点论”。
这番话说得好啊!
其一,拍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马屁,表示本部门有成绩是因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有方,当然,如果没成绩,就说明你们领导无方。这样,我即使说了些夸张邀功的话,也就无可厚非了,有什么内情甚至黑幕,你也得给遮羞,让舆论有个正确导向,否则你就不是伟大的了;
第二,COD与SO2的排放,这个其实是无法去作一个复查验证的。如果你现在验证,排放量大了,他可以解释说是现在有些地方和部门放松了管理,并立马处理一两个下层干部,何况你也无法拿出数据来证实他的数据错了啊!你的数据,他可以一棍子打死,说你不全面,或者说你的方法有问题,或者说你没有资质等等。
尼克松有句话说得好,大意是说,吃香肠的人,不应该知道香肠的制作过程。环保也是一样,看数据说话的人,不要过于追究数据怎么产生的,如果真要追究,你会吓得吃不香睡不着,因为环境根本没有什么好转(当然除了极少数典型“形象工程”可能象个样以外)。
我本人从事过环保工作,知道一些地级、县级环保部门的检测手段与内情,他们检测得来的数据,其实似是而非,是不真实的,是根据“需要”做出来的,但由于他们有资质,数据还具有权威性。现在环保部门,普遍是以收费代管理,收的费不是用于环保,而是用于办公条件改善、住宅楼、办公楼、豪华小车、公款消费上了,这种情况在各是普遍存在,不需过多解释的。
说了这么多,不举个实例,肯定有人说我在向政府泼脏水,甚至又会遭到一些人的“批判”了。很现实,而且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2007年初就有苏南提前出现环境拐点的报道,认为苏州市2005年人均GDP达8000美元,增速达20%以上,而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了5%;无锡市人均GDP过7500美元,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92吨标煤,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只是几个月后太湖蓝藻事件发生,“拐点”说就此销声匿迹。而2007年年度首次出现的所谓环保“拐点”,也是在去年强行关闭1000多万千瓦高耗能发电机组以及大量小钢铁、小化肥、小水泥厂,国家采取“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最严格的环保政策的条件下取得的,是政策刚性取得的,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是环保部门管理得力,将现有污染源进行节能减排取得的成绩,或者说,环保部门根本不能居其首功。
对于既有污染源的管理,以我们身边所见,并未有多大成效。大家看看周围的环境,特别是那些农村中小城镇,大城市的郊区,有些什么改善吗?其实,脏、乱、差并非是环保部门的事,而是环卫部门主管,脏乱差的危害虽然大,但由于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普遍注重了,所以并不那么严重。而危害更大的是环境污染,由于不是急切的危害切身利益,有时也是眼不见为净,所以很多人不是很关注。但是只要你想想,你吃的鱼,可能是在污染严重的河流里长大的,那些水可能有重金属污染(会大比例的富集在鱼体内)、化学物质的污染,你就感受得到了。
第三,如此公开发布环保情况,实在不需背负良心与道德的包袱,也无法要求他承担什么法律责任。环境污染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一般不会危机四起,表面平安是可以维持的,因此就算出什么事,也可以推说“局部问题”,加以拨款,以示重视!
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不注重环境保护而累积成的。我们不可能要求环保部门一下子解决问题,要求立竿见影是不现实的,但这种一年内就出现了拐点的“环保拐点论”,显然也是不切合实际,好大喜功的。只要不实事求是,环境保护就会流于空谈,我们依然不能指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里。
我不是对环保部门有什么意见,我只是出于一个对环保工作有了解的人的角度,出于一个对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关心的目的,来写这篇文章,希望我们大家都重视起来,行动起来,为环保作一点贡献,而不是好大喜功,鼓吹什么“环保拐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