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是王昌龄那首著名的七绝的最后一句。文章的题目,就是从这一句延伸而来的。
以往对于诗歌,往往就是背诵了事。世界观和人生观确定了,读诗也就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一片,是一个什么样的单位?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意味着什么?冰心是什么样的心?玉壶有多大,甚至到底是不是壶?。。。。。。引发这样的感慨,还是因为大地震。
在成都电视台,播放了一个名字叫叩问地球的节目,主要由专
作为一个成都市民,在专家的讲解中,感受到非常安全的同时,还是存有疑问:一个没有烈度作为印证的结论,多少还是无法让人真心信服。如果建筑的设计烈度就是6度,这次波及的烈度也是6度,建筑物能够经受的住几回这样的烈度?至于200年的时间跨度,则更完全是一个非常科学化的论断了,当然这个科学,是指电脑和论文中的。因为200年的时间跨度里,可能性几乎是无穷的。既然沧海桑田,都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我们是怎样从什么科学的角度,认知到我们这200年,就不是一个可能的自然变迁呢?
科学在中国,游走于中华文化的传统与西方的现代科学之间,确实是非常中国特色的。
巧合的是,在公园里读报时,偶然也看到了这样的文章,大致是美国的地震学家们是怎样看待四川的大地震,以及怎么看待他们自己的。这片文章来自参考消息,它是由新华通讯社管理和主办的,不是网络传言,不是恶意造谣,完全可以拿来参考。
“很多科学家对于此次中国地震的震级感到吃惊。四川省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地震,但是每一次都没有如此巨大的破坏性。在任何人看来,四川省不大可能发生大地震。”
“我们从此次四川地震中得到的教训是,我们还无法了解地震危险的根源所在。”
“此次地震告戒我们,我们根据目前的资料和观察给出说法要更加谨慎”
“我们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地球,也许有一些断层我们甚至都不知道”
“我们在这里(指美国)随时可能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
本人不是一个方舟子们那样的狂热的所谓科学的崇拜者,在科学与文明之间,也没有设定和划分截然的分别;虽然曾经亲身到过美国,但也基本属于走马观花,同样不是一个美国文化和美国科学的狂热和积极的推销者(因为不了解)。尽管对比和比较没有什么意义,但对于这次大地震,中美两个国家的科学家们,态度是不尽相同的。从对地球的科学研究的态度上来说,我对美国人目前的状态给予认可。
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察、研究、认识以及领悟,态度,就是路径,也就是所谓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