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月《西柏坡学发凡》首发式知名专家谈话录音
2008年5月27日,西柏坡纪念馆三楼会议室
石玉新(著名文史专家)发言
在座有很多领导、专家、学者、大腕,我抛砖引玉讲几点,首先我觉得有一点,这部书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我看到书后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评价:“这是一部有创意的书”,西柏坡的书我见的太多了,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毫不为过,我对西柏坡不敢说烂熟于心,但还有所了解。看到新月的这部书,非常有创新。创新在什么地方?我先说第一点,有重大突破,它不就事论事,不同于以往人们对西柏坡精神的总结,如对三大战役、土地改革,这都是当时发生的事情,它进行了归纳总结,也下了很大功夫,但是不像新月同志研究的这么深,这么透,这么有突破,而且这部书写的非常人性化,或者说个性化。我看这部书很新颖,有个人的很多感悟,包括一些个人的观点、用词,一开始就说港商对我的刺激,后来认识到我跟西柏坡有什么关系,我也在爬坡,这在一般的常见的、程式化的专家那里,比如像社科院,一般不这么写,规规距距的、按部就班的写,这个写得汪洋姿肆,打开了写,很好,我觉得非常真实,我自己这么想,我就这么写,很真实,刚才我跟边老师开玩笑,新月同志真敢捅词,敢用词,这起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这本书写的比较大气,大气啊大气,它的高度有了。怎么突破呢?它离开这些平面的东西了,有了立体感,西柏坡的几个高度,几条线索,你过去不是学统计的吧,或者学数学,我看你书中有很多曲线表,我估计可能在统计局干过,书中全是表格,这给人感觉也比较新颖,一般搞社会科学的人不怎么用表格,很少用数学的东西,总的感觉治学方法就和别人不一样,它比较简明,比如他说的中国革命怎么回事,中国共产党怎么回事,两条线索,邓小平的线索,治国方案的线索,它比较简练,这样搞说实话也有毛病,容易走偏,因为社会科学比较复杂,不是用一个简单的表格能够表现出来的,另一个毛病呢是容易机械化,但是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明了,最大的就是不那么拖泥带水,因为任何一个表格只能说明一种数字,它是一种持续性的发展,细节东西还需要后面来补充,所以这种方法我认为也是一种突破,挺好,在整体上,从思想宏观上认为,西柏坡学发凡,这个名字就说明作者敢捅词,一般发凡这两个字还是很少用的,比如说《修辞学发凡》,陈望道先生写的,还有《逻辑学发凡》,赵新月来一个《西柏坡学发凡》这个词用的挺好,很大气,而且公开亮出这个牌子来,西柏坡学,这是门学问,就像红楼梦红学一样,他没有用“西学”,因为“西学”一般是指《西厢记》,他用了“坡学”,看来是动脑筋了,因为《西厢记》一般都说是“西学”嘛,他要用“西学”就和这个“西学”重了,好,我估计谁也不会用“坡学”这个词,他书中提到很多个“坡”,比如革命的“坡”,人生的“坡”等,总体来讲,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刚才听新月同志也讲了,我回去之后一定好好看,因为我认为他这个是心血之作,确实没丢本职工作,还要给领导、主席们写材料,写汇报,还要搞统计表,在业余搞这种大书,我认为非常非常不容易,另外,确实也有水平,有创新,很大气,另外给人感觉就是耳目一新,有突破,另外一个建议,好东西不能关起门来自己欣赏,在座有许多部门领导,有很多地方单位的小“诸侯”、企业老板,包括你这个小“诸侯”,管着版面挺厉害的,我们举一反三,包括新闻单位,包括报社、电视台,包括网络,我们把这本书要宣传好。
再说一个题外话,关于治学的,我非常佩服郭沫若,尽管郭沫若有很多东西紧跟时尚,但他治学有优点,我看人看优点不看缺点,包括王律同志,我看他的优点不看他的缺点(笑),郭沫若治学敢立论,他比清朝的王念孙他们都强,有人考据了一辈子,没出息,自己没东西出来,当然这与封建统治严酷有关系,郭沫若不一样,他可以一生可以立论三百,但298个可能是扯淡、胡说,或者是主席喜欢什么他就写什么,这些立论中只要有两三个能够立住,这就叫学问,就可以成为大家,比如关于封建时代的划分,关于武则天,关于曹操,他现在基本上可以立论了,郭沫若他能站住,有一个观点站住,他在世界上就能成为大家,所以我非常佩服赵新月的治学观点,他敢于立论,当然要能自圆其说啊,不能瞎立论,不能胡说,所以赵新月一是敢于立论,一是有这样一本洋洋洒洒的著作,来说明我的观点,说明我的立论,这一点就不得了,西柏坡在我们石家庄,这本书是我们石家庄人写的,我们石家庄市应该利用现代化的媒体,包括西柏坡研究所,包括这样的单位,要为这么书张目,要给它立威,我这本杂志是发表史料的,发表诗不多,如果有可能发表一些史料来说明你的观点,我也可以发,我也是一小“诸侯”,作为主编,我还是有决定权的,所以我们要利用一切媒体和手段为我们这本书张目立威,这就不枉咱们来这一趟,颠簸几个小时,也不枉咱们中午喝好酒(笑),我在此表态,一定为这本收的宣传做绵薄之力,请赵新月放心(鼓掌)。
边国政(全国著名诗人、作家、毛泽东思想研究者)发言
新月打电话通知说他出了一本书,要我来参加首发式,以前知道新月是一个很有激情的诗人,诗写的很好,又听说他是个学数学的,学理工的,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就能充分的证明他是个很聪明的人,今天又看到他写这本书,我感觉对新月的认识又增进了一步,不仅是一个很聪明的、很敏锐的、很有激情的诗人,而且还是一个有学者素质的人,刚才石玉新说了,说他这本书,从整个的阐述到布局,所使用的语言,要不是特别高明,要不就可能是门外汉(大笑),我倾向认为他不是外行,而是特别高明(石插话:我也是这个观点),他肯定是创新了,不落俗套,不仅仅是形为如此,从这本书的理论建构,我觉得就是一种创新,新月很敏锐的抓住了西柏坡精神的精髓,给予高度的、准确的概括,就抓住了先进文化,这一点,我当然不像石玉新那样,对西柏坡的研究那么熟悉,但是我也看过一些所谓的研究文章,或者回忆文章,都谈到西柏坡精神,但都没有上升到文化高度,他抓住文化这个精髓,使这本书的思路就容易理顺了,就好写了,你比如说西柏坡精神,其实很多精神不在西柏坡,在革命初期就有了,然后逐渐成形、丰富、发展,比如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艰苦朴素、戒焦戒燥、团结等这些东西,在以前都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等这里面都有,他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就使他这本书在理论思想上能达到这种高度,尤其给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对西柏坡达到的五个高度的总结,我不知道此前在哪个文件中有过这样的说法,我不知道,我觉得他总结的十分精辟,就像他在书前面介绍他交待了他的研究方法,从他这种总结它五个高度来说,本身就表明,他自我表明了那种研究方法不是虚词,确实是这样做了,新月之前把西柏坡总结为“坡”学,我对西柏坡文化没有什么研究,但是我像石玉新所说的,我也有一个特点就是敢立论,在2007年有一次跟王建刚几个人喝酒,他谈到西柏坡精神、文化,他说现在有很多人在研究西柏坡,我当时就很冒失的、很武断的说了一句,我说西柏坡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建国文化,他说这个挺好,没听人这么说过,我说如果说研究西柏坡能站在建国文化、研究建国文化的高度上,这个就跟把西柏坡跟其他的革命胜利区分开来,实际上说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怎么走来呢,毛泽东在指挥三大战役到指挥土地革命之余,实际上就在孕育新中国这个雏形,进北京以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建国的措施,实际上这个腹稿是在西柏坡完成的,具体的体现在七届二中全会那个决议里面,建国文化是个大题目,实际上我们在建国以后,刚才在书里总结了三十年,后面的二十七年,从四九年到七九年,七九年到今天,应该说我们一直在做建国文化这个大题目,就说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国家,就终会定格为、定形为一个怎样的体制等等,实际上还是一个在不断摸索、完成的一个过程,在整个漫长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们走弯路,有时候走上正轨,这个区别在哪,其实就可以从十七大所提出这个科学发展观这五个字去寻找答案,当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等是科学的时候,我们就顺利,我们就发展,我们就前进,当背离的科学,我们就失误,我们就受到挫折,甚至有时候倒退,文革时期就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而科学发展观,我们做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所尊重的、信奉的科学,那就是辨证唯物主义,也就是西柏坡精神里的实事求是这几个字。我们的哲学观点是辩证唯物的,唯物主义是原则,辩证法是实践,在实践中是辩证的,这就是实事求是那四个字,我们做学问、搞研究,目的都是为了实践,哪怕是考古,考古学好象离实践很远,实际上也是为了这个今天,为了今天什么呢,也就是说通过考古更准确的把握历史,使我们能够,也是为了今天,也是为了未来,同样赵新月所写的这本书,让他产生更大的实践的价值,从书中所概括的内容,怎么能从和谐的现代社会发生更多的,更可信的联系,使这本书就会更有价值,正像刚才石玉新说的,我认为这本书在咱们石家庄学术界或者文化界是一个可喜的收获,我们河北省也在大力的搞文化建设,这本书应该是被看成为一个新成果,所以今天到现场拿到这本书,又听到赵新月同志这种概括的介绍,我感到这次西柏坡真是不虚此行,比我刚上路的那种感觉大不一样,原来以为就是敷衍一下,到现场开个什么会,没到到还是今天这个会看起来规模不大,但是可能以后我们回顾时候会发现是一次很重要的聚会。(鼓掌)
王律(资深记者)发言
参加这次会议我确实挺激动的,昨天晚上得到新月同志的通知,知道这本凝聚了他心血的这本大作终于问世了,先表示祝贺吧,刚才拿到书的时候浏览了一番,感觉新月这本书真不愧是研究西柏坡创作历史上一个里程碑似的著作,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对我感触特别大,西柏坡的历史冲击特别大,就是解放战争,胜利建设新中国,但是西柏坡为什么有穿越时空,有深厚的警示作用,这个现实启发意义太大了,我觉得新月把历史说得非常深刻,最重要的就是他刚才说的对社会、对民族甚至对个人的成功,这一点我觉得这本书对我们当代人最大的启示作用,这本著作就是跳出西柏坡来研究西柏坡,这样才能达到高度,达到“坡”的高度,以前我对采访西柏坡报道也有十年,阅读的好多书大多都是从党史层面研究西柏坡,都是把它作为一个共产党历史、解放战争历史都是在这么一个格局下来研究的文章,所以就从视野、研究层面上受到限制,而新月这本著作融合了哲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包括成功学,综合到一起创建了“坡”学,这个有开创性质的,以后再写也只能在他之后,步他的后尘,我觉得再深一点是霸气,他这本书确实是一种霸气的,因为他这种无所限制、没有约束,就把所有古今中外的人都拿到这,也符合中国革命在这个阶段的历史事实,怎么能够翻天覆地,新月兄在这本书里不单是谈历史,他是在阐释自我,因为他为什么阐释自我,因为我知道他仕途坎坷,这是社会的不公啊,没有让他执政,所以他把自己治国理政的文化见解甚至都浓缩到这本书里。古人说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他这部书应该是六经注我,他在这部书里阐释了他如何治理国家、执政的观念,(掌声)我从他这部书里感觉到他的主张,所以说文如其人,我觉得这种说法比较合适,最初新月兄讲“坡学”,媒体也做了披露,我跟新月兄说,有些人对此有不同看法,提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怀疑,我认为任何一种新的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都会有这种境况,看了这部书我觉得这些疑虑都可以打消了。这部书非常厚重,从立论、研究方法、资料掌握,从理论上的阐释、从各个方面的宏观把握,这应该说没有问题,顾虑可以消除,甚至作者说西柏坡精神是最先进的文化、最彻底的实践,而书里却说是先进的文化、完善的实践,说明作者治学态度非常严谨,认识不断完善和成熟,并不断发展自己的学说,这标志着他的理论体系已经成熟。赵新月在书中说,其它的红色胜地“艳羡”西柏坡,我也发自内心的说,我也“艳羡”新月兄,因为我从事西柏坡十几年研究,但我搞的主要是资料,从口述资料到实物资料,还真没达到新月兄这种理论高度,因为我搞西柏坡报道,包括党中央的领导人家属、子女、秘书、参谋,甚至士兵,包括军委作战室,我采访了将近有一百多位人物,现在他们十不存一,都故去了,像叶子龙、李保华,二中全会存在的两位见证人都没了,李银桥我采访三次,第一次还很健康,第二次就坐轮椅了,第三次在北京医院躺着正在抢救。我的研究是从抢救资料开始的,有口述资料和实物资料。去年我们搞了一个全国的红色文物抢救研讨会,触及到西柏坡的历史文物也有几百件,我们提出了一个红色收藏学,因为日本人看中国历史大都是文字表述,这没有说服力,文字随时可以复制,实物就不一样了,后来我们在全国提出成立一个红色文物收藏学,想做为一门学科,看了新月兄的这本书以后,我们觉得方向有了,将来可以作为兄弟学科互相促进,联手把红色文化做好。还有赵兄在我印象中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这么一个“怪才”,他是“文才”、“艺、才”,尤其是“口才”,今天大家都领略了,因为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能够提出西柏坡学,这样纵横捭阖、汪洋姿肆,我觉得是无人能够企及的,我提出一个倡议,倡议咱们新月兄这个学说搬上百家讲坛,让他在百家讲坛上来说服全国广大观众,大家同意不同意?(掌声)
崔秀卫(市总工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发言
新月是我们市总机关的宣教部部长,在座各个多数都有了解,有的可能了解不多,我到工会后对新月逐步有所认识,新月博学多才,刚才好多同志讲了,他集文学、节目主持人,包括对历史工会的研究,都非常的地道,而且治学的精神非常严谨,敢于标新立异,他曾经在全总研究室工作过,受到全总领导的多次表扬,而且个人出过不少专著,方方面面看,新月同志在他的经历来说,一直从事机关工作,但致力于学术研究,而且是社科研究,对我们社会,对工运工作,贡献都是非常大的,就他的人个品质而言,新月同志敢于仗义执言,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所以他交的这些朋友,在社科界、在政界、在文化圈子里,多数都是地道的人,我觉得新月这人为人、治学都非常好。今天是他《西柏坡学发凡》的首发式,而且选择的地点是在西柏坡,有它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个意义是现实意义,包括三个方面,今年是我们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六十周年纪念,包括平山县委、西柏坡纪念馆都在准备很好地纪念一番。第二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另外09年是建国六十周年。有句话叫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那么在六十周年到来之前,我们能有一个西柏坡学,把它展示出来,看我们六十年走过的历程,怎么样走的我觉得意义非常重大。从这三个方面看,我觉得我们西柏坡研究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虽然不能说前无古人,但正像刚才石老师、燕老师、边老师讲的,是个新阶段,包括西柏坡的研究,应该说前面的人做了大量的研究,所以我们今天看新月创立“西柏坡学”又到了一个历史的新阶段,到了一个新高度,更重要的是新发现,所以它的现实意义还是很重大的,这是第一个我要说的。
第二个方面说的是这本书的特点,《西柏坡学发凡》它不同于以往西柏坡研究的专著,我看有这样几个特点,除了创新,最大的特点在于研究的方法不同,角度不同,研究的内含也不同。第一,从他的研究角度看,占位很高,过去我们看这些书都是史料、史实,而新月同志是跳出西柏坡来看西柏坡,占位更高的是他旁征博引,从多学科来研究,不仅研究历史,而且研究我们现在,研究他的现实意义,这是新月的一大贡献。第二个他的研究方法应该说多科学、中西对比、旁征博引、注意综合,这些手段都有了,这和他博学多才有关系,那我们看历史问题,历史毕竟是过去,用历史来指导现在的实践,才是研究的真正目的,如果从一个方面看历史总会有偏颇,所以说他的方法,不仅能让中国人看懂西柏坡,也能让外国人看懂西柏坡,不仅能让共产党人看懂西柏坡,也能让国民党人看懂西柏坡,这就是独到的地方。中西文化的最大区别是西方人重分析,中国人重综合,赵新月用综合的方法来看西柏坡,所以总结出了西柏坡的五个高度,这个提法绝无仅有,总结得很好。第三个就是研究的内涵与别人不同,别人研究西柏坡主要是西柏坡的地位、贡献、精神,而赵新月重点是研究西柏坡文化,这与文化思想建设是有联系的,和儒、道、释也是有联系的,那么从历史的角度看,优秀的文化、先进的文化总会不断地发扬光大,腐朽的文化、没落的文化、没有生命力的文化总会不断在历史中沉淀,而西柏坡文化会一直延续下去,这实际是在说西柏坡文化具有先进性、广泛性、实践性,这些都是创新。
第三个我要讲的是要弘扬西柏坡精神,今天这个会开得很好,地点选得好,机遇也很好,但参加的人员还有缺陷,在西柏坡工作过的人、党政界的领导,都应该请到。我希望广大社科工作者,包括赵新月同志,继续保持这种责任心,大家都来宣传西柏坡,才能使西柏坡文化发扬光大,这也需要平山县委、西柏坡纪念馆、省市领导重视。
新月同志花费了心血,已经站到一个历史的高度,敢于提出西柏坡学,这就是标新立异,我认为还应该讲讲西柏坡的历史教训,也可以把反面的看法总结出来,我希望赵新月同志把《西柏坡学发凡》首发式当成西柏坡研究的新起点,我希望更多的人都能像赵新月一样关心西柏坡的发展,谢谢。(掌声)
燕照人(全国知名作家)发言
很多以来,新月就跟我说,在西柏坡写着一本书,今天我终于看到这本书,我一看到这本书感到非常震撼,我感觉到了这本书的份量,它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它蕴涵着大量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新月这本书把中共二十八年的漫长历史都融入其中。他提出一个新概念“坡学”,以前人们提到西坡柏就是七届二中全会,就是“两个务必”,当我上学的时候我就知道,胡锦涛当上总书记之后就到了西柏坡,今天赵新月提出“坡学”,这是一种升华,这也是一个里程碑,新月同志敢标新立异,敢与众不同,他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他在书中写到,拥有先进的文化,不一定拥有话语权,他还说到武装斗争、军事斗争等都是文化竞争,这个我认为非常深刻、正确,也就是说共产党是什么文化,国民党是什么论,共产党从拥有先进文化到拥有最先进的文化,所以才取得了全国胜利,这是非常正确的。新月当初说他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曾经认为写西柏坡的书很多了,我也在西柏坡附近工作过,对西柏坡有一定的了解,看到新月这部书,我有了新的体会,我不知道他竟然下了这么大的功夫,这里面涉及到文、史、哲、经等多种学科,这是一本了不得的书,大学里的内容几乎都包括进去了,这是一本非常新颖的书,我表示祝贺(掌声)。
刘续章(河北省委宣传部)发言
听说新月要举办《西柏坡学发凡》首发式,我非常高兴,我说一定要参加,新月是我的老朋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非常博学,我知道他的散文写得好,诗歌写得也非常好,口才也很好,书法也很有造诣,正因为他的博学,所以他写的这本书让人感到非常厚重,它的内容非常厚重。我也是第一次见这本书,简单翻了翻,他的多种知识、多种学问构成了这本书,今天参加这个首发式,听到赵新月的演讲,一定要更加认真的读读这本书。这本书名字起的非常好,刚才石老师也谈到书名很好,这是赵新月同志反复推敲才确定下来的,他最早跟我谈的时候不叫这个名字,我给中国青年出版社推荐这部书稿的时候,叫《西柏坡有多高?》,现在感觉《西柏坡学发凡》的书名更好,比其它写西柏坡的书的书名都好,这本书后面列举了很多参考文献,哪本书都不如新月这本书让人引发更多的想象,包括《西柏坡与新中国》等,都不如《西柏坡学发凡》响亮、大气、耐人寻味,当然内容也是一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