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姓30年(1978-2008)之住篇


  七十至八十年代,农村的住房条件比城镇的似乎还要好一些。听父母说,我家七十年代中期就建成了约两百平米的青砖碧瓦房,全是靠年轻的父母白手起家得来的。砖和瓦都是父母自己制模后烧制而成的,辛苦了整整三个多月,没有依靠任何人的帮忙,才在自家的土窑里完成了建房所需要的全部砖瓦。尔后的搭建工程,也全靠自家亲戚帮忙完成,当然,这得益于我父母亲的兄弟全是泥瓦工匠的原因,所以在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在全村率先盖起了宽敞的砖瓦房,据父母说,那时还有三分之一的村民住着泥瓦房呢。不过到了八十年代末期,村里的泥瓦房就全消失了。而那时的城镇居民,大多都只能住在单位分的房子里,由于房子紧缺,人均住房面积比农村的小了很多,再加上那时城里的房子也没什么装修,只不过地面是水泥地,墙刷了白而已,所以住房条件和农村并没多大差距。我记得我小学五年级时到市里去参加竞赛,发现市里的宾馆很少,而且也没什么享受条件,整个宾馆只有一部电话,还是手摇的。据老师讲,北京等一线大城市那时的住宿条件也并不好,遇到展会什么的,宾馆就住满了,一些单位只能把客人往条件较好的医院住院部安排。哪像我们现在出差,三六九等的宾馆随我们挑,哪怕是到山区去,还有农家院可住。现在的住房条件,是越来越自由,选择面越来越广了。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后,房地产开发的号角才正式在全国吹响,我95年到深圳去时认识了一位本地人,听他说他几年前跑到海南去买了一块地,原准备放个一年两年后转手卖掉大赚一笔的,不料严重被套,由于海南的房产失控,国家出台政策调控,他买的地成了荒地无人问津,价格更是狂跌。这似乎和08年的房地产市场有些相似,总之98年之前的中国房地产交易还不兴旺,我96年在一个地级市购买的商品房,闲置几年后以亏损30%的价格处理给了一个远房亲戚。看来在温州炒房团没出现前,人们买房几乎没什么赚钱概念。我那时买房纯粹是图个心安,觉得有房就有了依靠,至于住不住、升不升值那并不重要。

  98年之后,取消了福利分房,刺激大量商品房交易上市,由此房地产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红火期,房价开始节节攀升,一线大城市的房价有了近十倍的增幅。这十年间,随着人们对商品房的需求增加,也带动了一系列的产业繁荣,如装修业、建材业、房产中介、房产开发等等,社会的发展又带动了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05年左右,人们买房开始注重大户型,别墅也好卖起来了,而仅仅两年之后,人们发现大户型其实并不实用,而且买得起大户型的人毕竟是少数,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开始提倡小户型,一些别墅因为购买群体限制,成了空房。随着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的减少,房地产开发商开始从城市向郊区扩张,由此带动了城郊的经济发展,但由于交通及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造成了郊区房有人买无人住的情况。

  这些来年,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是在不断变化。起初可能只是需要一套可以住人的房子,再往后,开始讲究房子的地段和周边环境还有小区环境,再往后,开始讲究房子内部的装修,这装修也有演变,从简装到豪装又到了现在的环保装,也就是以实用、健康舒适为主。以前买房的目的是为了给家人住,后来并非如此单一的目的,有的是为了投资,如出租转售,还有的是为了给后代留下遗产。总之,房子的作用越来越多。以前买房是婆媳同住,现在则是大家小家分开过,互不干涉,减少了家庭摩擦。今年春节我回到阔别十多年的老家,发现现在的农村,也几乎家家是小洋楼了,而且也和城里人一样,用上了自来水和独立卫生间,以前用露天茅坑的现象几乎要绝迹了,新时代的农村,住房卫生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房地产在经过了十年轰轰烈烈的上涨之后,开始出现拐点,一些炒房团损失惨重,境遇如九十年代初期海南的炒地团一样。不过我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高潮与低谷,当房价高的超出了大多数国人的承受能力,房地产强劲增长的步子该缓缓了,房产业也该看看冬天的风景了。

  但是,我们可以预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房地产还会有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