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著《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8》出版
这是继2006年出版第一本《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之后,第三次出版个人的年度文章分类汇集。出版社:上海交大,出版时间2008年6月,字数412千字,定价35元。主要读者对象:新闻传播学界,以及准备考研的新闻传播学大本毕业生、在读研究生。
写在前面
本书是我《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7》一书的续篇。全书分为十章,收入2007年写的大小文章57篇,展现了2007年我国新闻传播学各方面的研究状况,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从总体研究综述、新闻理论、传播学到新闻业务研究。该书的附录,收入我建议新闻传播学本科生新闻史论必读的非教材书目,以及建议新闻学、传播学方向博士生的专业主文献。
现在关于新闻传播学无形中有一种信息需求,即在新闻传播学科急遽扩张的情况下,初入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之门的学子们,以及准备报考新闻传播学专业方向研究生的本科毕业生们,亟需了解这个学科面上的基本情况。1994年以来,我每年都做前一年的学科研究综述;最近几年,每年都关注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发生的问题,及时组织文章分析。这些文章,适应了他们的这种信息需求。2006年由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的《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当年即列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新生和考研生的参考书目之一,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科近期的发展动态。鉴于这种情况,交大出版社鼓励我继续编该书续篇,现在编就的是第三版,即《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8》。
由于我的工作太忙,为了继续站在全局角度观察本学科的发展,我不得不改变以往文章完全自己动手写的传统。现在的文章,半数以上由我出题目和大体框架,提供材料和寻找材料的范围,让学生先做,我做第二遍,然后学生做第三篇,我做第四遍……,通常一篇文章会如此反复多次。我是认真的,凡是署上我名字的文章,都是经过我逐句的修改,与学生充分讨论过的。这样,学生得到了锻炼,成果也出来了。不过,这使得我总是停留在普及学科知识、说明新现象的层面。既然已经转换到新闻传播学的教学岗位,工作性质如此,能够做好,也算尽职了。
由于工作的关系,与我合作写文章的主要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还有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硕士生,以及辽宁大学的硕士生等。
陈力丹 2008年1月21日
目录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
1.2007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12个新鲜话题
2.2007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十个关键词
3.2007年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六个主题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1.十七大报告展现积极的文化政策、开放的信息政策
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民生新闻
——学习十七大报告
3.传媒,你传播的是公民意识还是臣民意识?
——学习十七大报告
4. 新闻报道要有强烈的国土与海疆意识
5. 党报的传统:按新闻价值而不依领导人职务编排版面
第三章 2007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1.“电视讲坛”热:电视讲坛的生态分析
2.“茶水发炎”事件:“茶水发炎”事件凸显记者职业道德的失范
3.“杨丽娟追星事件”:论“杨丽娟追星事件”报道中传媒的道德责任
4.厦门PX事件:突发事件让媒体发言
5.人大《突发事件应对法》二读:从“违规擅自发布”受罚到信息公开
6.“纸馅包子”事件:纸馅包子报道:典型的“传媒假事件”
7. 山西黑砖窑事件:论信息机会主义
8.假版参评中国新闻奖事件:完善中国新闻奖评奖的监督机制
第四章 新闻真实研究
1.试论新闻真实与当前新闻失实的原因
2.请记者编辑都对讲述事实认真起来
3.不该出现的简单判断错误
4.把事实和观点交代清楚
5. 报纸时事地图的绘制和刊登是严肃的事情
第五章 舆论监督研究
1.舆论监督中传媒的责任是“监”还是“督”?
2.舆论监督的报道如何规范
第六章 新闻法研究
1.言论的刑事责任与商誉诽谤罪的宪法限制
2.不得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发布广告
第七章 传媒从业者职业素养研究
1. 怎样学习新闻传播学
2. 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
3. 青年记者的烦恼及其原因分析
4. 记者节谈传媒职业化
5.传媒的记者编者要有必要的知识积累
6. 评论时政需要更宽阔的视野
第八章 传播学研究
1. 传播即博弈吗?
2.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及其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启示
3. 传播:以文化的名义(传播学书评)
4. 传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传播学书评)
5. 搭起沟通之桥(传播学书评)
6. 理性感觉没有意识到的传播(传播学书评)
7. 通过什么载体阅读?理性要求我们向前看
8. 走进脑海的大众媒介
9. 谈谈文明之间的交往与融合
第九章 新闻职业道德与规范研究
1. 论新闻侵权防治的职业规范
2. 论炒作
3. 论做秀
4. 电视节目短信诱导批判
5. 媒体不应发表涉诉的报道和评论
6. 规范传媒的庭审报道
7. 传媒不能制造事实而后报道这个“事实”
8. 新闻工作者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第十章 新闻业务研究
1. 提升编辑对问题的判断能力
2. 用“情”说理
3. 问题意识催生新闻亮点
4. 小角度,大主题
5. 以小见大,展现科学发展观
6. 客观的报道,强烈的反响
7. 以人本视角记录一个普通人
8. 平衡,结构之“妙”
9. 对几家报纸的评报意见
附录
1.建议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新闻史论的必读书目
2.建议新闻学方向博士生的专业主文献
3. 建议传播学方向博士生的专业主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