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审计”:社会难堪成本之重


截止目前,共有近万名审计人员正在对18个中央级单位、240多个省级单位、370多个地市级单位、2500多个县级单位的抗震救灾事务进行审计,审计覆盖了重点地区和主要环节。 这一组数据予人的,竟主要是担忧。(《中国青年报》)

 

算算成本帐。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我国城镇职工平均收入继续增长,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524元。其中,城镇国有经济单位为6960元,月均2360,日均110元左右(以标准月均工作日计算)。而公务员群体的收入又明显高过国有经济单位。在特殊时期,当然还要取消节假日休息,同时取消休息是必须支付200%至300%于工作日工资的加班费用的,即便不计在工作日延长劳动时间的加班成本,每一名审计人员,日均消耗工资成本不会低于200元。另计行政成本,以人均100元/日计算,在行政营运成本特别高昂的我国,这是低得不能再低的标准了,两相合计,每名审计人员,直接日均工作消耗不会低于300元。近万名审计人员的直接日均消耗不会低于300万元,月计9000万元。如此大规模的审计持续一年时间,直接消耗将高达10.8亿。审计署昆明特派办杨恒田处长说,审计将至少持续8年。尽管在一应工作走上轨道后,审计规模将大幅度缩小,但消耗成本依然会十分高昂。

 

算算绩效帐。这是被人问烂了的一句话:谁来审计审计署?河北省沧州市就有审计人员在接受被审计单位宴请时喝死了。如果不喝死,还要在第二天与被审计单位领导一起踏上去扬州游玩的旅程(据说相关费用,可是准备由审计人员自己负担的)。类似行为,真的是孤例吗?这样的审计结果,真的严谨可信吗?是否需要重新组织人员对被审计的事项及审计署实施二次审计呢?谁又来对二次审计组织实施三次审计?如此循环,无穷尽也。(《第一财经日报》)

 

再算绩效帐。抭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的绝对规模很大,但较之以中国这个庞大的分母,所占比例并不高。而且,出于对绝大多数人与生俱来的善良的信仰,还有理由相信,至少是抗震救灾款物的使用情况不会太不如人意。即便将这种道德上的信仰抛在一边,问题是:集庞大的人力物力资源于一处,于相对很微小的分子上,必然放松了对于庞大分母大多数的其它部分的监督审计,在稍稍扎紧这一处篱笆的同时,放任千万处篱笆透风透雪,这一处的扎紧,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换句话说,纵然将抭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排除在外,需要有多少审计人员在岗才足够分配至每一个必须要实施审计监管的角落?现代社会结构如此复杂,真是保证了审计人员足够分配的话,是否同时意味着,我们创造出来的绝大多数,甚至是全部社会财富将消耗殆尽于审计过程?

 

说一说理想的模式。是社会运行有序,是整个社会致力于透明、诚信的运行程序建设,是严谨、透明从一种限制,从不得不为上升为自觉而为,是明明白白公之于众:小数点之后,任何一个微小数字变化的来龙去脉。无数人的眼睛,出于自己以及对他人命运的深深关切,出于对公平、公正的执着,会望向小数点之后任何一个微小的数字。藏污纳垢的空间越来越小,腐败挥霍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审计工作量就越来越少,审计过程愈加透明,结果愈加可信,还能因此节省下庞大的人力物力资源,使得亿万劳动者辛苦创造出来的财富,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公众日渐提高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大量虚耗于转化的过程中。

 

只有来自于公众自身的监督审计最高效可信,而且,来自于公众自身的监督审计最廉价,无乎不费一文钱。理想模式之下,便是抭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如此感、繁复,所需要的专业审计人员,可能就只是几十个,甚至是几个。猬集近万名审计人员于此,是在整个社会没有致力于透明、诚信的运行程序建设之后,在藏污纳垢空间广大、腐败挥霍可能性特别高之后,不得不付出的惨重代价。无论在具体事项上结果如何,其社会意义都是很微缈的,因为其代价高昂,注定了无法复制。甚至令人作比较“阴暗”的怀疑:即便在不透明、诚信的前提下,纵是完全放任自流,所造成的损失当量,是否一定会高过如此高昂的审计成本?

 

真正可信的,永远是来自于公众自身的监督审计。在本次抭震救灾过程中,在特别困难的现实境况中,我们看到了公众自发监督审计公共事务的激情、行动与成果。我们对未来的希望,便主要寄托在这种激情与行动的发扬光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