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华 谷棣
看一个家庭是否殷实,人们会看有没有冰箱、彩电,甚至高档家具、小汽车等大件。对一个国家来说,从通都大邑延伸到边陲小镇的公路和铁路。从输送电力的电线到铺在地下的光缆、电缆、油管、水管、煤气管。无一不是国家的“大件”。这些由道路、桥梁、输电线、光缆线等一系列硬件组成的“国家大件”,就是基础设施。外国朋友惊叹于中国近些年发生的巨变:林立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空中不断延伸的航线。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成了世界上的一个领跑者,让印度等很多国家羡慕。但中国的基础建设空间依然巨大。要想让中国人都享受到欧美人现在的生活水准,置办好“国家大件”依然是大家最关注的话题。
“北京的路面比东京的还要平”
说起中国的基础建设,这几年确实是日新月异。几乎每一个从中国访问回来的美国朋友都会对记者感叹一番。这也难怪,中国的建设速度现在比美国快得多。本报记者站旁边的罗斯福快车道修一段二三百米的路,一年多了还没有修完。日本共同社中国局专稿记者盐尺英一1984年上大学时就来中国旅行过,2000年开始作为记者在中国常驻。盐尺告诉记者,当初他们只能用电话线上网,现在已经拉了光纤。他在北京二环路上开车,没有一点颠簸的感觉。觉得路面比东京的还要平。盐尺说,整个北京城的开发空间还很太,它的变化速度会非常快。
新中国的基础建设曾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第一条地铁1971年1月开始在北京试运营。但比英国晚了l00多年,l863年1月10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伦敦运行。l988年10月,我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但比世界上最早修建高速公路的德国晚了50多年,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德国就修建了从波恩至科隆的高速公路。中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是广州至深圳的广深铁路,l994年建成,时速为l
置办“国家大件”方便了百姓
家里的大件可以用上很多年,“国家的大件”——在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上的建设与投入也是如此。郭小碚现在是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回亿起他早年上大学时来回路土的情况,他说,从他的老家湖南湘西到西安,坐火车一般都要转三次车,需要两天的时间。而现在,这种情况再也不可能发生了。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机场不到80个,其中近一半还是军民合用。而到2006年底,全国民用航空运输机场已有147个。再看中国的铁路里程,已有7.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国家稳定的基石,不是单纯体现在数字上,也不是简单的形象工程,都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作为国家综合运输规划与研究方面的专家,郭小碚告诉记者,他体会最深的是中国高速公路的建设,现在河南、山东的高速公路都突
破了
从与欧美强国的对比中,能感受到世界历史上出现过的几次基础建设的飞跃期。100多年前,美国在内战结束后,开始真正的基础建设,修建了贯通东西的大铁路。欧洲老牌帝国英国、德国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把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了一个高潮。但随后的
两次世界大战。让整个世界的发展几乎停顿。但这个时候,远离主战场的美国却完成了自己的又一次飞跃。二战后,世界上基础设施发展最快的代表是苏联、西欧和日本。苏联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高潮。在战后经济复兴时期,英国和法国都推行过“国有化”运动,把银行、电力、煤炭等基础产业收归国有。日本一面治愈战争的创伤,一面以新技术革命带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1964年10月举办的东京奥运会成了日本向世界展示其现代化基础设施的良机。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行车时速达到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
“中国基础设施领先印度至少20年”
中国基础建设的发展速度引起了邻国印度的关注。印度和中国相比,看得见的最大差别就是基础设施。《印度时报》前不久报道称,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在视察中印边贸通道乃堆拉山口时,看到中方--N公路平整,而印方一侧却是崎岖泥泞的山路.这让他对中国的基础设施羡慕不已。谈起印度的基础设施,一位在中国工作了两年的印度朋友说,中国的高速公路随处可见,乘车出行非常方便,而印度全国连一条像样的高速公路也没有,“中国的基础设施要比印度领先至少20年!”前不久,由l00多人组成的印度青年代表团访问了中国。很多成员每到一个地方,首先赞叹的就是宽敞的机场、快速的车道、
便捷的互联网络等基础设施。苏吉特是印度东部一所大学的代表,他告诉记者:“我们所有成员都被中国先进的基础设施惊呆了!”
印度和平与战略研究所所长班讷吉将军是中国的老朋友,他几乎每年都去一次中国。他说,印度的基础设施发展速度太慢,他家门口的一条下水道已挖了5年,还没有修好。中国人家里现在很少有停电现象,而印度人家里一天要停好几次。中国人现在用上了管道煤气,印度人家里还放着几个大的煤气罐。班讷吉将军说,中国迅速发展为一个颇有影响的世界大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他说:“中国政府有句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印度落后的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印度政府直到最近才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印度中央政府今年多次开会,要求有关部门认真学习中国
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印度很多地方大搞经济特区建设,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印度也搞五年计划。在最近颁布的第11个五年计划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达到3560亿美元,比第l0个五年计划的基础设施投入多了近2000亿美元。但记者的一位邻居、经济学家穆克吉担心印度的效率低,有些无奈地说:“即使有了钱,印度的基础设施在未来20年也达不到中国现在的样子。”
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虽然高,但由于基础较差,历届政府又不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公路、铁路、电力等设施都比较落后。巴西公路总长有172.49万公里,但铺好路面的公路仅16.
中国基础建设空间依然巨大
世界银行一份研究报告称,无论哪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都应当成正比。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何茂春教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尽管中国整体经济的核心还是制造
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是支柱,只是偏重于服务大众,但它解决了很多旧的瓶颈问题。目前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国人均GDP2000美元
的水平基本相当。中国的基础建设跑得飞快,让很多国家羡慕。但发达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没有闲着,
工。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在缩小,但还远未到可以让我们骄傲的时候。记者感到,美国基础建设的底子相当厚,历史也长。相比之下,中国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首先是覆盖面的问题。拿公路来说,美国城市道路的密度是中国的好几倍,农村道路也是四通八达。还有配套设施的问题。中国很多城市的道路还远没有到畅通无阻的程度,比如高速和环路出口太少,车子出来就堵。
美国对中国基础建设的报道前两年比较多,但不完全是赞扬,只有在报道印度发展时,拿中国的基本建设与其对比,算是肯定的。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有中国特色。在美国。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经济计划和经济活动,它的一些看似全国性的大手笔经济现象。如互联网,不是通过事先的规划。而是通过市场需要逐步形成的。美国经济的指挥棒是利润,不是政府的规划。这是美国与我国的最大不同。还有个
关键的因素是,中国的人口数量是美国的4倍多。中国人要达到与美国人一样的生活水准,还需要一代接一代埋头苦干下去。
“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新建设高潮期。”郭小碚所长说,以前我们认为这些基础设施不创造财富,建设相对比较滞后。经过上个世纪末期的大规模建设之后.我们对以前的“欠账”进行了“补课”。现在,中国的建设速度在明显加快,同时还有适当的超前,以便具备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能力和相对宽松的环境。郭小碚说,中国是一个大国,改善区域内城际间的运输状况将是今后的主要方向。比如,如果上海到杭州的城际磁悬浮交通线建成。将实现“两百里沪杭,一小时往返”,完全可能在杭州居住,在上海上班了。中国基础建设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两地合作,资源共享越来越成为一种发展模式。近期已经完全铺轨的京津城铁。将北京与天津之间的行程缩短为半个小时.也是在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重新塑造一个新的城市群。此外,郭小碚还提到,目前中国交通运输的薄弱环节在铁路。为了扭转这种现状,中国正在建设l万公里长的高速客运专线,实行人货分离,预计到2015—2020年全部建成通车。到那个时候。我国的交通运输将会发生一个根本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