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挪亚为什么要诅咒孙子当奴隶?——《闲读圣经和论语》


《圣经》的作者在“创世纪”中说,上帝之所以在用洪水灭世时特意留下挪亚和他的儿子,是因为上帝觉得挪亚是当时唯一的“义人”。然而挪亚究竟是怎样的义人呢?或者说,在《圣经》作者心目中,究竟怎样的人才算是义人呢?《圣经》中对此并没有太多的介绍。我们不妨通过“创世纪”第9篇中关于“义人”挪亚的一个故事来分析推测一下《圣经》作者心目中的“义人”是怎样的人,书中写道:

“挪亚的儿子就是闪、含、雅弗。含是迦南的父亲。”(创世纪9,18)“挪亚在洪水之后作起了农夫来,栽了一个葡萄园。有一天他喝了园中的酒便醉了,在帐棚里赤着身子。迦南的父亲含看见他父亲赤身,就到外边告诉他两个弟兄。于是闪和雅弗,拿件衣服搭在肩上,倒退着进去,给他父亲盖上。他们背着脸就看不见父亲的赤身。挪亚醒了酒,知道小儿子向他所作的事,就说,迦南当受咒诅,必给他弟兄作奴仆的奴仆。又说,耶和华闪的神,是应当称颂的,愿迦南作闪的奴仆。愿神使雅弗扩张,使他住在闪的帐棚里,又愿迦南作他的奴仆。”(创世纪9,20-21-22-23-24-25-26-27)

从这个《圣经》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挪亚完全不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义人”形象,简直是一个蛮不讲理的暴君形象。首先,挪亚自己喝酒失态,赤身躺在别人可以看到的葡萄园中,错在挪亚。其次,他的儿子含关心父亲的身体健康,也为了父亲的赤身不被其他人看到,去告诉了他的其他两个兄弟。这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再其次,从他的两个兄弟是倒退着进去给父亲盖上衣服来看,也许古代犹太人有禁止亲人看到赤身的习俗。即便真有这个习俗,也不能责怪含的错,因为他并不是故意去偷看他父亲的赤身,而是无意中看到,然后立刻就报告其兄弟及时采取了对策,何错之有?

即便含在这件事上处理得不是十全十美,挪亚可以对含进行批评教育,甚至给予一定的惩罚,但没有理由为此发怒并诅咒含的儿子迦南去做奴隶,因为迦南毫无过错,怎么能因此让毫无过错的迦南去当奴隶呢?尤其让人莫名其妙的是,《圣经》作者竟然把这样毫无公平正义可言的强迫迦南做奴隶的野蛮错误决定美化成是上帝的意愿。这实在让人搞不懂《圣经》作者究竟是在丑化上帝,还是美化上帝。

也许《圣经》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表达一个概念:即所有的处于奴隶地位的人们,都是由于他们的祖先得罪了神,所以他们活该受苦受累?而且让他们当奴隶完全是上帝的意思,因此不能抱怨奴隶主?这是对当时的奴隶制度产生原因的一种解释,也是对当时的奴隶制的一种肯定。

从这个角度来说,《圣经》作者的心目中不但没有人人平等的概念,甚至把处于奴隶地位的人丑化成是因为其祖先犯了罪,才使其后代子孙做奴隶。这样的概念,在今天来说,是非常落伍的,也是非常反动的。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15)中教导我们,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句话中的“躬自厚”是“躬自厚责”的省略,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能远离别人的怨恨。从上面的例子来看,挪亚如此处理这事,不管他如何假借上帝的名义,也不可能让被强迫做奴隶的迦南心中没有怨恨。

假如有人以《圣经》怎样说我们就必须怎样做心态来身体力行《圣经》中所说的一切,也效仿义人挪亚,以“毫不责己、无理责人”的方式,假借上帝的名义将各种惩罚强加于人,将是多么可怕啊!这是我们在学习《圣经》时应该警惕的。

相反,如果我们平时在与人打交道中能遵守孔子在《论语》中所教诲的那样“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遇到任何事情,尤其是遇到与对方矛盾的时候,都能先检讨自己有什么不妥,少指责对方有什么不对,那么不但我们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也能增加人与人的和谐,才能真正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温馨。
(未完待续)
2008/7/17