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地震灾区重建尽力需要长期的韧劲


 

 为地震灾区重建尽力需要长期的韧劲

李华新

  人们都已经注意到,汶川大地震后的救灾、救济活动,除了政府动员救灾体系投入,很多公益组织、志愿者也动员起来,直接到灾区参与救灾、救助。不过,民间公益组织最主要的优势或许不在应急救灾,而在此后的灾区重建,对此,民间社会需要做好长期准备。 2008-6-3 7:28:10 · 来源: 新京报 

     现在对于灾区重建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各方的注意,高层对于重建问题,已经在进行研究并且有具体的意见,三年时间是恢复期,要完成重建则是需要八年的时间。这就是这场8.0级地震,我们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因此在我们面对重建的重任时,如何继续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抗震救灾需要举全国之力,那么灾区重建的任务仅仅是灾区依靠自身要想完成也是有相当困难的,因此各地对地震灾区重建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为灾区的百姓现在已经开始通过自己掌握的一技之长来为家乡的重建尽力,至少他们通过自己外出打工,也能够增加家庭的收入,同时震区的一些企业有条件的也在组织、恢复生产。

     关于灾区重建的问题北川的县委书记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因为,灾区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成的。在当下灾后重建缺的不是资金,主体精神的精神同样也是需要的,人民群众不能觉得灾后重建的事情就是国家的事。说个实话,地震又不是哪个人决策失误。要教育人民,灾后重建的主体还是人民。

     现在国务院已经原则上通过了灾区重建的原则,其中对一些具体问题都是考虑的比较周到的。而且现在还第一次把灾区的恢复重建要纳入到法制轨道,这一个比较新的话题。“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布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是一个最基本原则。

    对于灾区重建是灾后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不是一个轻松的问题。    目前国务院已经批准了重建的方案,其中的顾虑是比较周全的,但是现在的地震余震依然不断的情况下,如何进行重建,如何选址进行重建其中被毁的县城,其实还是比较谨慎一点的好。

   此外的一点是我们现在的关于抗震救灾的工作依靠军民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对于一些媒体的影视作品的拍摄,有无必要如此的进行大投入,还是需要谨慎考虑的。

    或是对于那些抗震救灾的英模人物进行大规模的表彰,其实也是应该适当缓行的至少可以过一段时间,就像现在的唐家山堰塞湖依旧处在危险的时候,我们的一些电视节目对此的兴趣是仅仅局限于抢先报道,而实际上的一些危机和隐患并没有被排除。因此,就像重建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重建家园的真正可行一样,并不是为了博得新闻采访的噱头。

   ,我们十分计较和重视外国媒体的评价,因为这样的一场灾难而赢得一些敌视中国外媒的同情,或是关于现在普世主义到再度兴起一样,我们是在是对于这样的一场大灾难本身,以及我们付出的巨大的代价,包括为了灾区重建的资金物资的支持、支援,同样也需要当地政府和全国的支持,但是,不能躺在救灾的温床上,只是等待也不成。这些问题都是要有清醒的认识。

  在应急救灾阶段,国家行政系统具有较大优势,因为它具有较高的组织化水平,掌握较为全面的信息,有能力动员各种资源。这种效率优势在灾后的救济与重建阶段,依然可以在房屋、道路、公用设施等硬件重建方面具有效率。但重建涉及灾区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硬件重建之外,灾区民众心灵秩序、伦理秩序、社会秩序的“软件”重建也很重要。对灾区民众来说,社会秩序、伦理秩序、心灵秩序的重建,也是生活恢复正常的前提。

   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一个新的唐山重新建立起来,现在四川地震的重建,尽管我们的物力财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灾区的重建是个艰巨更为长期的建设任务,而且当下灾区的地质条件、以及选址是否适合,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这需要一个长期的韧性,需要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更需要一种顽强和执著。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