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能对的独脚联


  无人能对的独脚联

  一向以文人自称的我,今天再次感到了汗颜!好一个中华文明,任思想的潮随意奔涌,却难触其限!

  前天在中央四台看了《走遍中国》之后,这种感觉就没有停止过。因为在那期的节目里,我看到了惠来神童的独脚联——抉(快)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可是我却没有本事对上一个称职的下联。

  下面是关于它的描述,来自网络资料。这些资料有的有些重复,但为了更详细的说明历史情况,就这样引用了,本人并未作修改,除了必要的文字校对以外。

  一

  潮汕十八怪之八:海水淹井水不坏。

  井水是淡的,海水是咸的,若把两者混到一块,井水也会变咸。但在潮汕却有些奇怪的井,任海水怎么淹,井水就是不变味。这种井,最有名的当数南澳的宋井。这宋井还有些来历。公元1296年,元灭宋,文天祥、陆秀夫相继拥戴了两个小皇帝流亡抗战,一路辗转到南澳岛。为解决饮水问题,便在近海处挖井,共得虎井、龙井、马井三口。由于近海,涨潮时海水就会被淹掉,退潮后井水仍然是甜的,至今依然。要说这种现象也不难解释。一是海水比重大,入井后总是沉在下面,地下涌出的山泉水在上面;二是井下有暗道,海水可以及时泄出,当然这井水就不会变咸了。这三口宋井离海太近,几百年来常被沙淹没,每隔若干年,由于海水的冲刷便会露出一口来。这样时隐时现,更显得这井的神奇。前些年,马井出现,人们为了不再失去它,便加修了井栏,使它和沙隔开,井在海水环围中,甘咸互不干扰,也算一奇了。这种井在潮汕很多,像惠来的神泉“海角甘泉”,也是海水淹泉泉不坏。

  不过更奇的是泉边亭子上有一独联,从明代至今无人能对:抉取携而不竭任卤浸盐蒸独漂平淡。

  二

  宋代时,在广东沿海地带某地渔村(今惠来县神泉镇)有一姓苏的小孩,6岁上学堂,14岁时就考上了状元。由于小孩诗词文采卓越,少年得志,被当时的百姓誉称为‘神童’。一日,苏神童雅兴,在其故里的一口古井边写上了以上一联,称被后人来对之。

  时至今日,由于未有人将此联对得完美,故仍然被称为:‘海角甘泉独脚联’据当地居民流传:若有朝一文人能对得上,神泉镇的地理风水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而对联的人将会成为他们心目中又一个崇拜的神!

  自古至今,海边居民无一能在此村镇内找到无含盐份的淡水,唯有‘海角甘泉’的井水清澈甘美平淡。试想而知,当地的渔民是怎样的将这独特神奇的养命之源视为珍宝!

  三

  海角甘泉位于神泉镇区东南角,宋休是海滩上一个淡水泉眼,明时砌成泉井,其时潮汕神童苏福为它题写独脚联“抉(快)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一时成为绝对,扩大了此泉影响,并被人们编造出许多神奇传说,使此泉演变为“神泉”。清乾隆间知县王玮在井旁建亭,将苏福独联刻在亭柱上,并树碑撰文。清代歌咏神泉诗中有“天涯有奇景,海角出甘泉”的句子,因而产生了“海角甘泉”的雅称。

  四

  在广东惠来县神泉港东南角。是宋代海滩的泉眼。明代成为三面环海的陇堆上的泉井、水甘洌。相传明代有一神童苏福,为甘泉写一独联:“抉取携而不竭,任卤浸盐蒸,独漂中淡。”清乾隆年间在泉井边建一碑亭,把这一联刻在石柱上。亭中树一《神泉亭塔碑记》,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惠来知县王玮所作,指出甘泉”受千斤卤而能甘”,“虽深广不数尺,而欲者千余”,“有功于民”。《潮州府志》载:“此泉发源文昌山下,隆冬不竭而味甘,堡内咸资汲焉。”现在,神泉镇几千人口皆汲此水食用。普宁县揭阳县。

  当然,也有网友给出了一些下联,列出几个,看看如何。

  抉取携而不竭,任卤浸盐蒸,独标平淡。[苏福]

  且闻望已非穷,纳艳浓墨画,几志幻沦。[醉梦思]

  抉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苏福]

  矗欲危亦未倒,凭风吹雨打,唯现高奇。[[醉梦思]]

  抉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苏福]

  爬跌碰当有益,凭冷煎热炒,才是生活。[kouji]

  看了后,总感觉是不满意,不是意曲,便是文偏,不知那位还有更好的下联。

  
链接:    思海常啸       驿外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