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2007年香港经济表现强劲,本地生产总值(GDP)增长6.3%,高于过去10年的趋势增长。展望2008年,受美国次级按揭危机扩散、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震荡加剧、全球石油和食品价格攀升,以及美元疲弱、人民币升值等不因素的影响,香港经济将面对增长放缓、通胀升温的风险和挑战,但在内部需求依然强劲、香港与内地经济发展基调良好的情况下,只要世界经济形势不出现大的逆转,2008年香港经济可望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一、2007年香港经济的主要情况

    2007年香港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景象,各行各业及社会各阶层都不同程度地分享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也在产生和积累,促进香港经济平稳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2007年香港经济的主要表现是:

    ()宏观经济继续呈较高增长、较低通胀、较低失业”的运行格局。香港经济在2007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GDP继在2006年增长7.0%(由先前的6.8%向上修订)后,在2007年再增长6.3%,标志着香港经济已连续第四年大幅扩张。随着经济持续扩张,香港的通胀水平有所爬升,200712月的综合消费物价水平比上年同期上升3.8%。以全年计,综合消费物价总水平平均上升2.0%,但扣除200749月减免差饷以及20072月豁免公屋租金等一次性措施的影响后,2007年香港的综合消费物价总水平比一年前上升2.8%,仍属温和。由于经济维持强劲增长,尽管劳动人口迭创新高,但香港的失业率呈逐步下降之势,20071012月的失业率为3.4%,比年初的4.3%下降了0.9个百分点,并创下自199813月以来的最低位。

    ()特区政府财政状况显著改善 2007/08年度,预计特区政府的综合盈余达1156亿港元,创下香港历来最高综合盈余的记录。综合盈余占GDP的比重高达7.2%,比2006/07年度综合盈余586亿港元、占GDP 3.97%的比重显著提高。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预计于2008331将达到4849亿港元,超过l9983314575亿港元的储备水平,创下新的最高纪录。

(三)内部需求持续强劲增长,私人消费开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受惠于收入增加、就业前景好转,加上股市、楼市表现畅旺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市民的消费意欲增强、对经济前景的信心高  企,从而支撑着香港的内部需求保持旺盛,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2007年,私人消费开支增长7.8%;政府消费开支增长2.3%整体投资增长6.O%。其中,私人消费开支增长不仅高于2006    6.0%的增幅,也是1993年以来的最大增幅,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

()外部需求保持强劲,在贸易环境趋于不明朗的情况下,商品  商品出口仍有不俗的增长。服务输出增幅则明显加快。受美国次级      按揭贷款危机的影响,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明显波动、美国经济表现疲弱、国际贸易环境的前景被许多不明朗因素所笼罩。但受惠于内地经济的强劲增长和两地间畅旺的贸易往来,2007年香港输往内地的出口继续维持双位数字的增长,全年平均增长12.9%(各季度的增长分别是:13.1%l5.5%l2.9%l0.7%),成为推动香港出l3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同时,输往印度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以及欧盟市场的出口也进一步增长,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国(2007年平均下降2.5%,各季度的增幅分别是:0.7%1.0%-3.9%-6.6%)、日本(2007年平均下降0.8%,各季度的增长分别是:0.6%4.0%-5.9%-1.6%)市场疲弱所带来的影响。整体看,2007年香港的整体货物出口(包括转口及港产品出口)2006年实质强劲增长10.2%之后,进一步增长8.3%。其中,转口增长9.9%,港产品出口下降19.8%。与此同时,受惠于访港旅游业蓬勃增长、金融市场活跃和离岸贸易的进一步扩张,香港的服务输出在2006年强劲增长10.1%之后,于2007年进一步实质大幅增长11.2%   

()市场资金充裕,股市、楼市畅旺,金融和房地产业强劲增长。受惠于香港与内地良好的经济基调节器与两地金融市场进一步融合,加上美国减息、人民币及亚洲区其它货币普遍升值、在香港的首次公开招股活动炽热等因素的支持,国际资金持续流入香港。尽管美国次级按揭贷款问题引发全球金融系统整体保持稳健,香港的金融业及物业市场在2007年继续蓬勃发展。主要表现:1)银行存、贷款继续保持增长,资产素质进一步改善。截止2007年底,香港银行存款总额达到58692亿港元(同比增长23.4%,贷款总额29619亿港元(同比增长20.0%)。特定分类贷款在零售银行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由2006年底的1.11%进一步下跌到20079月底的0.89%。本地银行的资本充足比率在2007年前三季度平均为13.5%,所有认可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均比银行条例所订的8%要高。2)股市交投活跃,迭创历史新高2007年,证券市场(含主板和创业板)总成交额达216655亿港元,是2006年的2.6倍;上市公司集资总额5904亿港元,比2006年增长12.6%,创历年新高。20071030,恒生指数创下31638点的收市历史新高,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创下23.19万亿港元的历史新高。3)物业市场显著向好,价量齐升2007年,楼宇买卖合约额5256亿港元,同比增长66.8%;楼宇买卖合约宗数145691宗,同比增长47.0%。整体住宅物业价格自2006年底以不的累积升幅达24%左右;整体私人住宅租金比2006年底累计上升15%左右。4)发展商对物业市场前景趋于乐观,积极补充地储备2007/08年度,发展商通过拍卖共从特区政府的土地储备表中“勾出”住宅用地10.6110.61万平方米,涉及的地价总额为260.22亿港元,大幅高于2006/07年度相应的7.726万平方米和133.40亿港元。

()金融、房地产之外的其它主要行业也呈全面增长态势。具体表现是:(1)对外贸易及物流业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香港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55555亿港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港产品出109亿港元,下跌18.9%;转口25784亿港元,增长10.8%;进口28680亿港元,增长10.3%。港口集装箱总吞吐量2399万标箱,增长2.0%;航空货运量374万公吨,增长4.5%(2)旅游及相关行业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访港旅客2817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1.6%;其中内地访港旅客l549万人次,增长l3.9%;内地旅客占全部访港旅客的比重与上年的54.9%基本持平,为55%2007年,香港的航空客运量为4632万人次,增长7.0%2007年,香港所有类别酒店的平均入住率为86%,比2006年微跌1个百分点;所有酒店的实际房租为l215港元,比2006年上升11.4%(3)零售业强劲增长。2007年,零售业总销售额达2477亿港元,增长12.8%;零售业总销货数量增长10.1%   

()社会各阶层的民生大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受惠于经济的全面增长,香港的民生问题在2007年有了进一步改善。最重要的标志是困扰中产阶层多年的负资产问题已基本消失,领取综援的失业和低收人人士明显减少。(1)困扰香港社会多年的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宗数已从20036月高峰时的10.6万宗,大幅下降98%2007年第四季度的l900宗,涉及金额只有30亿港元。(2)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综援)的数量呈逐月下降之势。200712月与200612月相比,领取综援的宗数由295333宗降至288145宗,下降2.43%

受助总人口由521611人降至496922人,下降4.73%。其中失业类的宗数由37819宗下降至32893宗,下降l3.02%;低收入类的宗数由l8257宗下降至l7221宗,下降5.7%;都显著高于平均下降幅度。

    ()影响香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香港这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内地的支持及外围经济环境的改善,香港内部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仍面临重重困难。当前的经济繁荣可以暂时缓和这些矛盾和挑战,但这并不等于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这些问题和挑战主要是:(1)香港产业基础狭窄,对外依赖度高,易受外部经济波动的冲击和影响,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内在基础仍脆弱。(2)支撑香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增长点仍未形成,房地产业面临两难境地。目前房地产依然是香港经济的晴雨表,保持房地产稳定对于维护香港经济的繁荣至关重要。但是从保持香港经济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出发,香港不能再走依赖推高房地产价格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3)人口老化与劳动力错配问题对就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与特区政府财政状况的持续改善构成隐忧。(4)内地快速发展与持续开放,使香港的港口、物流等传统支柱产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并引起港人高度关注和担忧可能被边缘化。(5)营商成本偏高、劳动人口教育水平整体偏低、研发开支不足等情况影响香港长远竞争力的提升。

二、2008年香港经济展望

展望2008年,世界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美国次级按揭危机进一步扩散、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震荡加剧、世界能源及食品价格攀升,使香港面临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升温的重大挑战,但在强劲的内部需求和香港与内地经济持续融合的推动下,只要世界经济不出现大的逆转,香港经济仍有望保持温和增长。各大机构对2008年香港经济增幅的最新预测介乎2.5%5.5%之间。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8年香港将取得低于5%的经济增长率;亚洲开发银行则预测增长5.4%;特区政府预计增长为45%

(一)美国次按危机的影响和经济疲弱的程度比预期严重,给世界经济和贸易前景蒙上阴影,也是2008年香港经济的最大隐患。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的传导过程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疲弱引发次级按揭出现断供潮,提供这类按揭业务的金融机构出现财务困难。资产证券化将危机由按揭贷款市场扩散至其他金融分市场,导致金融市场信贷紧缩。由于各国与美国的金融联系密切,美国次按危机向其他国家蔓延,尤其是欧洲及新兴市场地区所受的冲击最为明显。这次危机已经给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的许多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造成巨额亏损。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警告,美国次按危机带来的损失,可能多达3000亿美元,而信贷紧缩可能会进一步冲击金融市场。更为严重的是,由次按危机引发信贷紧缩,并蔓延至消费市场收缩,从而影响消费及楼市,连锁打击美国经济,使美国经济疲态尽现。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GDP增长0.6%,低于市场估计的0.8%20082,美国ISM制造业指数为48.3,非制造业指数急跌至49.3,显示美国经济已经踏入衰退边缘。评级机构穆迪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陷入负资产状况的楼宇已有900万宗,是美国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的最多,达到美国整体置业量的10.3%,表明楼市危机已不止影响次按借贷者,而扩散至较为富有的中产阶层。正由于这样的原因,金融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看法急转直下。美国联储局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美国经济有50%的机会陷入衰退;股神巴菲特认为,按常识美国经济已经衰退;摩根士丹利亚太区主席罗奇预测,美国经济衰退可能持续35个季度。面对经济衰退的威胁,恍如2001年的翻版,美国再次动用减息、减税和弱美元政策等货币、财政以及汇率政策组合。在过去的半年,美国已累积减息2.25厘,且有望进一步减息;美国总统布什不久前签署了总值1680亿美元的减税和退税法案以刺激消费;美元汇价指数2007年共下跌8.3%,进入2008年后跌势持续。由于美国不遗余力地刺激经济,且除涉及次按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外,其他行业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整体而言仍然是2001年以来最好的,加上对外贸易出现多年少见的转机,因此,一般估计,尽管美国应有足够能力阻止严重衰退出现,但美国经济将出现一次较大的调整则是无可避免。20071120日美国联储局发表的经济前景报告,将美国2008年的经济增长幅度由半年前的2.5%2.75%调低至1.8%2.5%。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和最大贸易体,美国经济的调整将不可避免地会给其它国家和地区带来影响,但只要美国经济不出现严重衰退,相信全球经济与贸易仍可继续保持一定增长。

    ()诸多因素左右市场预期,使香港金融市场震荡加剧、金融安全面临更大的挑战。这些因素主要包括:(1)美国次按危机及美元问题。次按问题仍是金融市场一个重大的不明朗因素,而对经济前景的忧虑更加深了市场情绪的波动。为防止美国经济陷人衰退,美国已连番减息,使得美元持续维持弱势。过弱的美元将使已经非常强势的亚太区货币更加强势,到头来会打击亚太地区的出口,从而拖累亚太区的经济放缓。而如果出现恐慌性抛售美元资产,势必产生骨牌效应,使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面对严重的冲击。(2)日元问题。日本长期采取低利率、弱日元政策引致不少国际投资机构借人日元来投资股票市场或高息货币,使国际金融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日元利差交易,并成为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隐患。一旦日元汇率攀升,将引发对冲基金沽出其它资产(包括港股)来偿还日元贷款。其结果是将进一步加剧全球股市和汇市的波动。(3)内地宏观调控问题。在两地经济日益密切的情况下,内地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走向对香港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两地股市的关联度也越来越大。自200711月以来,受美国次按危机扩散、预期内地加大宏观调控、内地股市出现较大调整等外围因素的增加,香港股市震荡加剧、成交明显萎缩,投资者信心转趋谨慎。恒生指数已从2007103031638点下调至20083623343点,下降26.2%;日成交金额也从前期的1000亿港元下降至800亿港元左右,萎缩近14

    ()受内地和美国经济的双重影响,香港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升温,将给中下阶层市民的民生及特区政府施政带来压力。香港是外向型经济,加之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自身货币政策的独

立性受到极大限制。美元弱势、人民币强势,全球食物价格及油价增长等因素,进一步刺激通胀升温。由于食品支出占低收入群体家庭支出中的比重较高,通胀对香港较低收人家庭的影响相当大,尤其是在食物价格上有相当大的压力。同时,通胀将刺激物业价格上升,并反过来进一步激通胀升温。如果通胀来得太快太急,在市民收入因经济转型而两极分化有所加的大背景下,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也容易被有些人加以利有来挑战特区政府的施政。特区政府预计,2008年的整体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平均会上升3.4%,扣除一次过的宽免因素后,预测基本综合消费物价指数会上升4.5%

()香港的内部需求继续保持强劲,有利于支持经济继续增长。主要动力来源是:(1)劳动力市场旺盛,工资水平上升,市民的消费信心和购买力保持强劲。20081月,香港的失业率3.4%、就业不足率2.1%,均处近10年来的低位;总就业人数则创下355.1万人的历史性高位;特区政府劳工处在这个月内共接获私人机构的职位空缺48142个,平均每个工作日收到约2200个空缺,比上年同期上升27.1%,显示劳工市场持续活跃。2007年,涵盖香港各主要行业的名义工资平均增长2.3%。实质工资平均上升l.3%;汇丰、恒生、新鸿基地产、恒基地产等香港大企业已宣布2008年将调升员工薪金,显示2008年香港的工资水平将继续增长。(2)特区政府财政预算案提出的一系列还富于民、支援弱群体、加强基建的措施,将给香港经济带来约l200亿港元的内部需求。这些措施包括:将薪俸税、个人入息课税的标准税率降低1个百分点至低1个百分点至16.5%;一次过宽减2007/08年度75%的薪俸税、个人入息课税、利得税和物业税,上述税项宽减的上限为25000港元;增加薪俸税的个人基本免税额,扩阔税阶;宽免2008/09年度全年的差饷,以每户每季5000港元为上限;拨款43亿港元向全港住户户口提供每户l800港元的电费补贴;加大扶贫和对弱势群体的经济援助;推动l0项重大基建工程上马,2008/09年度政府基建开支预算为218亿港元。通过实施上述措施。特区政府的综合账目将从2007/08年度的1156亿港元盈余降至2008/09年度的75亿港元赤字,将会带来约1200亿港元的刺激,有利于抵御外围经济放缓对整体社会有推动作用。(3)通胀升温,实质负利率重临,将刺激市民置业、消费。20081月,香港的综合消费物价指数按年上升3.2%,如果扣除一些一次性的减免措施,综合消费物价指数的按年升幅(即基本通胀率)4.3%20081月底,反映银行平均资金成本的综合利率为l.68厘,显示香港已处于负利率状态。在预期通胀仍会上升、港元利率将跟随美元利率再下调的情况下,将刺激市民消费和置业保值,促进房地产的需求增长、价格上升。

    ()香港与内地经济的合作与互动将继续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随着两地经济的持续融合,内地经济对香港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2007年,香港整体货物出口总值26875亿港元中,内地市场占48.7%,所占的比重比美国(13.7%)、欧盟(13.5%)和日本(4.4%)的和还高l7.1个百分点。内地访港旅客1549万人次,占全部访港旅客2817万人次的55.0%。以股本市场计算的内地企业(H股、红筹股、非H股民企)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58%、集资总额的63%、总成交额的69%。在内地经济可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香港的对外贸易与服务输出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恒生银行估计,2008年香港的出口增长幅度会由2007年的9.2%减缓至7.2%

 

 (2008香港经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