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宣布与香港联手打造国际金融中心
北京、上海、深圳都提出“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政策举措、宣传造势可圈可点!深圳金融创新力度很大,一直引起海内外关注,由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宣布与香港联手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借力香港,其雄心勃勃让人侧目!
深圳在制订《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发展促进条例》(草案)以下称《条例》,《条例》明确提出金融业应成为深圳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预计到2020年,港深大都会的经济总量可达到1.1万亿美元,两地股票总市值可达10万亿美元,港深国际金融中心将成为与纽约、伦敦并驾齐驱的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深圳作为港深国际金融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功能是连接内地市场,为内地提供国际金融投融资服务,香港则是连接国际金融市场,作为全球性的资金配置中心和全球性的人民币吞吐市场。
《条例》提出成立由市长挂帅的深圳特区金融发展委员会,作为跨行业的横向协调管理机构,并与香港相关部门对接,从战略层面深化深港金融合作。《条例》还专章提出建立包括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专家四个层次的深港合作沟通机制的架构。
与日前深圳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基地、蔡屋围金融中心区、金融产业服务基地、深交所营运中心等深圳金融“四朵金花”的建设相应,《条例》提出:福田为核心功能区、罗湖南山为副中心、平湖为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只是深圳金融的“近期规划”,中期规划将“形成双中心(福田罗湖中心区、前海后海中心区)、一基地(平湖);远期“将红树湾填海区建设成为滨海跨国金融机构集聚地”。《条例》为此将制定和实施具体政策授权给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求深圳鼓励金融机构与金融人才来深,推动金融创新。"
何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应具备哪些基本要素,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陆家嘴论坛上指出:第一要有国际通用的法律和制度的环境,第二要有一个对内、对外都十分开放的和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第三要有能够大量、实时、客观反映市场和产品变化信息的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第四要有一个能够聚集一流国际金融人才的能力。
上海能否借助尚方宝剑的利刃快剑屠龙?北京能否借助首都优势重拾旧山河?深圳会否借助香港的一臂之力反戈一击,改变有可能最终败北后偏安华南一隅的命运?
内地与香港联手打造“中国大金融体系”而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一极也渐成人们关注的话题: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中国事务资深副总裁孙杰指出,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自然延伸.上个世纪资本的全球流动与配置主要是以直接投资的形式.随着各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特别是新兴市场的兴起,资本流动的效率大大提高.欧美诸大证券交易所之间的合作,战略联盟乃至并购,都是在提高本地市场的效率,加强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力,争取国际资本为其经济发展服务。目前全球证券资产的50%在北美,30%多在欧洲,金融全球化主要还是在大西洋两岸的两个时区市场流动.亚洲时区虽然出现了几个中心,但却不足以形成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能够稳定市场的金融集群。
从金融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包括上海,深圳和香港在内的中国大金融体系,与其他几个主要的金融市场相比,还有很大距离,与中国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地位不相适应。在内地经济正在崛起过程中,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法律环境和经济体制在不断完善之中,也存在着对金融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以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需要也可以容纳多个金融集群的存在,以其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参与金融全球化竞争中.上海,深圳与香港三大证券市场都是中国来之不易的宝贵资源,它们遥相呼应,相互补充,精诚合作,相得益彰,发挥协同效应,正在形成色彩斑斓的中国大金融体系,共同打造亚洲时区的世界级金融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中国大金融体系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香港资本市场的优势是有明显的国际化和离岸性质.其市值相当于GDP的1070%,其中H股和红筹股相当于GDP的515%,市场主体和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世界各大洲的知名金融机构,经济体制及其国际竞争力在国际上走在前列。香港资本市场有条件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及参与国际竞争做出贡献.同样,经过29年的改革开放,内地的国民财富有了很大的增长,居民储蓄与外汇储备亦呈现迅速的增长。目前,内地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已突破38万亿元人民币,而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则超过1.3万亿美元.今后五到十年,这些储蓄和储备还将不断加大.内地开始由资本进口国逐步转变为资本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民财富可以配置一部分
在其他市场,以达到保值,增值,分散风险的目的.香港也应与时并进,相应地调整其在连接内地与世界各地方面所担当的角色。
由于香港与内地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监管合作关系,在人民币资本账户还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为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及对人民币造成的压力,提供一个可控的离岸市场的缓冲区,进而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及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服务.同时,避免直接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孙杰认为,香港与内地通过更紧密的合作,在互补,互助和互动的"三互"关系的方向下,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打造出一个在亚洲时区内的世界级的金融市场,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中国式的“金融中心”与国际公认的金融中心有本质的不同。有了中央的特许,上海便打出口号,要建国际金融中心,好像金融中心就是中央钦定的。事实上,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是构成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础。建国际金融中心,首先要有足够的资金流。但上海在这个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其次,必须从制度安排上做出重大调整。如放松汇率管制,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经济法律制度。另外,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至少要是本国的金融业服务标准中心、金融业的信息中心。但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都在北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市场化”作用的结果,上海有人为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之嫌。从现实情况来看,北京应当更容易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但由于中央将北京定位在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上,经济中心地位自八十年代初就被中央摘掉了,北京自然就不敢再提建金融中心了。
深圳一直是对外资金融机构最早开放的城市,是金融业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金融业改革和开放的历史上创下了诸多“中国第一”:1987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1990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深交所;199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非国有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
深圳金融业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深交所是大中华圈内最活跃的交易所(与上海、香港、台北等地交易所相比);二是深圳是创业投资最活跃的地区,机构数量和资本规模居全国首位;三是深圳是全国最大的财富管理中心,全市的共同基金规模在2006年已经占据全国基金总规模的半壁江山,深圳还是全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中心。
深圳手上的牌有两个,一是倚靠香港的地缘优势,二是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初步完善,让金融与创新型经济互为推动、共同做强。由于近年内外挑战加剧,加强与内地合作、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亦成为香港政策重心之一。联手深圳打造港深金融圈,正成为两地积极推动的共同事业。
“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核心,以深港金融合作为纽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形成完整金融产业链,使深圳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型融资中心、基金与财富管理中心、金融创新与服务中心、金融人才集聚中心、金融信息中心,成为港深大都会、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是深圳金融发展目标。
中国城市们纷纷采取“金融立市”的战略,一方面固然表明金融业能对一个城市经济、就业和影响力带来重大提升,另一方面更说明,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发展严重趋同的顽症难以根除。这些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到底能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什么呢?
深圳市将与香港共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
深港加强金融合作 建国际金融中心时机成熟
与香港共建国际金融中心
一个中国,几个金融中心?
深港经济融合的现状与未来
深圳宣布与香港联手打造国际金融中心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