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像一群孤獨的戰士,背負著不可能的任務,行走在西部的草原和黃沙之中。我們前進的動力來自于對苦難同胞無法忍受的關懷和一種不滅的信念,深信在我們背後有一股無以淪比的力量正蓄勢待發,它的名字叫中國。
千鄉萬才,利他精神,愛人如己。西部開發在十年內見效,可成。同心協力,爲西部人,爲中國人,崛起,奮鬥。同心協力,共創美好的明天。
黄羊川的春天(2)
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最有創見、最具活力的人。因爲這些人是人類社會的先導,也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精英,更是強勁的社會前進力量的驅動者。他們往往代表著人類在某個時期、某個新領域的最高追求,驅動、引導著它不斷趨向完美,並使其得到更新、更高的揚棄、提升和超越。
而歷史,也將以它獨有的方式,給這些驅動者留下輝煌的一頁,永遠銘記著他們。
這些人可以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也可以是一個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和企業家。
溫世仁、林光信就是其中的兩位。
兩個土生土長在臺灣,長期在美國學習工作,後來又奔赴中國大陸創功立業,並且已成爲社會高收入階層的同班同學,能夠志同道合地爲改變西部今天依然落後的面貌而鞠躬盡瘁,能夠堅定不移地把幫助西部同胞儘快擺脫貧困作爲自己的精神支柱,其本身就使人無法不動容,無法不欽佩……
當一個人的思路和才幹趨於成熟的時候,就會有更大的思路和才幹在實踐中碰撞,理想在召喚下噴湧而出。這往往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
“千鄉萬才工程” 是一項旨在把資訊網路科技引入農業社會的鄉鎮,促進當地發展知識型的經濟,實現從散居到聚居,發展服務業,加速這些鄉鎮轉型爲“網路新農村”的宏偉工程。該計劃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西部地區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知識水平和發達地區同步,最終帶動當地知識型經濟的發展。
“千鄉萬才計劃” 10年內在西部地區爲主的鄉鎮,建立1000個會員學校基地,通過SET、西部故事培訓學生和教師的網路技術能力,爲笫二步把工作機會引入西部打下基礎。同時,千鄉萬才計劃在西部設立100個數碼中心,從數碼中心雇用上萬名從事網路技術和服務的人才,通過遠距雇用實現留才西部、收入水平同步。
“千鄉萬才會員學校計劃”的會員學校,除了能夠得到千鄉萬才提供的電腦和相關設備,還能夠得到免費提供的“考前直通車系列軟體”、“英語直通車”、“打字直通車” 和“軟體直通車” ,並且會得到持續不斷的技術支援和指導,以藉此提升當地學生們的升學能力和就業能力,並以學校作爲交流平臺,開展以校領鄉、電子商務,最終帶動當地知識型經濟的發展。
千鄉萬才的笫一個試驗基地是極其宏偉壯觀的。這座五星級的黃羊川國際會議中心,按照溫世仁先生當初的意願,其目的就是將其打造成爲“網路城鄉” 的一個示範基地,不僅給國際友人提供最恰當的場所,而且讓他們在此召開扶貧、科研等會議時,能切身體驗到社會的落差,同時也給這裏帶來新的觀念、新的知識、新的技術。在這裏,不僅有軟體發展區,而且也可以向西部的老百姓示範,如此這般的生活條件,只要通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
正如甘肅省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趙少智所言:“從黃羊川開始的千鄉萬才事業,包含著來自東部、來自臺灣對西部同胞不竭的關懷;源自於對人身和生命的尊重而産生的愛;源自於利他精神對於仍限於貧困之中的同胞的無法心安;建立在對資訊時代的理解基礎之上對中國西部發展走數碼化道路的構想;建立在對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和中國崛起不可阻擋的信念之上而産生的堅強信心。”
當然,對於溫世仁、林光信先生的行爲,許多局外人似乎難以理解,因爲溫世仁、林光信的行爲已明顯脫離了“經紀人” 的模式,他們不是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是把幫助西部人民擺脫貧困作爲自己的目標。
但是,機遇總是鍾情于開拓者,也鍾情於奮鬥者,更鍾情於癡心者。千鄉萬才的魅力所在也正在這裏。因爲,這裏有著不同價值觀,不同發展觀,不同世界觀的碰撞。正是在這種碰撞中,才讓人們體會到什麽是高尚,什麽是遠見,什麽是值得用一生去追求的目標。
在溫世仁看來,在工業化時代,存在著工業社會與農業社會。雖然工業化的進程已快接近終點,但從全球來看,大多數人還生活在農業社會之中。在網路化時代,人們生活在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資訊社會這三種社會中。
因而溫世仁認爲:網路,是上帝送給窮人最好的禮物。如果能夠恰當的利用網路,就有可能使中國還生活在農業時代的人們,跳過工業化時代,直接進入資訊時代。這是一種跨越式的發展,同時又減少對自然和生態的破壞。爲此,他非常希望黃羊川的模式能夠在西部不斷地被複製,以儘快形成加速西部發展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