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正成为威胁中国经济的“堰塞湖”


热钱,又叫国际游资,或称逃避资本,是充斥在世界上,无特定用途的流动资金,是为追求最高报酬及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热钱在国际间流动的目的主要是套利、逃汇以及赚取较高的投资收益,其一般投资于股票、商业票据、同业拆借、商品期货等证券市场或者是房地产市场;具有数额巨大、流动复杂、危害大和高投机、高风险的特点。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和预期,加上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前期火爆,吸引了大量游资和热钱进入。随后中国经济陷入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央行六次加息和十余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人民币进入升值通道,升值预期与中外利率的倒挂相结合,更加剧了热钱流入,从而再次恶化通货膨胀,再加上全球性物价上涨的推波助澜,导致宏观政策失效和金融风险增加,威胁经济增长。所以可以说,热钱正在成为威胁当前中国经济的“堰塞湖”。

 

一、热钱从何而来?

关于热钱的流入渠道,总体来说可以分为正规渠道和非正规渠道。正规渠道是指通过政策许可的方式进入国内,主要包括通过QFII对中国资本市场进行证券投资,此类热钱规模较小且受限于仅可投资证券市场,所以危害并不大并且可以控制,与波涛汹涌的热钱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非正规渠道,是指国际热钱通过一些隐蔽的手段非法的进入国内市场,主要包括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地下钱庄及侨汇等。

首先是贸易渠道,即通过进出口贸易进入国内市场。其一,通过外贸和进出口企业低报进口、高报出口的方式引入热钱,我国人民币升值但外贸顺差却不见明显减少的矛盾情况,就和国际热钱的流入不无关系。其二,通过贸易支付中预收货款和延迟付款等方式将资金留在国内。其三,通过编制假合同虚报出口贸易,促成外汇资金流入国内;其四,通过“买单出口”的方式进入,做法是由中介机构注册多家虚假外贸企业,获得外管局提供的出口收汇与进口付汇核销单,然后出售给没有出口权的企业与个人,形成虚假贸易和资金流入。其四,通过贸易信贷流入国内,做法是提供虚假出口贸易信贷,由此将外汇资金打入国内。

其次是外商直接投资渠道,即通过虚假投资,混杂着对机器设备、技术评估、商标产权等方面的投资,而后转进入资本市场。其一,利用国内某些地方政府实施招商引资政策进行虚假投资,将无实体产业投资需求的资本投入投机利润较高的房地产、有价证券等领域。其二,国内投资者通过在国外设立特殊目的的公司,在境外通过银行借款、出让公司股份、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募集资金,进行返程投资。其三,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大型跨国公司通过从内部调拨资金或是短期国际借贷的方式,将国外转入的资金投入到高利润行业。

再次是地下钱庄渠道。即通过在境内外分别设立拥有一定资金数额的分支机构,以在地下钱庄的国外分支机构付款、国内分支机构取款的方式进行资金转移。同时,某些外资银行甚至内资银行,也开始提供类似地下钱庄的服务。具体操作程序是,境外投资者将一笔美元存入某外资银行的离岸账户,然后该外资银行的中国内地分行以上述美元存款为抵押,为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国内的关联机构提供相应金额的人民币贷款。

最后,还有一些热钱来自于海外华人华侨汇款,特别是通过CEPA安排从香港流入的资金。实际当中就有部分香港资金换汇后存入国内银行的现象,因为根据有关规定,香港居民可以每天汇入国内银行8万元人民币。

 

二、热钱藏身何处?

关于国际热钱的去向,据有关研究表明,2006年上半年至20074月,境外热钱主要流向了股市,所以推动了股市大涨;4月份以后,热钱几乎全部流向了房地产市场,推动房价翻了好几番。今年以来,股市大跌而房市岌岌可危,国际热钱似乎没有了踪影,但宏观数据显示,热钱仍在加速流入。根据2008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我国外汇储备增加1539亿美元,而贸易顺差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之和为700亿美元,这里有800亿美元的资金来路不明;近日,又有研究报告得出,我国当前的国际热钱总量已经达到1.75万亿美元,几近于我国外汇储备总额。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到底藏身何处,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总体来说,国际热钱一般会存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证券市场,通过做多和做空获取短期收益;二是房地产市场,低位时进入,抬高房价到高位时再卖出,获取暴利;三是借贷市场,可能是银行借贷市场,也可能是民间借贷市场。然而,当前我国股市和房市都处于低迷状态,热钱大量存在的可能性不大,那热钱到底存在于哪里呢?根据有关研究发现,大致存在于以下几个领域。

其一,热钱潜藏在银行账户。近期由于股市和房市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投资者普遍的悲观预期,投资股市和房地产难以在短期内获益,而由于人民币加快了升值步伐,加上去年央行六次加息,利率已经位于高位,利率加上汇率变化,使得热钱即使趴在银行账户也可以获益颇丰。现今人民币一年期的利率为4.14%,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2%,从目前趋势看,人民币一年升值的幅度约达10%,因此热钱存入银行账户一年期的收益率要大于14%,远高于美国的2%,加上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热钱存在我国银行账户完全是有可能的。

其二,热钱存在于民间金融市场。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于我国广大民营经济和中小出口企业的打击是巨大的,基本切断了它们从银行获取资金的链条,资金紧张对于这些企业的生存构成了极大威胁,民间金融和地下钱庄顿时成为它们的最后救命稻草。据有关调研显示,今年以来民间金融市场非常活跃,其借贷利率已经超过20%以上。此情此景,热钱进入民间金融市场无可厚非。但由于我国不允许高额借贷,因此热钱可能设法通过各种方式逃过监管。例如,与民营企业签署短期的股权并购合同,热钱首先购买民营企业一定数额的股权,在数月后,再由民营企业从外资银行处回购更大数额的股权,从而达到套利的目的。而目前在我国,这些资本回购、以及在回购中出现的资产溢价都是合法的。

其三,热钱正抄底股市。此结果来源于中国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报告发现,非贸易外汇储备的增加与沪深300指数在趋势上有惊人的一致性;2006年时非贸易外汇储备与沪深300指数同步变化;而2007年起呈现出非贸易外汇储备变化提前沪深300指数2-3个月;但2008年这一关系被戏剧性地打破,沪深300指数的走势与非贸易外汇储备的增长开始出现背离。研究认为,非贸易外汇储备增长与沪深300指数方向的背离是暂时性的,可能意味着新进入境内的热钱正处于潜伏状态,并在逐步对人民币资产建仓的过程之中。这样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目前来看,热钱应该还没有进入股市,但未来是否进入,要看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投资者信心及预期的变化情况。

其四,热钱流入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近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火热,房价节节攀升,吸引了大量热钱进入,房市成了热钱的囤积地,但随着一线城市房产市场陷入低迷,尚有较大投机潜力和上升空间的二三线城市将成为热钱的新去向。近几个月来,北京、上海、广州及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无论从成交价格还是成交数量上都处于下降的趋势以及有价无市的态势,与此同时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却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这样的实际数据似乎也支持了这样的判断和设想。

    从目前的形势看,不管热钱藏身于何处,他们都是在左顾右盼,搜寻更佳的投机机会,其中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行业;而一旦国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投机空间消失,它们就会迅速的撤出,逃之夭夭。

 

三、“堰塞湖”的威胁在哪里?

热钱的快进快出以及大规模流动对于一国经济的短期冲击是巨大的,也是造成经济和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历史上,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热钱的冲击。当时由于墨西哥和东南亚国家放松了对国际热钱的警惕,允许资本自由进出,使得大量国际热钱流入国内。加上本国银行呆账、坏账大量衍生、出口低迷、外债较多、本外币利差较大等原因共同作用,使得热钱兴风作浪,投机套利得手后迅速撤离,导致这些国家陷于严重的金融危机,经济遭受重创。而近期越南发生的危机也是与热钱的流动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

目前,我国国内正涌动着巨额的国际热钱,且其还呈加快流入之势,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危害和威胁是巨大的,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势和稳定。可以认为,涌动的热钱正成为威胁我国经济的“堰塞湖”。其影响和危害分析如下。

第一,热钱加剧通货膨胀。自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通货膨胀初现端倪,一直困扰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而今年以来,通胀形势丝毫未见缓解迹象,CPIPPI指数不断攀升,五月CPI虽有所下降,但PPI却未见下降。这其中,热钱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资本项目管制的外汇收结汇制,热钱流入是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增加人民币货币供给,所以会增加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第二,热钱流入弱化了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为了治理通货膨胀,我国货币政策煞费苦心,2007年以来,利率提升了6次,存款准备金率提升了十余次,汇率也被迫加快了升值步伐,但通胀依然没有被有效控制。货币政策之所以会近乎失效,热钱同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紧缩性通胀政策回收了一部分市场的流动性,但热钱流入的速度不断增加,超过了政策紧缩的效果,自然难以能够有效的抑制通胀。

第三,热钱流入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利于经济增长。热钱大量流入,导致外汇的供给增加和人民币需求增加,双向的结果是人民币升值压力累积,升值速度加快。在本已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人民币升值的结果是企业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其结果损失的必定是经济增长。

第四,热钱潜在着流出的巨大风险。目前国内积聚的热钱已经规模巨大,这些热钱处于观望和潜伏之中,一旦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恶化,投机的空间消失,它们会毫不犹豫的立刻撤出国内。这时,轻则宏观经济遭受重创,重则诱发经济和金融危机。

 

四、如何控制和疏导?

对于热钱的管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控制,不让其继续流入;二是疏导,引导已存在国内的热钱有序流出,不对宏观经济造成过度冲击。要做到两者兼顾,需要调控与管制并举,微观和宏观齐力,具体说来,对策如下。

首先,对于热钱继续流入的控制。可以有直接管制和间接调控两条路径。间接调控就是从热钱流入的动机上着手,消除投机的空间,让热钱自发的选择不再继续流入。主要政策调控措施是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和有所波动,扭转和消除升值预期;与此同时,尽量维持适度利率水平,不能过度拉大中外利率差。在直接管制上,切断热钱流入国内的渠道。从加强监管、增加管制措施两方面着手。加强监管要求对于贸易渠道和外商直接投资渠道的热钱流入加强监管和审查,加强资本项目流动的审查,封锁地下钱庄等热钱流入渠道,对于违规的外资,严格进行限制。而增加管制措施可以仿效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限制外资进入某些领域、对跨境资本流入直接征税、对外汇资金提取无息存款准备金等。

其次,对于热钱的有序疏导。疏导热钱也需要管制和调控相结合,而以调控为主。管制上要限制热钱的短期内大幅流动,如规定最短停留期限等。调控上主要是要确保经济增长的持续,维持宏观经济基本面的稳定,尽量维持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的相对理性,从而引导热钱流入实体经济部门;另外,逐步和渐进的压缩投机空间,引导热钱逐步的撤出国内,这里也注意不能一步到位的将热钱赶尽杀绝,让其没有任何投资空间,否则它们一哄而散带来的冲击将是非常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