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的“德行”与撒旦的智慧


院士的“德行”与撒旦的智慧
文/曹喜蛙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伦理道德传统的大国,一个人的德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一向很高,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也是中国文化之所以贯穿5000年而长盛不衰的法宝。
按古时候的标准,如今的院士应该就是所谓圣人了,尽管我们今天不再强调“圣人”的概念,但是一个国家、民族应该是离不开圣人的,他们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的脊梁和国家大厦的顶梁柱。尽管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中,提倡自由、延缓评判,经常也有打破常规、常伦的事情发生,但是总体上科学道德、科学伦理是不能从根本否定的。
    6月23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直言院士群体的科学道德面临更高的社会期望。称在将要审议和表决的新修订的《中国工程院章程》第四条“院士标准和条件”中,增加了“品行端正”的表述。
徐匡迪在报告中高度赞扬了以钱学森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国际著名工程科技专家及荣获中国科学技术最高奖的袁隆平、王选、金怡濂、王永志、闵恩泽院士等新时代的著名工程科技专家等堪为院士群体的杰出代表,同时有针对性的列举了一些有关科学道德的不良现象:“国内外已经发生的学术腐败现象令人震惊;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个别院士疏于对学生和助手的管理而产生不良影响;个别候选人的申报材料因夸大成绩而受到质疑,这些都应该引以为戒。”
   为院士标准增加品行端正这一条,不仅得到对教育界和学术界腐败深恶痛绝的老百姓举双手赞成,也得到了绝大多数院士的支持,据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解释,在对章程进行修改时,向院士发出了485份问卷,有效问卷为449份,其中77.5%的院士同意加上这方面的要求。
徐匡迪院长的提议很快得到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响应,但就在大多数人为院士的标准设“德行”门槛欢呼的时候,也有人提出谁来监督院士的“德行”?似乎是担心院士的标准设“德行”门槛形同虚设,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在以往的时代,恐怕这样的担心不会是多余的,但是今天则不用忧虑谁来监督院士的“德行”。
如今我们进入了传媒和互联网的时代,以往可以瞒天过海的事情,恐怕现在多是纸包不住火了,只要有不良行为发生,就有媒体和网民的“天眼”进行关照,不怕他能逃之遥遥。
其实,对院士设德行门槛没有什么稀奇,所谓德行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如果某一天中国真的出现了一个没有德行的科学奇才,作为特例我们可以不予排斥、打压,也可以给予特殊嘉奖,可以有人无限迷恋他,但我们没有必要把他选入院士,因为特例毕竟是特例,不能坏了一个民族、国家的恒久的德行规矩。
    正如没有人否定魔鬼撒旦的智慧,但魔鬼撒旦的行为绝对是人类无法接受的,科学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建设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没有德行的邪恶的智慧绝对是人类不能接受的,同样一个没有德行的院士永远是国人所唾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