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逃课、盗窃、斗殴、流氓、自残、吸毒、撒谎、伤人……一连串让人读来触目惊心的词语,似乎都能和当今我国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在一起。
儿是爹娘心头肉。正常的夫妇,肯定没谁愿意离开嗷嗷待哺或身心发育成长期的儿女选择背井离乡,过着“一处离愁、两地相思”的凄苦生活。
农村“留守儿童”,说得严重点,是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弃儿”:对家庭生活而言,他们丧失父亲脊梁的阳刚榜样及母亲乳汁的阴柔感化,缺少必要的亲情交流和沟通,一些成长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向父母征询、求助,在自我寻求答案的过程中,缺少正确的指引,容易误入歧途。对学校教育而言,教师和家长缺少必要的联系和沟通,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无法实现“学校一半、家庭一半”的理想模式,再者,因为家长的自觉或不自觉“主动放弃”,学校和教师也难免受“破窗心理”影响,对“留守儿童”很难做到不抛弃、不放弃。监护人的现实缺失,也让孩子离开学校后的言行处于不可控状态,难以做到有效监督和正确领导。
“留守儿童”是怎样产生的?最表层的回答是:父母出外谋生的无奈选择。
这个貌似“合理”的解释远远不够!
笔者来试着剖析一下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真正原因:
1、社会福利保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农村基本是“死角”。这个也可以部分解释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处所在:老少病穷的农民基本上没有任何依靠,他们所能寄予年老体弱后的最现实想法就是“养儿防老”。
2、农业生产力低下,农副产品价格低廉,农民收入微薄。虽说国家现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减免一切农业税收的政策,农民稍微轻松一点,但居高不下的物价水平让农村人口的生存艰难。孩子的教育投入,不仅仅是学费问题,生活费、交通费等都是让农村父母犯愁的事儿。为了孩子们九年后能有个更好的前途,父母必须早早出外谋生为孩子“积攒未来”。
3、城市普遍存在对外来务工子女读书设置诸多障碍的问题。孩子想入学,容易,先交上至少一万元的“赞助费”、“择校费”,还有不少繁琐的关卡和手续等等。这样的一些僵化、歧视的地方教育政策加剧了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口与自己孩子的“异地分居”和“亲情隔绝”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