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物辩证法的医学略论
周现强
哲学的二十一世纪,已经到了系统综合的时代。只有把分别处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哲学予以正确的系统化性整理、进行有机的综合,才能对自然与社会各门类的科学与技术起到指导作用。如此,医学也就不能脱离哲学为指导与运用的源头活水,而医是以人为对象的实在,人是自然之子,是一个小宇宙,站在宇宙自然的广深角度对人的研究有着非常完善合理的内涵。因为人有高级的精神意识活动,任何事物不能形同人的综合性功能完美。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的道法阴阳的自然法则原理。认知人体常态与防治疾病有其不易之道,为“有道而来,有道而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因此对于人的问题必须放在“道”这个过程状态和“物”的结构实体的偶联和谐互补承制性人体效应场上予以探讨,在笔者的看来有着全面的规律可寻,不但可以说明人体,也可用到社会与自然上的各个不同领域。
1.阐幽道物哲学体系,促进医道返朴归真:
1.1、万物源“道”:
从人类思想史上说,每个时代都必须对每个时代的知识进行综合,而综合必须带有全方位的意义。当科学进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时代,更进一步准确地接近了自然与人的机制问题,所以靳特西在几十年前就说:“我们站在一个新的伟大综合的开端上,相应的状态结构不是主题,而许多层次的相互关联的自组织动力学才是主题。现在,我们有可能把进化看成是物质能量、信息、复杂意识和自我反思一样的集合体。”(1)以医学人类的全面考察的方向看待:生命状态结构的活体,具有高度程序稳态,有机网络层次,不断择优目的,自我调控与完善,依靠遗传与自然生态信息自组织,具备精神思维意识,是机体必需要素同自然环境适应互换功能信息与基本物质的转化过程,具有对偶和谐互补承制(约束)的共同构成相互作用的特征,在不同领域里所具有的共同规律和原理控制着,这同中国的医道原理不谋而合。
鉴此,笔者经几十年的求索而领悟到,西方人在以当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系统综合哲学,已把国人大大的抛在了时代的后面。可国人仅以品尝医道古玩性的重复翻译与诠释性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不进则退或因循守旧,甚或站在纯粹微观立场上对待中医,以“辨证唯物主义”用来指导研究中医,所得出的是“阴阳平衡与阴阳的对立与矛盾斗争,或否定之否定”等低层低维的指导原则解证中医的原理,把“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的解剖位置以现代文字直议,不晓古文“右左”为上下之义;把“藏象”和“腑象”议成偏颇的功信象、而不存在结构象的一边倒形为;把“阴阳五行”单独说为是为了证明事物属性和运行转化规律的代名词、不知道阴阳是以较高层次对事与物的归类和把低层次相互关系的功用信能整合、五行仅次于阴阳之下对事与物补充说理的整合作用;把“气”单纯道为功信态、不予深究《内经》中的“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的明论,并且如何在微观上找到阴阳与经络的本质实在,或者是中医的不科学于以废医存药,把中药的整体功用分解提取其有效成份等的“道不明、理还乱” 的离经叛道的可悲局面。在此,笔者不揣浅陋,于出发点上为“中华自然生态医学” 如何得道正源,在以古代的“道”在结合现代公允“物”的基础上予以阐幽,力求同‘物’的偶联和谐互补承制相互作用效应场中如何获得较为全面的、一定正确程度的简略回答。此议题至今无人作出系统有机综合性的讨论,仅在文章中穿插些道的义理予以述说。但以笔者冒昧可能的“道物”辨证,比‘场有’辨证更符合医学等称谓的惯性语言(2),真因“场”是功信与物质相互作用才形成的“效应场”,再加“有”有画蛇添足之感,可能不够圆说。而道有“社会之道、自然之道、中华医道、中庸之道、阴阳之道、生命之道、血脉之道、以图载道、光电之道、信频之道、取之有道、得没得道”等习惯称谓之故,便于广传之用。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论能否获得同道们的商榷,有待时间的验证。
对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以笔者的道物辨证关系进行探讨,世界上的任何形上与形下的事物都是“道物”的对偶和谐互补承制等枢机阈值规范秩序位点在起关键性作用,不管是高层次与低层次或形上与形下的事物都是“道和物”在时空互补作用下的综合场效应原理,可见是孔老夫子为了文词的装饰,已把自然与人体人为地予以分割了的不确之议。而“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稷也”(庄子. 知北游)。可以这么的讲:有道无物则无道,有物无道则无物,道与物不可分割,是客观存在的事与物的互补功用。因为道为气运,气聚而成形,气合而有形,形气相依、形神合体。道是过程状态,包容功能信息(功信)与精神意识;物为结构实体,是事物的基本组成要素。物的生成与转化靠道的功信而生发,物就有了生命力的存在。大自然中的人和事是有机活体的实在,而且是那样的稳态有序、层次分明、周而复始。由大自然自我设定的程序控制着,如地球围绕太阳的椭圆形轨道时空规律的运转及地球自身自主的轴心磁场转运所表现的日、月、年,春夏的温热与秋冬的寒冷、往复周循;人体的生长壮老死等过程状态,这就是地球与太阳等星球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综合干支力,这些力是“阴阳不测之谓神”的测不准原理,是自然地球围绕太阳的椭圆形轨道周而复始的运转时产生的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时空距离差异性盈亏涨落波粒二象性规范秩序位移关系造成的,从而出现的昼夜明暗、季节寒暑变化阈度数列对自然的启动效应和自动制控的场效应法则,同卢瑟福:“原子是缩小了的太阳系”是一致的偶合。这是宇宙大自然的大系统决定的物质功能信息对自然的事物的总制控,以此证明是“道与物”的各个不同层次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序盈亏涨落枢机在调控着自然中的事和物,是道与物在不同多维层次上互相作用产生的自然与人体的物质功信场,依据自然哲学和物理学的结论,太阳系受着大宇宙二者相互作用的制控。从较高层次来论道与物(太阳、太空、地球等)的互补作用产生的时空效应场是事物生发的原动力。庄子在古代早就有言:“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我则曰:“人道灵而无所穷,故诸事生”。所以“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于此,“道”是寄托万物和万物寄托之中,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失德就闲,其道:上必是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而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尔万物源于“道”。
1.2、“道物”本源:
按《易纬.乾凿度》言:“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和素质本也。气可周流六虚、无处不有,有生发之元气、元气既精又神;有水谷之津气、濡养五藏六腑;有呼吸之肺气、通调四肢百骸。可见“气”既蕴功信又物质。“气”同“端”一样是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把间断的物质转化为隐藏的连续状态,这个隐藏的连续状态是古人称谓的“无”,其“无”由于生产力条件的限制无法观察到的“有”实在,而是“有”的隐匿作用,以现代语言来论再也不能以人云亦云地谓之“无”了,不但起不到顺应时代的进步作用,反而对发展产生阻力。内经有云:“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形与气同时存在和相互转化,“聚而成形,散而归于太虚。”“散亦吾体,聚亦吾体”。元气的聚散造成了万物的生灭;元气的生生息息,导致了宇宙的发展演变,是道气与物质的综合作用。庄子有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说明事物在宏观与微观上的运动与变化都是统一有序守恒的规律在调控着。
让我们顺着自然的过程状态行走,就知道是“道法自然”了,自然又法于自然,自然法于道,道法于社会,社会法于自然之道,人体法于自然社会之道。这就是“道”。道者“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老子》二十一章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可见到的道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客观的实在,展开表明为物质功信的相互作用创造的宇宙万物的本原和发生转化的枢机与盈虚消长交易自动调控动力源。是宇宙稳态秩序的法则中心。再一次的逻辑如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椭圆形轨道所产生的时空对称有序性相互作用,时空对称性规范有序破缺形成的涨落,以及一连串的信息自反馈,能量自催化,概率自突变,乃至结构或更复杂结构自发生成的基本整合条件,也是古人论及的“天干地支”(大地在太空中靠着宇宙自然的大气的综合承制力量以一定的标量规范椭圆形轨道稳态秩序、周而复始的惯性托起运动,是宇宙星球之间的彼此干扰与地球本身产生的综合支持力量)相互作用过程时空功信状态波粒二象规律的约束控制,所以生命也是尾随宇宙自身的目的塑造为自适应的系统。从医学生物学上的DNA是地球上唯一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保存能力的大分子系统,通过其双螺旋结构的解链为RNA基因模板,在并协和谐偶联有序互补承制、因果反馈、记忆诱导、自我组织与择优中复制,所复制出的个体既兼父母的共性,又具个体差异的新生命的特性,从局部与整体、从宏观到微观、从高层次到低层次等分别表现为类似的统一性和异化差异,使生命的间断过程变为连续状态,所以生命正是在功信物质偶联和谐互补有序承制的转化过程中才成为生命。正如李政道教授在《科学与艺术》一书中所论的:“自然在其本身定律中具有自我展示美的设计,也就是物理定律中的对称性与和谐性,有着朴素简单性的朴素的美”(3)。
人的生命和世界上的事物是自然力之道的产物:现实上人类的大脑有一个系统整合的物质功信基础的综合组织能力,大家从上可以发现自然上的各个不同层次维系的领域中具有一种共同的规律和原理(地球围绕太阳的椭圆形轨道效应场)控制着,于笔者的可能是一元一道分出的自然阴阳生命力的作用,能够时刻证明着世界的一元化的统一性,《老子》在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而为和”,在第二十五章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二气合而为道”。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为“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天之道毕矣”。说明系统在各个不同层次维系上具有阴阳规范盈亏消长的秩序枢机调控要素在关联,道物——阴阳——五行——万物在诸种异化消长的关联中具有同构的特征。事物的“简单”归类统一是阴阳偶联和谐互补承制的作用,事物的纷繁万象是阴阳之道复制的异化,其同化显见简单;以异构展示纷繁。
1.3、“道物”枢机:
从上可以说:用道物阴阳的系统法则可以整合当前各科无法归类原理的论述。如果继续单独分别用整体或还原、宏观或微观、用与体、无与有、时间与空间、形上与形下的分割方法不能明断事物的全部规则,也仅能停留在一定程度上的翻译与诠释的重复,或者事物部分的短暂准确,有时反而相当程度上忽略并遗失了古代道物阴阳(五行)学说中许多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的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或是自圆其说的分散表述,致使医学哲学体系到了“道不明、理还乱” 的可悲局面。甚至站在低层次一维线性关系上以“唯物辨证法” 为指导,把阴平阳秘这个功信物质流处于最佳对偶和谐互补择优自稳阈度有序态说什么是“阴阳平衡”,不知道天地“授人以虚” 的耗散结构远离平衡原理,其实活态人体的内外环境的功信与物质、系统与器官、组织与细胞、细胞外与细胞内都存在一定标量规范有序枢机的物质功信梯度差,正因有盈或虚与涨或落的消长交易要素才有物质功信的内外交换原动力,张景岳道:“……由太极生两仪,而水火俱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水往下流:正因水有比重与地球引力落差的要素条件存在;火性升腾:真因火无重量与定势和太空的虚寒需要为前题条件,太阳的火性光照辐射到地球,把地球之水以温水化气的手段搬运到太空成云化雨。真因太阳阳火的作用把地球的阴水搬到太空,遇到太空太极的寒凝条件的聚合为最原始性行星实体,阴阳水火“消长系焉”的互根招引、升降的会合是为易经的“气交”,任何事物是阴阳在主沉浮,同当代新物理学的对称偶联协同互补承制等作用原理基本一致,“气交”才是本人所称谓的“事物相互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也是事物生成与进化的枢机。真因自然中有了太阳和地球阴阳水火的“消息盈虚”、“消长系焉”这个椭圆形运化的“道物枢机”,才有了“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自然先有阴阳水火之后才有土地,有水火才有土地上的木性植物的被覆、才有土地的氤氲,才能够发酵化醇,从无机到有机、生命也就表现了出来。所以物质的转化除了固然存在的本性之外,还需借助自然星球之间运转的时空与由其产生的涨落梯度功信(消息盈虚、消长系焉)作用从而出现转化,这是物质存在的自动功助和被动需能化生运动的规则,是由阴阳水火自然存在的盈虚消长与涨幅和落差所产生的原始动力源,是阴阳水火的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正如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与系统之间和环境的物质互补交换非常一致。
而宇宙太极为太虚,是日月星辰需要无限宇宙大自然的空间大道,人类社会的物质运输往来是对应双方的分别过剩与必需。由此产生的多层多维网络稳态秩序就为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系统。这就是天地阴阳水火自发对称、自主和谐、互补承制、有序开放破缺产生物质功信往返轮回转运交换的原动力的枢机。这个枢机就是事物有序稳态阈值调控的位点或临界点,如有机体的免疫位点、自动正负反馈位点、耗散结构破缺位点、自组织自我更新位点、自我引导与复制位点、疾病的发生与转化位点等。所以天地授人以虚,身体的需要是自动有序位点枢机的破缺存在诸多方面的落差与不足:体寒取热、体热用寒、虚以补实、实以外泄、饥而择食、阴多选阳、阳甚阴予是以虚授人,“虚”为机体能量补充代谢作功的枢机和位点,中医用此原理以自然中的药性之偏以救人疾病之偏,如何达到“以平为期”,在这里不是平衡、而是经过纠偏达到常态的生命指证阈值。由此可见,具有多么易懂的直觉方法论用来从现象看本质。所以《素问. 六微旨大论》云:“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以“平”不虚与不盈则是死体解剖上的静之期,所以是否能够这么说:“虚”或“落差”同“盈”或“涨幅”为机体物质能量内外交换补充代谢的动力源泉。在线性状态下的“唯物辨证法” 讲阴阳是对立统一的“西化”关系,虽然在线性局限关系有正确的方面,但不能揭示事物的全部规律,而阴阳实际上是多层多维性时空对偶和谐互补承制的一体两用、便于对事与物属性归纳综合说理的功信性用认知方法论名称,只存在对应或对偶互补和谐承制,而绝对没有对立状态或是矛与盾的对立斗争关系与平衡的关系,而正常自然与人体(社会)是一种中态性的时空标量规范稳态有序的规律,正确认知了这个关键,才是明智之举的道法自然。这与时空关系同时存在、整体融合性偶联互补、不可分割。空间必有时间、时间需要空间的延伸,只不过空间为框架、时间线性组合程序网络框架。
在这里笔者顺便指出五行生发的序列是:水、火、土、木、金;太阳系中有水火的星球才能滋衍出生命。那么古代六经的证辨和五行的运化不对应一致符合自然规律有待商讨,在此只论五行的一元单生不单纯是牵强附会的问题,更多的是不符合阴阳水火道物偶联互补承制秩序规范枢机场效应原理,必须予以相适应地创新改造:肾水与脾土以生肝木、脾土与肝木以生心火、心火与肝木以生脾土、脾土与心火以生肺金、肺金与心火以生肾水。如此这样我们就同现代生理病理学基本理论,稍予理性逻辑就容易获得优势互补整合,其实许多临床医学大家在其处方上很早有了思路,如徐灵胎《兰台规范》臌胀篇中的“调荣饮”为例:一是宣发肺金肃降之气,二是通过软肝通淤,这就是道与物相互作用之下的五行转化中的肝木淤滞通运。如此,这才解决了体内枢机的功信和物质的转运之道,古人只不过是从理论上没有上升到道物辩证枢机关系中予以阐明而已。
©坛1.4.道物医为:
从上,笔者于自然、社会、人体的大体角度上,阐幽了道物阴阳水火在诸多层次对称偶联、互补和谐承制原理,随机简略地纠正了以西释中的明显误区,从中看到了道与物结合运用的前景,证明有物必有“道”,如人体的呼吸道、血液循环道、神经经络道、消化道、泌尿道、免疫体液道等物质功信之道;自然中星球的运行轨道,现代被广泛运用的信道(声道、视频)等所形成的多层多维系网络程序系统,在高层次上这些道可用而不可视,在低层次上可用也可见,这些道在致病因素作用后所引起的器质和功信调制发生障碍就造成转化过程中发生疾病的状态,同道与物关联性的疾病谱非常之广之多:如普通感冒、出血热、肺心病、心脑血管病、结石病、肠梗阻、肝硬化腹水、尿毒症、肿瘤等等无不与道和物相关、不胜枚举。为医者只要得道可以见微知著、使医上工。以审证求因、证病合辨、宜法施方的“道物、阴阳、脏腑(五行)、经脉、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痰瘀、情志”(十纲辩证);“通(吐、下)、散(汗)、清、消、温、补、和、生、调、防”(治防十法)等扼准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枢机,因为一道太极生阴阳,阴阳是从太初太始太素产生的“气、形、质” 的共同体与生态圈,疏调道物阴阳经脉气血动态消长之道是治病必求其本——就是求阴阳之道。能够如此这样我们不但可以还原祖国医学之道的本源面貌,而且在继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距离“自然生态医学”的中西医优势互补结合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2、彰显古代道物原理、促使中西文化整合:
东西方文化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学和价值评判标准上的差异性,决定了知识体系的暂时不能够相融整合,不能以一个西化的标准对中国古代遗存的医学体系作出恰当的评判,在过去的近百年中,中医学从整体上已经进入了生态的魔圈,不是废医存药,就是废除中医;用西医的方法研究中医,把中医的宏观上的阴阳经络枉为微观实在化,给整体性的四两拨千斤的触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医药疗效提取个别有效成份,这是离道叛经的悲哀。其实中西医学虽然各自方向路线的认识方法论所处的大与小、宏观与微观、用与体、时与空、道与物的路径不同,但以道与物的相融结合的辨证关系予以对待,迫切需要两者方法认识论同时并存的比较之后,才能够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祛伪存真、择优改造,把握好符合道物辨证规律的方法原理予以继承和发杨,把不符合性的牵强附会等的内容予以忍痛改造或删除,如把五行“以一生一”改为“以二生一” 使其符合事物相互作用的相生承制的规律性:例肾水为先天之本、脾土为后天之本,二本合一才能生肝木。脾肺同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津微靠脾胃的消化吸收与转运;自然之精气靠肺的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二者的配合才能够满足机体的物质能量来源的补充代谢的需要。只有获得深刻的理解,才能达到百利而无害,但是必须尚待研究者的博学和站在怎样的广深角度予以思维整合,如以西合中或以中合西的话、各取得的结论是不同的,这是栽什么树结什么果的本质问题,所以不但要结果,同时也要树干和树根,而且还要见到整遍的树林。这就是说所结的果是为结构实体;那么果是怎样生结出来的呢?那就要过程状态的共同存在“道冲”作用,也就是道物的辨证适用机制。以前对于“中庸之道”有阶段性的贬义,在笔者的看来还只得运用“中庸之道”(中态)这个方法学对现存医学的有机相融性的整合改造。因为微观医学的局限与不足正是需要从中医宏观为主的知识得到补充,以宏观医学为主的论证缺陷必需从西医微观的认知弥全,这决不是中西两医水火不容、相背矛盾的怪论现象,其实西方人在早稍后的时期同中华医道有着非常一致的观念,是在后的四百多年随着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条件的好转而出现的微观分析方法学上的分支,为了对事物的详细了解是非常需要的阶段性方法路线,但随着当代科学哲学的向前推进,在认识方法论上有日渐协同的趋势,诺贝尔物理学奖者——玻尔的互补思想就是取道中国哲学文明的基石,太极图就是互补原理的最好标志与象征。普利高津说:“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协调和协和,现代科学的发展,近十年物理和数学的研究,如托姆突变理论、重整化群、分支点理论等,都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4)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Haken)说:“我认为协同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在整体观念上有很深的联系”,“虽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整体大于部分,但在西方,一到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时,就忘记了这一点,而中医却成功地应用了整体思维来研究人、人体和防治疾病,从这个意义上将中医比西医优越得多。”(5) 并且把每一个议题运用简洁直观易解的词句于以形义性的概括,如“阴阳、五行、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痰瘀”;“风、寒、暑、湿、燥、火”;“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有着深刻的自然生态学直观易懂意义和语言高度归纳的简洁。所以中西两医仅是语言表达和认知方法论的暂时不够相容而已,只要把其古朴的语言正确义释为现代语法,绝大部分的观点只需适当改造之后可以同现代医学合体为一和殊途同归。其实中华古代哲学除了上述已有的讨论外,也对微观事物作过不懈的努力,其道气理论、墨子的“端”是原始物质最小的人体养寿调控质素单位,就是《物质探源》一书中所肯定的原子(6)。所以就道:“至大无孙,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端,体无厚而最前者也”。天地与我共生,万物和我为一,是客观存在的一体,加上我的议论就成了二,二加一就成了三,如果这样往下算,也不可能概全事物本性和得出最后的终数,没有必要再往前计算了,能够实用就行了,不如顺应事物的本原。这就是技巧合于事,事合于义理,义理合于德,德合于道,道合于天。中医学有其完整的“理、法、方、药” 体系,同当前的循证医学可以印证取长补短,虽然中医的每个证不局限于西医的病,只需认真重新逻辑疏理,可以达到治疗的协同功效之外,还能弥补当代医学上的许多缺陷,特别是急重和疑难疾病的医治。如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炎、耐药性细菌与病毒感染(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的舌脉象的辨治用药);肺心病、肝硬化、尿毒症、脑萎缩、糖尿病、高血压病等的逆转纤维化、疏通功信和物质的转运之道性的“祛瘀生新”作用效果,是内科非手术性原位变相移植方法。可以改变目前无法无药可以根治的被动剧面,在用费上符合当前国情。
3,道物辨证法的形式逻辑:,
总之,笔者的道物辩证法思想,是从古今分散哲学思想里以中庸之道(中态)的认知方法论有机阐幽彰显整合而成。从以上的逻辑形式具有如下基本成熟的方法学观点:即道与物的一本两用与共存协调统一;道物的相互作用与和谐互补承制关系是事物发生与转化的枢机或控制中心;自然生态中的各种不同层次维系的事物,都以中态标量规范稳态秩序效应场作用而制控,是肯定存在之否定、否定而肯定,是正常自然和人体的正态之制;而失态自然与人体是平衡了,为静态之期,只有运用对立矛盾斗争等非常措施予以恢复正常有序的统一。此原理不但用在医学上,同时可以运用到自然与社会上的各个不同领蜮。
参考文献x
2IvR©人龙论坛--老庄文化论
1、E.靳特西:《自组织的宇宙》,纽约英文版,1979年第132页;
2、江天骥:《场与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6.1(9);
3、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载科技日报,1993.07.18(4);
4、中国中医药报社:《哲眼看中医》、中医,东方智慧之学——王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47(154);
5、同4:147(155);
6、于光远:《物质探源》、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1.1(43);
完稿于2006年7月13日{修改于2007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