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喜功的“环保拐点”论!


  国人一向有掩耳盗铃、睁着眼睛说瞎话,捏着鼻子哄眼睛的不良传统,这不,堂堂环境保护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居然宣称“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推进污染减排,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双下降,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环保历史性转变迈出坚实步伐。”。

  这番话说得好啊!

  其一,拍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马屁,表示本部门有成绩是因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有方,当然,如果没成绩,就说明你屋领导无方。这样,我屋说了些夸张邀功的话,也就无可厚非了,有什么内情甚至黑幕,你也得给遮羞,让舆论有个正确导向,否则你就不是伟大的了;

  第二,COD与SO2的排放,这个其实是无法验证的。如果你现在验证,排放量大了,他可以解释说是现在有些地方和部门放松了管理,并立马处理一两个下层干部,而你无法拿出数据来证实他的数据错了啊!你的数据,他说你不全面,或者说你的方法有问题,或者说你没有资质等等。

  尼克松有句话说得好,大意是说,吃香肠的人,不应该知道香肠的制作过程。环保也是一样,看数据说话的人,不要过于追究数据怎么产生的,如果真要追究,你会吓得吃不香睡不着,因为环境根本没有什么好转,当然除了极少数典型“形象工程”以外。我本人从事过环保工作,知道一些地级、县级环保部门的检测手段与内情,他们实际上检测得来的数据,是不真实的,是根据“需要”做出来的,而且他们有资质,数据还具有权威性。现在环保部门,普遍是以收费代管理,收的费不是用于环保,而是用于办公条件改善、住宅楼、办公楼、豪华小车、公款消费上了,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不需过多解释的。

  说了这么多,不举个实例,肯定有人说我在向政府泼脏水,甚至又会遭到一些人的“批判”了。很现实,而且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2007年初就有苏南提前出现环境拐点的报道,认为苏州市2005年人均GDP达8000美元,增速达20%以上,而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了5%;无锡市人均GDP过7500美元,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92吨标煤,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只是几个月后太湖蓝藻事件发生,“拐点”说就此销声匿迹。而2007年年度首次出现的“拐点”,也是在去年强行关闭1000多万千瓦高耗能发电机组以及大量小钢铁、小化肥、小水泥厂,国家采取“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最严格的环保政策的条件下取得的,是政策刚性取得的,而不是环保部门管理得力,将现有污染源进行节能减排取得的成绩,或者说,环保部门根本不能居其首功。对于既有污染源的管理,以我身边所见,并未有多大成效。

  第三,如此公开发布环保情况,实在不需背负良心与道德的包袱,也无法要求他承担什么法律责任。环境污染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一般不会危机四起,表面平安是可以维持的,因此就算出什么事,也可以推说“局部问题”,加以拨款,以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