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儒教
儒学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社会哲学,其创造者是鲁国人孔丘。孔丘对人性及社会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他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及广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孔子的很多见解和主张都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但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会有缺点和弱点。孔子的复古思想及对劳动平民(大概是下九流吧)的鄙视恐怕难以为人称道。
战国时期是战乱纷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时期,也是人们的思想最自由、最活跃的时期。人们即可以相信儒家,也可以相信道家、法家,各家之间也可以相互指责、相互批评,正所谓“百家争鸣”。这个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成就最辉煌的时期。
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逐渐发展为儒教,孔子被尊奉为圣人,儒学理论成为金科玉律的教义。儒学是种社会哲学,可以质疑,可以探讨,可以否定。儒教则是种政治思想统治工具,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都不可以怀疑和反对,否则就是大逆不道,要砍头的。于是天下文人莫不“言必孔孟,文必春秋”。从某种程度而言,思想统治比制度统治更可怕。封建制度在中国维系达两千年之久,儒教功不可抹。
儒学成为儒教,儒家所提倡的仁也就成为封建皇帝们的漂亮政治外衣。历代封建皇帝都是实行“内法而外儒”的政策。由于平民百姓从小就接受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教育,善良就成为他们的做人宗旨。“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无原则的善良,只能使人成为最听话的奴隶。当儒教与后来的科举制度完美结合后,儒教思想更是深植百姓心中。封建社会有四种阶层:皇族层、贵族层、官吏层、平民层。皇族层与贵族层享受平民层交纳的赋税,依靠军队治理百姓。官吏层地位高于平民,为皇帝效劳,代管平民。平民位于社会最底层,即便是富有的平民(大小地主及富商)也是有钱无地位。但平民无论富贫,均可以通过科举取仕晋升到官吏层中(当然富民可以通过金钱来疏通)。自然,科举考试的内容必是儒教经典了。
随着满清王朝的灭亡,中国的封建制度宣告结束。制度虽亡,但思想尚存。封建的儒教思想在很多人的心中依然根深蒂固。儒教应回归为儒学,回归为社会哲学或人文哲学。既然是哲学,便可探讨、辩论。但在有些人的眼中儒家的东西依然是动不得的,因为他们心中儒家理论依然是金科玉律。由此看出:要在我们的国民中建立全新的民主思想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