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重组对行业影响


1、按照目前方案重组后,国内运营商未来竞争格局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李进良:重组之前全国运营商发展状况详见表1,全国运营商各类用户数现状详见表2。

2006年移动通信运营商业务收入3758.38亿元,约占全行业收入比重60%;固定通信运营商业务收入2604.95亿元,占全行业收入比重40%;移动通信运营商净利润696.66亿元,约占全行业净利润比重64%;固定通信运营商净利润376.34亿元,占全行业比重36%。这一切表明移动日益超过固定,对固定业务的替代效应持续增强。

2006年中国移动的业务收入较2002年翻了一番,占全行业收入的46.4%,净利润比其他三家之和还多247.5亿元,竟占全行业的61.5%,形成了一家独大的格局。

表1 全国运营商发展状况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移动/联通
 中国电信
 中国网通
 电信/网通
 
2002年用户数    亿户
 1.38 
 0.6817
 2.024
 1.33
 0.7742
 1.718
 
2006年用户数    亿户
 3.18
 1.43
 2.224
 2.23
 1.45
 1.538
 
2006年/2002年
 2.304
 2.098
 
 1.677
 1.873
 
 
2002年业务收入  亿元
 1509 
 508 
 2.970
 1363
 676 
 2.016
 
2006年业务收入  亿元
 2953.58
 804.8
 3.670
 1750
 854.95
 2.047
 
2006年/2002年
 1.957
 1.584
 
 1.284
 1.265
 
 
2006年净利润    亿元
 660.26
 36.4
 18.14
 270.8
 105.54
 2.566
 
2006年资产总额  亿元
 5000
 2400
 2.083
 4000
 3000
 1.333
 


表2 全国运营商各类用户数现状

全国运营商各类用户数现状


 全国
 移动
 联通
 移动/联通
 电信
 网通
 电信/网通
 
移动用户总数  亿户
 5.47
 3.87
 1.6
 2.419
 
 
 
 
GSM用户数  亿户
 5.06
 3.87
 1.19
 3.252
 
 
 
 
CDMA用户数 亿户
 0.41
 
 0.41
 
 
 
 
 
固话用户数    亿户
 3.65
 
 
 
 2.21
 1.442
 1.532
 
  PHS用户数  万户
 
 
 
 
 6000
 2454.4
 2.445
 
宽带          万户
 
 
 
 
 3565
 2260
 1.577
 


按"五合三" 重组方案虽然三家运营商都将获得移动和固网牌照,成为全业务运营商,遵循了摩尔定律及“移动超过固定”规律,重组之后现实是中国移动仍然是原来的组织架构,仍然拥有GSM用户约3.9亿,仍然是每天2亿元以上的利润。中国电信虽然新添约4千万CDMA用户,并保有原来约6千万的PHS用户、约2.2亿固网用户,由于C网在联通一直亏损,2007年刚开始盈利,但要分家重组,走向正常运营少说也得半年,因此,估计中国电信也就是保持原来的经济效益。新中国联通(暂名)拥有约1.2亿GSM用户、约2.4千万PHS用户、约1.4亿固网用户;由于要伤筋动骨,合并重组,走向正常运营也得一年半载,因此,估计其效益也就比原联通好不多。总起来看,重组后的一两年,经济效益不会有明显改善,仍然是中国移动独占鳌头,不可能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

人们可能寄希望于重组之后未来三五年的发展来改变现有不平衡格局。从信息技术普及的S型曲线来看,2G已进入稳定期,需要新技术来推动移动通信的进一步快速发展。这就要看3家未来发展的走向,现有2G移动业务必然要向3G发展,不可能一下子跳越3G,直奔4G,这已是业界共识。中国移动已经建有TD-SCDMA计8个城市约14000个基站,看来只能朝TD的方向走下去。其他两家按"五合三" 重组方案的意图,似乎是让中国电信顺着现有CDMA 1X网 升级为1X EV DO。似乎新中国联通是将GSM网走向WCDMA,果真这样,和黄3G连年亏损,盈利已经推迟到2009年了,新联通又如何发展呢?因此,即使在三五年后,能否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还是一个大问号。


2、电信重组,会对我们3G发展产生什么影响?特别是对TD-SCDMA发展的影响?

李进良:电信重组之后,设发3张3G牌照,中国移动经营TD-SCDMA,中国电信经营CDMA 2000,新中国联通经营WCDMA。那必然打乱用TD一统华夏的宏图,使得中国的3G市场被欧美利益集团瓜分,会影响自主创新的TD产业的发展规模,会影响移动通信全程全网的互连互通,对老百姓的使用造成诸多不便。

究竟那一种技术体制能取得最终胜利,各占多少市场份额,这就要看各运营商的原有基础、运营策略、经营管理水平。如果中国移动改变现有态度,全心全意推进TD,由于TD具有技术、频率、网络、业务和成本等5大优势,又领先一年建设了8个大中城市14000个基站的TD网络,而且中国移动本来就独占鳌头,仍然可以保持每天2亿元以上的利润,可以利用其GSM精品网支持TD网络快速部署,抢在WCDMA网络部署之前,形成TD全国网;可以支持TD用户在网络部署过程借GSM网进行全国漫游;还可以GSM的利润补偿TD来高速发展TD用户,抢先分流中国电信和新中国联通的固话用户和小灵通用户;因此,不但不会在电信重组之后,败下阵来,甚至会更加发展壮大,形成更加不平衡的电信竞争格局。


3、固话运营商拿到移动牌照后,会对小灵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李进良:固话运营商不管拿到或没拿到移动牌照,小灵通都将面临迅速流失的局面。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小灵通发生、发展、衰退、即将消亡的全过程:为了竞争,电信运营业拆分改组是正确的;但是以所运营的业务来拆分,让中国移动专营有市场前景的移动电话,而限制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只能专营日薄西山的固定电话,违背了“移动超过固定”的规律则是错误的。

在这种监管政策下,2001年便逼出了以无线接入为名的小灵通来打政策擦边球,技术上并不先进的数字无绳电话PHS系统靠单向低固定资费的优势,迅速发展用户,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策略,从小城镇到中等城市,再扩展到大城市,最后从北京、上海的郊县侵入市区,终于形成了一个PHS全国网,2003年猛增到近3700万户,2004年接近翻一番,甚至比中国联通先进的CDMA系统发展用户的速度还快,为那几年固定电话用户的增幅贡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2006年底以来移动电话资费降低,小灵通的优势日益丧失,其用户便逐渐流失。2006年10月无线市话鼎盛时期曾达到9341.5万户,在固定电话用户中的比重为25.2%,年底降到9112.7万户,说明开始负增长,详见表1。2007年底,无线市话用户减少了658.3万户,降至8454.4万户,在固定电话用户中的比重降为23.1%,比2006年底下降7.2%。

表1 无线市话用户数与年增长量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无线市话数       万户
 3691.7
 6484.7
 8532.7
 9112.7
 8454.4
 
无线市话年增长量  万户
 
 2793.0
 2045.3
 582.7
 -658.3
 


2007年8-12月,固定电话用户连续5个月减少,主要是由于无线市话用户大幅减少所致,详见表2。

表2 2007年无线市话用户数与月增长量

2007年     月
 4
 5
 6
 7
 8
 9
 10
 11
 12
 
无线市话  万户
 9086.8
 9091.5
 9055.1
 9027.5
 8958.3
 8881.0
 8812.8
 8688.3
 8454.4
 
月增长量  万户
 19
 4.7
 -36.4
 -27.6
 -69.2
 -77.3
 -68.2
 -124.5
 -233.9
 

中国固网用户如果按2007年12月减386万户的强度持续下去,2008年净下降量到5000万户的可能性非常大,这种雪崩速度会是非常令人震惊的。特别是移动漫游费价格听证会后,移动资费再次下降,对固网的打击将会更加沉重。这流失的5000万小灵通用户,由于不少人本来就是持有GSM、CDMA和PHS的三枪将,虽然不会全数转网,但还会有相当大的比例必然转入移动,移动电话则继续高速蚕食无线市话业务,雪上加霜,更会加剧不平衡格局。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固网运营商将会陷入相当困难的境地。

按上面的分析,固话运营商如果没拿到移动牌照,小灵通用户则日益转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固话运营商如果拿到移动牌照,小灵通用户则仍然有大部分转入中国移动,有少部分会转入固网运营商各自的移动网。


4、随着视频、电话会议系统普及,对固话业务将产生什么影响?

李进良:吉尔德定律(Gilder's Law)认为主干网的带宽(即数据传输速率)将每6个月增加一倍。比芯片的增长速度快得多,光纤技术和无线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带动宽带通讯如视频、电话会议的快速普及,使得固话业务的比重日益减少。同时,由于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日益夺走固话业务。因此,固话业务是在宽带通讯与移动通信两面夹击下苟延残喘。

这一定律对电信运营商的挑战和机遇主要涉及互联网与宽带用户两个方面:预示了

●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将空前提高。

● 宽带用户的增长速度将空前提高。

这是信息通信传输线路发展的规律,从而为数据超过话音创造了条件。

数据超过话音——来源于人的信息需求。

从媒体技术来说数字化为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奠定了基础,使得人类对声音、文字、图形和运动图像等不同的感觉媒体可以用基于0和1数字的语音编码、图像编码等表示媒体数据来进行表现、存储、传输和加工。为满足人们全方位的信息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表示多媒体的数据也就必然会超过单一媒体的话音。发达国家在近期内数据业务将超过话音业务,而且10年内数据业务将占到90%甚至95%的比重。

遗憾的是在上个世纪末,当全球发展数据速率超过1Mbit/s的ADSL成为宽带有线接入的主流技术,推广它作为运营商的主营宽带业务之际;中国电信却在推广数据速率仅144kbit/s的一线通ISDN——综合业务数据网,到2002年也不过117.25万户,收效甚微;而没有及早加大力度去推广ADSL,更没有考虑光纤接入。据信息产业部统计,电信运营商的宽带用户2002年仅334万户,最近3年迫于固定电话收入下降的压力,才重视起来,增长量逐年提高,2006年中国电信升级26省ADSL网络,数据速率可提高3倍,促使每年以超过1400万户的速度增长,到2007年达6646.4万户;宽带用户主要来自xDSL,超过78%的份额。

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固网运营商收入的最大武器。设想如能早在2000年中国移动拆分之日即发挥其电话接入容易转为ADSL宽带接入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宽带用户,以弥补其固话用户下降的损失,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或许不至于形成今天这么大的不平衡格局。截止2007年底,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预计在2008年初中国将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尽管互联网普及率提高至16%,但仍低于19.1%的全球平均水平。说明我国宽带上网的市场空间还非常大。

因此,电信运营商要自觉遵循吉尔德定律,在市场牵引和技术驱动两个轮子的高速转动下,促使主干网的带宽以比摩尔速度快3倍的速度,即每6个月增加一倍;边缘网则以廉价的光纤到户方式不断扩展;同时,要促使移动接入网从2G加速向3G→HSPA→LTE→4G的发展路线不断升级,与光纤核心网相匹配不断提高速率。这样,就可以使得视频、电话会议等宽带业务快速普及,数据业务超过话音业务,占到90%甚至95%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