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第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08年6月7日,周六,明日是端午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上调。
存款准备金率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通常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动性。
这将是中国今年以来第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高位。央行同时宣布,对于此次准备金率的调整,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为什么此次上调幅度达到1%,是以往的两倍。有专家分析目前我国因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带来的流动性压力依然不减。此外,也说明在宏观面上我国经济依然面临可能过热的压力,地震灾害并不会改变货币政策从紧的趋势。
汶川地震即将进行的灾后重建,将会推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并增加短期通胀压力。而灾后大量基础设施重建,必然会增加未来一段时期内对水泥、钢铁以及铜、铝、锌等基本金属和建材的需求,对上游生产价格的冲击不容忽视。
作为总量调控工具的货币政策,当前仍要立足于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从而为防止全面通胀提供一个偏紧的总需求约束环境,促进物价稳定。
调整节奏、调整幅度、调整范围和缴款时限与去年略有变化,笔者担心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对抑止物价、通货膨胀产生边际效应,加剧中小企业融资难,不利用新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政府控制资源力加强,由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在弱化。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地震重灾区暂缓
存款准备金率灾后再度上调传达出的信息
附 政策解读:存款准备金率,灾后为何还上调?
6月7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7.5%的存款准备金率
近期发生的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也给经济运行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因素。而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与以往每次上调0.5个百分点的“惯例”不同,幅度高达1个百分点。这样的幅度,自2003年央行开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来,只有3次。
那么,震灾过后为何还要如此大幅度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呢?
传递信号:震后仍将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可能想借此传递一个信号:货币政策的方向没有发生改变,震后仍将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彭兴韵博士说。
此前,央行金融研究所曾发表一份研究报告认为,震灾不会改变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没有改变,未来应保持总量政策稳定。
这份报告认为,震灾对整体经济的影响程度较轻。从当前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看,受国内外经济运行中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目前尚属温和,没有出现市场担忧的大幅下滑;与此同时,今年前4个月居民消费物价平均上涨8.2%,生产者价格平均上涨7.2%。就总体而言,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然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
防止通胀:当前物价上涨压力仍较大
有专家表示,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个百分点,也说明央行认为,当前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比如成本推动压力。国际初级商品价格仍可能继续上涨,原油价格已基本站上130美元的新台阶。再从国内环境看,国内原油和煤炭价格基本放开,但成品油和电力价格仍实行国家定价,未来成品油价格和电价上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再如货币信贷反弹压力。今年前4个月,尽管贸易顺差减少,但外汇储备及相应的人民币占款同比仍然多增,境外流动性输入对基础货币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
分析人士认为,年初我国南部发生的冰雪灾害曾加剧物价的短期波动,此次地震对灾区工业、农业产生的破坏,以及受灾群众对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无疑也会对当前物价上涨产生新的压力。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意在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从而为防止全面通胀提供一个偏紧的总需求约束环境,促进物价稳定。”彭兴韵说。
转变方式:灾区暂不上调,分两次缴款
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调整范围和缴款时限上颇有“新意”。
央行宣布,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举表明了央行的态度:既要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也要落实好宏观调控举措。”有专家说。
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类金融机构将于今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缴款。“存款准备金率的频频上调,已使商业银行的资金面吃紧。到今年3月末,金融机构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仅为2.02%。猛然上调1个百分点,会给一些银行带来较大的流动性压力。可能是为了给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留有一定的缓冲时间,此次上调采取了分两次缴款的方式。”彭兴韵说。
《人民日报》(2008-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